从禁售象牙制品看工美技艺的传承之道
2018-01-31 23:28:37 未知
今年1月1日开始,中国全面停止商业性加工销售象牙及制品活动。
在中国,所谓象牙制品几乎是牙雕的代名词,一种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工艺美术技艺,面临着传承,更需要通过积极转型来发扬光大。
首先,培养健康和积极向上的时代审美情趣,材质的天然环保是工美技艺传承考虑的首要问题。
玉雕也存在同样问题,无论是国内新疆青海,还是东南亚缅甸,获取材料的过程破坏自然生态,浪费污染环境。保护珍稀动物,不买卖濒危动物制品,不过度开发森林名贵树木和天然矿产资源,是国际社会多年来的共识。众所周知,走私非洲象牙的最大市场是中国,超越了正常的进口贸易,非洲、东南亚、南美的森林,东南亚的矿产资源和中国市场的利益驱动脱不了干系,中国工美一旦背负这样的恶名,国际声誉和市场前景可想而知。
原材料昂贵的作品附着了过多的投资属性,价格昂贵,只能是极少数富人收藏。工美界应该提倡点石成金的工艺,提升设计的含量和品位。工美技艺彰显的是附着在材料上的工艺水平,材料的天然环保会决定市场认同。
材料上华丽转身,传统技艺不需要在一个树上吊死。比如以牛骨代替象牙,以骨雕的方式来传承弘扬传统牙雕的技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民辉就认为“牛骨在材料的表现上,无论是色泽、硬度、雕刻方法等方面都与牙雕效果比较接近,且牛骨的成本比象牙低得多,通过骨雕可以把牙雕的艺术效果带进千家万户”。
其次,工美作品的生命力还在于生活需要和大众市场认可,除此谈不上传承。工美作品作为单纯的家居陈设出路狭窄。粗劣廉价的摆出来难以添彩,贵重的不是家家都愿意摆出来、更不可能都摆得起。一面是古典图案的人物、动物、花卉,风景,千篇一律,无人问津。另一面是装修和饰品市场火爆,真正有市场需求的工艺品被国外设计所占据。
传统工艺可以通过中国风设计在现代生活中得以延续。上海中心的观复博物馆使用珐琅工艺进行地面设计;某设计师将传统珐琅工艺与家具等现代实用造型结合,珐琅工艺的座椅和茶几开始出口海外,珐琅器可以不再是各种瓶子摆设、各种奖杯。工美技艺应用于提升家居装修的设计氛围,工美技艺与家居用品的艺术化设计相结合,完全可以成为一个传承方向。
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日本,一些手工、半手工的高端工艺品在国际市场享有很高声誉,和意大利手工奢侈品比肩,比如陶瓷、丝织品等。经历对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定位的反思,曾濒临失传的日本高冈漆器以高端手工工艺品面目出现,焕发了活力。在消费升级大背景下,纯手工工艺以工匠精神制作高端日用品,不再局限于陈设或纪念品,值得工艺美术界去探索尝试。
在中国,以工美名义存在的廉价旅游纪念品,往往批量粗制滥造,非手工制作和工美完全不搭边,是对中国工艺美术声誉的最大伤害。
第三,中国的工艺美术跟上时代,除了材质多样化、作品实用化以外,关键是要靠设计。
即使没有禁令,象牙制品也不过是极少数人的藏品。以牙雕、玉雕、景泰蓝、漆器、云锦苏绣之类为代表,那些宫廷类工美技艺对于大众市场而言先天不足,作品题材陈旧老套,基本上只能作为“古玩”来生存。
重工艺而轻设计,是当代工美作品的致命伤。所谓大师精品多为仿古,设计出新的很少,而那些粗制滥造后果更为严重,往往是作品相比原材料更没价值,设计含量忽略不计。片面追求工艺繁复,不惜借助现代机械,是另一种创作歧途。有牙雕大师创制了层层镂空近60层的象牙球,这种脱离生活的所谓绝技,最终只能沦为假古董。
纵观世界各国的现代工艺,设计是灵魂,是工艺品迈向市场高端的点睛之笔。著名人工水晶制品施华洛世奇,最出彩的是拥有时尚优雅设计的首饰和服装配饰,装饰陈列品占极少数,设计师主导的作品限量。而笔者多次到中国水晶玻璃之都浦江采访看到,除水晶灯配件以外,国内企业制作了大量的水晶玻璃摆件,设计谈不上,产品低价竞争粗制滥造。人工水晶制品就是铅玻璃,低端化大批量生产后,开采原材料和切割打磨工艺造成的污染日益严重。本来以设计和工艺生存的高端水晶制品,变成了低端的工业品。
以民间绝活儿为代表的民间工艺美术生存状况同样不乐观,那些只属于特定年代的的民俗用品,那些随时间而流逝的过时的大众审美,不经过提炼和升华基本上无法融入现代生活。
凡此种种,中国工艺美术躲进象牙之塔而苟活,作为活化石式的非遗而存在,是历史文化传承的最大悲哀。一旦彻底放弃了手工艺的本质,丧失了艺术创造的灵魂,背离了时代的潮流,脱离了生活的滋养,一些珍贵的传统技艺逐渐走向消亡,绝不是危言耸听。
(责任编辑: 叶旭栋)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