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林刚 白雪:3000多岁的残垣断壁震撼考古专家

2018-01-31 18:49:07 林刚 白雪

  一段残存只有三四十厘米高的残垣断壁为何让考古专家感到壮观?

  几只残破陶器底部的黑色颗粒为何让考古发掘者感到欣喜?

  颜色发红的坚硬土墙究竟有什么样的经历?

  泥土中大致呈直线排列的黑色圆点又是什么……

  1月12日,贾汪庙台子商周遗址考古发掘项目通过省文物局专家组验收,历经三期、跨度15年的商周聚落遗址发掘工作告一段落。通过对每一处遗迹现象、每一件出土生产生活工具的解读,徐州地区3000年前商周时期的文化面貌、聚落生活清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三次抢救性发掘庙台子遗址

  位于贾汪区泉东村北部的庙台子遗址,最早是1959年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在调查中发现。由于遗址范围是中心高出北侧农田约2米、四周呈漫坡状的台地,并且地表可见大面积红烧土及大量灰陶鬲、罐、豆、钵等陶器残片,以及蚌壳、鹿角等遗物,被推测为商周时代遗址。

  遗址范围北侧边缘裸露着多组条石,还散见石柱础。当地人相传,这块台地上明清时期曾经有座白马寺,那些条石就是白马寺的建筑基石。寺庙后来被破坏后,所在台地就被当地人称作庙台子,庙台子遗址由此得名。

  上世纪80年代,这处高台地被泉东村辟为宅基地,上世纪90年代后期,村民在遗址上不断建造民房,大面积侵蚀遗址,造成了破坏,遗址南部、西部都压在了居民房屋下。

  为此,徐州博物馆曾经多次协调保护,并于2002、2010年先后进行过两次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区域位于居民未及建房的遗址东北部。2014年,泉东村被整体拆迁,庙台子遗址所在地块被用于商业开发,遗址面临被破坏风险,徐州博物馆进行细致钻探调查后,从去年7月起开始对庙台子遗址进行第三次抢救性发掘。

  遗址主体为商晚期到西周早期

  探方发掘是用于遗址的常用考古方法。考古队员把选定的发掘区域划分为固定相等的方格,依方格为单位分工发掘,这些方格叫探方,探方发掘有利于考古队员向下层层揭露,抽丝剥茧般寻找遗址中古人留下的蛛丝马迹。

  2002年,徐州博物馆在遗址东北角布5×5米探方4座;2010年,布5×5米探方14座,共揭露遗址面积350平方米。两次发掘所揭露出来的遗存主要为西周时期,并首次在徐州地区发现了西周时期的联排式房址,共揭露东西向南北两排共8间房址,灰坑4座。说到灰坑,简单理解就是古人挖坑倾倒垃圾的土坑,别小看这不起眼的垃圾坑,它同样可以给考古专家们提供很多有价值的历史信息。

  2017年下半年,考古队员在遗址中、西部与北部布10×10米的探方13座,揭露面积1230平方米,共揭露各类遗迹87座,包括房址14座、灰坑66座、灰沟7条。

  有趣的是,去年发掘清理出的14座房屋遗址并不在同一个地平层面上,房屋类型也不相同。

  遗址西部被分别命名为F1-1、2、3、4、5的房屋,是一处从北向南共五间房屋相连的联排房屋,遗迹中可以见到房屋残存的红烧土墙,残墙最高的部分大约有40多厘米。而遗址中部房屋建造的地平面比西部房屋要低近半米的深度,从残存的房屋柱洞来看,这些房屋不是联排结构,而是相对独立的房屋,南北几排房屋之间还挖有水沟。

  根据房屋建造方式和土层中包裹物的不同,考古专家推断,遗址中部地平面更低的独立房屋应属于商代晚期,遗址西部的联排房屋则属于西周早期,并且从遗迹上判断,从商代晚期到西周早期之间的人类活动,出现过断档。

