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社会职能的转变与创新
2018-01-31 17:43:36 陈国凤
“博物馆”一词的定义与它的职能息息相关,并有着悠久的历史变迁。
1946年11月,国际博物馆协会成立时的章程中提出:博物馆是指为公众开放的美术、工艺、科学、历史以及考古学藏品的机构,也包括动物园和植物园。
1951到1971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又多次对博物馆定义进行了讨论修改,直到1974年,国际博物馆协会第十一届大会通过的章程才明确规定: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营利的、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永久性机构,为研究、教育和欣赏的目的,对人类和人类环境的见证物进行搜集、保存、研究、传播和展览。
因此,了解现代博物馆职能转换和研究如何更好地发挥其社会职能,有着重要意义。
一、 现代博物馆的社会职能
首先,为公众提供有益的文化产品是现代博物馆最基本的社会职能。提供的前提是有效的保护,博物馆文化产品工作重在保护,贵在用心,难在坚持。
博物馆作为典藏人文自然遗产的机构,首要任务就是保护好文化遗产并以良好的形态展示给公众,这看似简单的工作实则肩负着重任。
以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为例,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作为20世纪初就建成的历史文化景观,历经沧桑百余年,仍能完好无损地保留至今,可以说尤为难能可贵。
在过去1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馆内物品及其建筑本身随着时间流逝逐渐沉淀为珍贵的文物和文化景观,成为国家三级博物馆。这一结果得益于其多任管理者尤其是博物馆工作人员多年来的悉心保护。
无论从馆内文物的陈列、保护还是保养方面,该馆都对各部门进行了明确的职能划分,确保全方位保护博物馆内各项设施完好性。这一做法不仅是对博物馆自身工作的负责,更是为向社会公众呈现出完整历史和有益文化产品的一份坚守。
其次,为公众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是现代博物馆必需的社会职能。
以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为例:从地理环境上来说,该馆位于青岛历史风貌区中心地带的信号山东南麓,北依信号山,南瞰青岛湾,可以说是风景形胜之地;从文化环境上来说,本馆内部参观区域物品陈列确保90%以上按原貌摆设。
同时,像壁炉等现在不便恢复使用功能的设施,该馆也采用了电子模拟等现代化方式为公众带来身临其境的参观体验;最新推出的可升降博物馆模型,可360度全方位窥探博物馆内部细节。
还有LED大屏幕、一幅幅百年前的老照片,搭配讲解员和指示牌的讲解,更加增强了历史的还原性和公众的参与度。
可以说,该馆很好地示范了将现代与历史相结合、多方位创造丰富文化环境的做法。
再次,为公众提供优质的文化服务是现代博物馆社会职能的关键。
文化服务包括诸多方面,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博物馆的讲解服务工作。
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现共有讲解员12人,其中双语讲解12人,多语讲解1人,并在不断扩充。为了更好地提升文化服务的质量,博物馆对讲解员的文化素养、品格素质、服务方式等都进行了严格的培训和选拔。
例如,针对外国游客,博物馆对每位讲解员都进行了英文培训,使大家掌握双语讲解技能;针对讲解员讲解礼仪和体态,也利用晨会、业余时间聘请专业老师进行指导。
同时,每年都会安排多次讲解员考核,目的在于增强讲解员对历史文化的了解程度、展示能力和比赛魅力,提升讲解员整体素养。由此可见,想要提升博物馆的文化服务质量,需要从多方面同时入手。
最为重要的是,为公众提供良好的教育是现代博物馆社会职能的重中之重。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讲:教育是立国之本。博物馆凝聚着人类文化遗产的精华, 叙述着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展现着人类整体文明与智慧具有独特的教育资源优势。
因此,将博物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推动博物馆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紧密结合,组成更加健全的社会教育网络,既符合世界博物馆发展潮流是博物馆履行教育使命的需要,也是提高全民文明素质、完善我国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形成终身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
国际社会高度重视博物馆在国民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博物馆向公众开放最有效方法的建议中指出:
“博物馆与广播电视服务机构以及企事业单位之间亦应建立或增进合作,以便使博物馆展览能在最大限度的安全保障之下为成人教育及学校教育所用。对于博物馆为学校和成人教育所能做出的贡献,应通过设立适当的机构进一步系统化。”
最后,要坚持公益性原则。博物馆作为对公众开放的公益性机构,坚持公益性原则是必不可少的责任。
例如,除了基本门票外,博物馆内其他活动都应该免费欢迎公众参与。
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每年都会安排十场左右的外语沙龙,活动对象为全体公众,主讲人为馆内讲解员,并且对公众免费开放。
同时,在每年的国际博物馆日、春节等大小节假日,博物馆都会举行各类免费参与活动,并向公众发放一定数量的奖品。这些活动不仅拉近了博物馆与公众的距离,更加体现了坚持公益性原则的要求。
二、 博物馆发挥社会职能中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方法
