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剧场、商场和艺术节 一座城市可能的艺术生态重建

2018-02-28 15:02:04 未知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正在高速推进。据了解,目前,我国有338个地级以上城市,除北上广深4个一线城市外,成都、杭州、武汉等15个城市进入“新一线”城市序列,此外还有30个二线城市和70个三线城市,以及90个四线城市和129个五线城市。

  由于发达的网络商业和线下普通商业业态的普及,在一些三四线城市,一般居民已经可以享受到与一线城市几无差异的商品服务,但在文化消费方面,其与一线城市的差距却非常惊人。电影放映基本还可以跟随着院线扩张的步伐与全国同步,但在文化演出及文艺类创作上,犹如天壤之别。

  从曾经的戏剧热土扬州说起

  2016年,“江苏省小剧场原创戏剧双年展”开始举办。策展团队大胆地为扬州观众带来了他们在世界各地艺术节精心挑选的优秀剧目,包括来自英国、捷克、俄罗斯、巴西等国的黑光形体剧《光》、默剧《超越语言》、舞蹈剧场《虎生》、经典改编戏剧《我,马瓦利奥》、史诗戏剧《萨琳娜》等近20部作品,总演出场次达到50场。

  活动开始之前,当地的主办方颇为焦虑,心里很没底。没想到,演出从第二周开始,就几乎一票难求、场场售罄。观众各种各样,从学生到老师,从公务员到白发苍苍的退休夫妻。许多二三十年来几乎从未进过剧场的新观众,尽情投入到了这场艺术盛宴中。中国戏曲学院戏曲研究所所长傅谨在扬州观摩此次双年展时说:“扬州这一次的实验,证明了中国三四线城市的文艺市场大有可为。”

  的确,中国像扬州这样有着500万及以上人口的城市,已经达到了88个(2014年人口普查数据),而这些城市中,仍有相当一部分还是戏剧、舞蹈、国际演艺作品演出的“处女地”。居民日常生活中很少有机会看到当下的文艺演出作品,在这一平台上进行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也非常少,这种状态与城市的人口基数、文化艺术需求失衡。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重建演出市场

  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电视产业尚未兴起,人们的文艺生活主要依赖电影放映和各地的一些国有剧院团来提供。电视的兴起,打垮了初级电影产业,也使得国有剧院团门前不再热闹,人们开始在家里收看电视剧和综艺节目。直到2000年之后,因地产和新型影院重建而恢复的电影市场,才开始把人们拉出家门。

  当创作生产能力和消费习惯双双消失之后,重建演出市场是这些城市非常重要的任务,尤其是如何培育一大批观众基数,形成多元化、相对高频次的观演市场,值得好好研究。事实上,建立市场最重要的是培养“中间力量”,即有长期观演习惯、单消金额不高但是愿意多次消费、对观看剧目并没有特定偏好的观众群,他们可能并不是收入特别高的族群,但对于文艺消费有一定意愿。

  有了目标人群之后,还需要品质稳定的供给,这也是中国演出市场相当大的一个瓶颈,由于创作主体与总的市场需求相较还是少,所以好一点的作品就会闻风而涨,成本高到一般二三线城市的消费很难承受。笔者比较过国内戏剧、舞蹈等演出,同样规模、质量的演出,国内演出团队的出行人数通常是国际演出团体出行人数的两倍,演出成本也只高不低。再加上国内一些演出团体在艺术行政方面的专业程度不够,以及契约精神仍有待加强,这部分隐性交易成本,往往也会对演出主办方构成不小的风险。

  如果一个二三线城市的演出主体,能够拥有国际及国内的双线剧目资源,每年可以用较合理的成本采购到15个至20个中型演出,辅之以一些当地的交流活动,基本就可以维持一个剧场或一个热点演出平台的全年运营量了。

  建成于2015年的杭州西溪天堂艺术中心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杭州虽然是一个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但西溪天堂艺术中心“藏”在城西西溪湿地一个景区的最末端,地理位置并无优势,但由于保障了头两年的优质剧目演出频次,很快在当地累积了人气,并形成了约3000人的会员机制,以会员卡的形式,保障了观众单次观剧的成本控制在200元左右,并且一年可以多次入场,有效提升了上座率。

  试想,如果每个二三线城市都能有两三个这样的剧场,城市的艺术生态就会得到非常大的改观,而且本土的创作和艺术交流也会因此而得益,年轻人尤其是本地的年轻人会有更多的机会在这些空间里进行实验和探索。有了稳定的引进机制,再开始本土的孵化模式,所谓的“产、供、销”微循环就会重启,剧场作为平台和生态岛屿的黏性和意义,就会真正浮出水面。

  除了这种依赖专业剧场的路径之外,和更多商业空间和主体合作,也是一种值得尝试的道路。这些年来,随着电商对线下商业空间的倒逼,综合类百货公司和大型商业集群已经很难再依赖零售生存,而是更多地引进影院、餐饮和娱乐项目。笔者相信未来5年至10年,会有越来越多的大型商业综合体把剧场作为标配。如果能够在地段、配套都非常好的商业中心运营一个剧场,并形成综合形态的艺文体验集群,对于商场和剧场而言,会是双赢。

  即便商场里没有正规剧场,在商场公共空间里进行表演艺术的探索,亦未尝不可。已经连续举办两年的上海“表演艺术新天地”艺术节就是如此,它在寸土寸金的上海新天地中进行,表演多在露天、咖啡馆等各种公共空间里进行,艺术节精心挑选的剧目与这些空间形成了良好的互动,让原本只是匆匆而过的顾客驻足观看。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表演艺术新天地”艺术节期间,新天地客流和销售双双同比增长47%,就是一组最好的数据证明。

  阿德莱德的启示

  起步于1960年的澳大利亚阿德莱德边缘艺术节的经验值得借鉴。创立初期,该艺术节两年举办一届,直到2012年,才正式转为一年一届的大型文化艺术活动。然而正是在这短短的5年时间里,阿德莱德以艺术作为城市品牌和营销的重器,在全世界艺术节市场展开了强有力的冲刺。2016年,一系列数据显示,阿德莱德边缘艺术节的票房收入、参与人数、演出剧目,已经令其成为全世界第二大边缘艺术节。2017年的数据显示,为期31天的阿德莱德边缘艺术节上演了1160个不同剧目,总共售出了65万余张票,整体票房收入超过1620万澳元,这一数字比2016年增长了9%,同时也刷新了该艺术节50年的历史纪录。

  该艺术节的成功,也使得阿德莱德所在的南澳大利亚洲成为“节庆之州”,每年文化、旅游、艺术类的节庆绵延不断,此起彼伏,直接带动了航空、餐饮、住宿、零售、交通等各项收入,有力推动了城市经济发展。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陈耀杰)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