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唾壶与熏篮
2018-02-27 13:45:43 未知
唾壶与熏篮是古代的两种卫生器皿,它们是我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有讲卫生习惯的实物证据,对研究我国悠久的医学史、防疫史也有重要价值。
这件带盖青瓷唾壶(图1)1997年出土自江西南昌县富山乡的一座隋代墓葬。通高11.7厘米,盘口,束颈,溜肩,扁圆腹,假圈足。盘形盖,中心下凹,中立一珠形钮。通体施青釉,表中闪米黄,呈冰裂纹开片。
唾壶也称“唾器”,是古代置放在桌子上的承唾之器,体形轻巧而美观,既卫生又实用,为今日痰盂之前身。青瓷唾壶流行于六朝时期,故在当时的墓葬中常有出土。三国、西晋初期的唾壶盘口较大,圆球腹,高圈足,形状似尊。东晋的唾壶腹扁而大,口领均高,无底足。南朝至隋代的唾壶器身较扁,盘口增大,有的还配以壶盖和托盘,更符合卫生要求。宋代的唾壶盘口更大,已明显大于壶身,到明代则进化为大敞口,短颈,扁腹,圈足外撇,外形与近代置放在地上的痰盂已十分相似了。
唾壶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卫生用具。《世说新语·豪爽》载:“王处仲每酒后,辄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壶,壶口尽缺。”后人于是便用“击碎唾壶”作激赏诗文之词。
熏篮又可称“镂孔器”。这件青瓷熏篮(图2)1972年出土自江西瑞昌马头西晋墓葬,同时出土的还有其他青瓷器及陶器、铜器、铁器、金银器计百余件。熏篮腹径20厘米,高12厘米,通体施浅黄色釉,现多已剥落,露出灰白色素胎。器型似扁腹罐,敛口稍卷,平底,带圆形器盖,口沿旁附绳形双系,腹壁有三行镂孔,每行18至20孔不等,底部也有四行镂孔。出土时器内盛有四只青瓷耳杯和两只青瓷碟子。
熏篮流行于三国、西晋时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同期墓葬的随葬器物中较为常见,大多为扁圆腹,呈罐形或盆形,早期一般带有双系或双耳,后期则多安有提梁;数十个镂孔使之与后来出现的香熏颇为相像。熏篮同样是一种卫生器皿,凡使用过的酒具、食器装入熏篮内,一起放进开水锅里蒸煮,杀菌消毒,经济卫生;待蒸煮完毕将熏篮提起,积水便自然而然地通过镂孔滴漏干净,经高温消毒过的各种器具又可以继续使用了。
正是因为熏篮具有这一重要用途,所以也有人称之为“蒸煮器”,这是很有科学道理的。
(责任编辑:雷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