在博物馆发挥其社会职能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这些不足也影响了博物馆更快发展的进程,因此我们应该正式这些问题,以便今后更好地发挥职能、为社会公众服务。
首先,现代博物馆应进一步加强对文物的保护工作。
博物馆要从保护展示文物藏品延伸到同时保护利用带有不可移动性质的文物乃至文化遗产;从专业人士向往的缪斯的神圣殿堂转变为公众享受文化服务的休闲场所。同时,要防止将过多的资源用于服务文物和服务者本身。
其次,现代博物馆缺乏个性化的服务和特色。
应坚持博物馆的个性化和休闲文化的个性特色,建筑与展览要体现藏品特色;
坚持博物馆的地域文明特色,摒弃贪大贪洋求全求最的建设心态;
防止片面追求外观形象或地标建筑要求,坚持真实反映社会历史和时代精神追求美的造型艺术和视觉效果;
坚持建筑空间与展览功能的统一,注重人性化理念的表达,防止平淡、乏味和说教,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观众的参观要求和舒适体验。
最后,现代博物馆应树立更好的品牌意识。
这点我们可以借鉴国外著名博物馆的做法。美国博物馆通常都具有很强的品牌意识,十分重视自身形象的确立和维护。这表现在美国博物馆的宣传一般都会引入企业运营中的CI理念,设计制作醒目、统一的博物馆标识,并且将此标识应用于博物馆的宣传资料、管理文件,甚至员工名片上。
此外,为了维护博物馆的良好形象,美国博物馆非常重视建立与社会各界的良好关系,特别是与媒体的关系。
如《纽约时报》的艺术专栏经常会刊载一些有关博物馆特别展览的艺术评论文章,这些评论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博物馆的形象,因此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负责公共关系的部门在举办相关文化活动时,及时与他们进行积极沟通,以期得到正面的支持。
三、 博物馆社会职能的创新
博物馆历久弥新的魅力在于创新,博物馆发展的动力在于创新。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创新是一个国家进步的灵魂,更是一个民族文化强盛的关键。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博物馆才能始终拥有源头活水,也才可能在当今激烈的文化竞争中占据主动。
如何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进行新的文化创造,应当成为当代博物馆工作者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首先,博物馆社教工作应努力为社区提供多元化文化产品。
博物馆除搞好富有特色的各类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外,要走出馆门到社区、街道乃至学校举办临时性展览,或馆际间、省市间、地区间的交流展。
此外,博物馆还可以为社区提供形式多样的文化产品,如:
社教服务:博物馆是重要的社会教育场所,文博工作者可以在这里为社区群众举办一系列的社教活动;
专业服务:为社区提供展览设计、文物修复、文物复制、文物摄影等功能性服务;
场馆服务:博物馆的场馆、设施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向社区单位或个人的文化和商业活动提供无偿或有偿的服务。
如诗歌朗诵、名人讲演、继续教育、签名售书、社交招待、戏剧表演、室内音乐会等,积极推动博物馆向文化平台和社区活动中心迈进。
并可依托自身在馆藏、学术、技术、服务以及声誉等方面的公共资源,联合社区企业、媒体、民间组织和个人的力量,举办类型丰富的文化活动,激活文化事业潜在的创造力。
通过组织这样一些观众参与的互动性活动,能在展览之外最大可能地实现博物馆的公益性和社会性功能,并在培养观众兴趣的同时吸引人们成为博物馆的长期支持者。
其次,应致力于创新青少年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手段。
如我国故宫博物院聘请著名少儿节目主持人录制导游讲解;上海科技馆策划了创新大赛、科普夏令营、科学小讲台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为儿童举办自然历史俱乐部,指导儿童完成野外或室内作业。
对大学生除在一定程度上为某一课程提供大量展品外,还在暑假接待二年级以上的大学生,使他们了解藏品的广泛知识。对研究生指定专门工作人员进行指导并欢迎他们参加博物馆实际工作。
最后,博物馆要创新自己的宣传网络和宣传品。
在人流密集、流动量大的地点如机场、车站、交通枢纽、旅行社、旅店、餐饮休闲购物娱乐场所以及相关机构、单位和基地等,建立独立的宣传投放网点,直接面向作为宣传最终目标的全体社会公众,利用自身的专业资源和内容优势将宣传效果发挥到最大。
一些博物馆的做法值得大家学习,在北京农展馆举办的中国博物馆博览会,走在农业展览馆的广场和展览大厅里,拥挤的观众群中几乎每个人手中都提着印有"上海博物馆"标识的手袋,瞬间的视觉冲击在不经意间被公众留在了视觉记忆中。
贵州民族博物馆标识的设计,巧妙利用侗族鼓楼的造型演变而来,该馆在开发这个具有民族特色的标识做足功夫,在各种文化产品上都能醒目的看见,就连包装礼品的包装纸上也不错过宣传博物馆的机会,使得侗族鼓楼标识俨然成为了民族博物馆的活广告。
结 语
博物馆社会职能的发挥体现了一个博物馆的整体水平,改善职能发挥方式方法、改革创新,是博物馆走向未来更好地为公众服务的必经之路。
每一个博物馆都十分重视其发展,在文化生活日新月异的今天,发挥社会职能更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将服务与教育摆在首位,为人众构建美好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 郝黎,《从若干博物馆实践看博物馆教育》,中国博物馆协会、宁波博物馆编《世纪博物馆核心价值与社会责任》,第29 页。
[2] 单霁翔,《博物馆的社会责任与社会教育》,《东南文化》2010年第6 期,总第218 期。
(责任编辑:洪镁)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