  3000年前小村落的沧海桑田

  随着遗址大面积被揭露,结合考古队员之前对遗址周边自然环境的钻探结果,考古专家大致勾勒出3000多年前这处早期村落的兴衰和变迁。

  遗址范围是一处水边高地,周围是一片水草丰美的沼泽地,气候温暖湿润,野鹿丛生。发源于遗址南侧几百米距离大泉泉眼的小河,从这块高地的南侧与西侧蜿蜒流过。

  大约在商代晚期,这块台地迎来了第一批居民,附近有水源,台地可以防洪,他们在高地上修建独立的房屋,定居下来形成了一个小村落,过着农耕渔猎最原始的平静生活。尽管台地的地势略高,但为了防止汛期的水患,居民们开凿多条灰沟用以排水;为利于居住,可能在灰沟上以木材构建有干栏式建筑。

  后来,因为未知的原因,村庄消失了,他们曾经的房屋倒塌后埋到了地下,而这块台地上恢复了自然的平静。

  时过境迁,时间来到西周早期,又一群人也找到了这块适宜生活的台地,新主人也在地面上新建了房子,尽管他们或许并不知道曾有人先他们在此居住。也许是天灾,也许是战祸,台地新主人的家某一天遭遇了意外。大火烧毁了房屋,房主人匆忙间甚至来不及带走房间里的谷物、生活用品、工具,要知道,这可能是他们的全部家当。烧毁的房屋再一次沉寂于泥土中,台地再一次回归了自然。

  遗址中的汉代灰坑,显示这里在汉代时是有人类活动的,到了明清时期,人们甚至在台地上修建了寺庙,而深埋地下的那个3000年前的小村落,依旧悄无声息、无人问津。直到1959年,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举行的考古调查,这处遗址才有机会向世人讲述它曾经的存在。

  村落居民的吃、住、穿

  “和墓葬考古时常出土精美文物不同,遗址考古除了古代人类活动遗迹外,通常收获的是古人留下的生产、生活用具,而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物品,却可以更直观地反映出遗址内居民的生活状态,所以遗址的学术研究价值是非常难得的,庙台子商周遗址就是这样。”庙台子遗址发掘现场负责人徐州博物馆田二卫表示。“这些物品大部分已经残破,但却是当时人们日常生活的真实反映,价值和重要性很不一般。”

  遗址内除发现房屋残存遗迹外,还出土了大量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等,分为铜器、陶器、石器、骨器等多类。其中,铜器有铜削刀、铜箭镞等;石器有石斧、石刀、石锛、石镞以及一件铸造铜器的石范;骨器有卜骨、骨镞、骨笄、骨锥、骨匙等;陶器以灰陶为主,少量红陶,以泥质居多,夹砂质较少,器型可见陶鬲、陶罐、陶甗、陶豆、陶簋、陶纺轮、陶网坠、陶拍、陶模具等。

  另外,在几个陶罐底部还出土了多种碳化的谷物颗粒,以及大量鹿角、蚌壳、螺壳、兽牙等物。难得的是还出土了古人占卜用的卜甲一枚、卜骨两枚,尽管卜甲、卜骨上都没有文字,但上面的烧灼裂痕和钻孔痕迹,表明它们都是曾被占卜使用过的。

  吃

  过上农耕渔猎生活,可烧煮食物

  民以食为天,商周时期居住在遗址内的村民吃什么呢?考古队员在房屋内破碎的陶罐底部,发现了碳化的粟(小米)、麦、豆,这些谷物显然是房屋着火时来不及带走的,也是居民们的食物。除了这些植物,还少不了肉类。

  遗址西侧曾经有一条小河,出土陶器中的陶网坠是用来捕鱼的,而蚌壳、螺壳、鹿角、兽牙这些东西在遗址中并不少见,有时候甚至会集中出现。所以,考古队员推测,当时的居民已经过上了农耕渔猎生活,蚌壳、螺壳、鹿角、兽牙这些东西都是居民“开荤”吃剩下的。另外,在编号F12的房屋地面上,考古队员清理出一处“C”形的红烧土遗迹,据判断,很可能是村落居民在房间内垒砌的灶,居民们可以烧煮食物。

  住

  西周居民住经过简单装修的草房

  庙台子遗址内的房屋遗迹有两类,一种是属于商代晚期地层的开槽立柱式,比如F10、F12、F13。这种房屋是在地面上向下挖出房屋的基础槽,在槽的边缘立上一排木柱,形成独立的房屋。

  另一种属于西周早期的房屋,则是联排式建筑,且共用中间墙体。建筑方式为木骨泥墙,墙体由草拌泥堆筑,施工中为保证墙体能顺利筑起,先开基槽,槽中间隔树立木柱,然后用草拌泥填充、包裹木柱及其间隔。

  筑成墙体后,在内外两侧生火进行炙烤,使草拌泥墙体陶化,形成坚实、致密的固体以支撑房顶。

  这个时期的遗址堆积中没有发现陶瓦的痕迹,考古专家推测它的顶应为草顶。联排房屋中,每个房间的面积从几平方米到10平方米左右,大小不等。每个房间都有大约70厘米宽的门道,门道内侧一般有三到四个台阶,门道外侧有一小块踩踏面,室内地面平均比室外地面要低20到30厘米。墙面、居住地面多以细泥涂抹加工,光滑平整。照此看来,西周居民住的虽然是草房,也算是经过简单装修的了。

  穿

  纺天然的麻线,织麻布衣或“皮衣”

  说到穿,倒不是遗址中出土了几件3000年前的衣服,毕竟任何衣服经历3000多年地下长眠,也是保存不下来的。遗址中发现的陶纺轮、骨针给了考古队员提供了推测的素材。纺轮可以用来纺天然的麻线,线可以织麻布,可以缝制衣服。再或者,打猎得来的野兽,肉吃了、骨头扔了,皮是可以用来缝制“皮衣”的。

  手工

  当时的居民可以铸造工具

  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残片,器型多样,反映出陶器已经是当时人们主要的生活用具。这些陶器从哪来?遗址中出土的陶拍、带孔的锥形模具回答了这个问题。陶拍可以轻轻拍打器物成型,锥形模具可以套在手指上,垫在陶器的内壁上,这就可以把陶器的壁拍打得更结实,更耐用。

  遗址中还发现了一件特殊的石范,考古队员说,这是用来铸造铜器的模具,它的出现说明当时的居民已经可以铸造工具了,这也算是徐州地区最早的轻工业了。

  庙台子商周遗址让考古专家感到震撼

  庙台子商周遗址项目验收论证会上,四位验收专家组成员对遗址发掘给予充分肯定。

  江苏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周润垦首先表示了震撼,他说,商周时期的遗址在省内各地也发现了一些,但是像庙台子房屋遗址这样保存这么好的,就没有了,现场看到3000年前的残垣断壁,感到很壮观、很震撼,对于研究徐州地区早期人类活动,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专家组成员江苏省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张敏认为,从庙台子商周遗址的房屋等级不高、规模不大,但遗迹保存状态非常难得。他同时还指出,遗址出土的众多陶器文物中有一件蘑菇顶造型的陶器部件,这是岳石文化(山东海岱地区)的代表性器型,后期研究在古代地域文明交流、庙台子遗址居民族属等问题上有所突破。

  江苏省文物局文物保护处处长吕春华在肯定项目发掘规范性、学术性、科学性、安全性的同时还表示,之前遗址接触过很多,庙台子商周遗址这么重要的还是第一次见到,对于研究沂、泗流域早期人类活动有特殊意义。

  徐州博物馆原馆长李银德表示,徐州地区因受黄河泛滥影响,商周时期的遗址保存很少,造成了本地区商周考古的薄弱环节。现存的遗址主要位于徐州北部与东部,有铜山高皇庙遗址、铜山子房遗址、石户城遗址、贾汪焦庄遗址等。

  除了早期发掘的铜山高皇庙遗址,进行过考古发掘的遗址有:焦庄遗址与石户城遗址,前者为西周早中期的居住址,后者为战国至汉代的城址。庙台子遗址主要发现的是商晚期到西周早期的中小型房址,是遗址考古的一次突破。

  据了解,徐州博物馆下一步将围绕庙台子商周遗址的保护工作展开。

  -END-

  来源:中国徐州网-彭城晚报|文/记者 林刚 图/记者 白雪|原标题:3000多岁的残垣断壁震撼考古专家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文博圈立场

(责任编辑:洪镁)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