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非遗”传人陈培森的木偶人生

2018-06-28 15:45:52 欧楚欣 曹嫒嫒

  在三米见方的戏台上,表演者盘坐于潮绣帐帘后,通过三根铁枝操作身穿潮剧戏袍的木偶,演出栩栩如生的人物。这一汇集了潮绣、大吴泥塑、潮剧盔头等多种“非遗”的技艺叫做铁枝木偶,在潮汕地区广泛流传。

  入行33年,铁枝木偶国家级传承人陈培森见证了行业的起伏。鼎盛时期,在日常的民俗活动中处处能看到铁枝木偶的身影。随着观众流失,木偶戏表演市场日渐萎缩,民间剧团也曾面临举步维艰的境地。

  近年来,潮州积极创新模式,让传统“非遗”项目重获新生,加入创新元素的铁枝木偶,也逐渐焕发活力。如今,陈培森依旧坚持着许多“老艺人”的习惯,为的是把这门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

  世家传承

  11月9日晚8时,潮州城内星空疏阔。在牌坊街边一角,临时搭建的戏台帐帘幕后,陈培森和4名剧团团员盘腿弓身,紧张地做准备工作。台前,一群街坊已经驻足等待。

  表演的场地十分简单,钢条撑起的台面离地一米多,在三米见方的戏台上,台中挂着一幅熠熠生辉的“双龙戏珠”潮绣帐帘,其余两面用印有剧团介绍的塑料布围起来,进出只能靠一侧的楼梯。

  在这个近乎封闭的空间里,几个表演者快速用纸胶带组装木偶,按角色把木偶一一插入头上横杆。狭窄闷热的环境让陈培森很快就满头大汗。

  8时13分,锣鼓一响,戏开了。当晚,剧团表演的是由潮剧剧目改编而成的片段,伴随潮剧戏乐声,身着潮绣戏袍的铁枝木偶轮番登场。演出很快就吸引了不少来往民众围观,几位老人甚至从家中搬来凳子坐着欣赏。

  两个小时的表演没有中场休息。陈培森坐在幕后最右边,其余三人紧挨盘坐,在铁枝的操纵下,英姿飒爽的武将、妩媚娇俏的花旦,折扇、拂袖乃至刀枪格斗,鲜活灵动。

  这是今年国庆节以来,剧团在牌坊街的第13场公益演出。国庆期间,当地举办了一系列的非遗展演活动,陈培森的剧团受邀至此进行惠民演出。比起以往,剧团今年的旺季来得特别早。10月以来,除了每周固定三场在牌坊街的演出,剧团还接到不少邻村的订单,陈培森忙碌不停。

  潮州铁枝木偶戏俗称“纸影戏”,由福建传入的皮影戏衍变而来。陈培森的父亲陈旭庭是潮州著名的木偶艺人,他16岁便开始随父学艺,从事铁枝木偶表演至今已经33年。

  苦心学艺

  “木偶戏无书可循,靠艺人们世代相传。”陈培森说,铁枝木偶一般只在街头巷尾和农村舞台上表演,多以师徒相传形式传承,没有任何书本可以学,初学者全靠师傅口述和手把手教。

  陈培森年幼时,父亲在别的剧团当师傅,从来没让他进过后台。每次表演完,父亲会把立马木偶锁进木柜中,防止孩子把玩。直到1984年,父亲成立了潮州金石龙阁木偶剧团,陈培森才开始正式学铁枝木偶。

  学习铁枝木偶,不用朝九晚五训练,全靠自觉和悟性。在陈培森眼中,学艺之路并不容易。初学时,陈培森父亲会先示范动作和台词,然后让他跟着学。每当剧团有演出陈培森就会跟着一起出去,偶尔能演上一些简单角色,边学边练。

  铁枝木偶靠三根铁枝操纵表演,操作时表演者左手握两根铁枝,右手握一根铁枝。铁枝可以360度转动,力度稍不如意,木偶肢体就会“塌陷”。长时间表演对臂力要求也很高。

  位于台上右侧的叫正剧,是戏班的核心人物。陈培森的父亲一般演正剧,陈培森则坐在旁边帮忙,同时默默将父亲的动作熟记于心。每次父亲需要人临时顶替一会,都是陈培森最兴奋的时候,因为他可以多练练手。

  除了要保持演出动作的连贯性,对于陈培森而言,最难的是让僵硬的木头展现出柔软的身姿,有“人”的神韵。“花旦的步子要慢,武生要大气,每个角色都有讲究。”陈培森说。

  刚开始学时,陈培森怎么也练不出花脸的霸气。为了掌握不同角色形态和气质,他私下找了老师傅补习潮剧的知识,神情、动作一个一个“磨”,慢慢找感觉,直到举着木偶再也不“脱臼”,陈培森才感觉到差不多练出来了。

  苦练效果明显,两三年后,陈培森便可以独立操作一台戏,《井边会》《柴房会》《杨八姐闯幽州》等经典潮剧剧目改编的片段信手拈来。

  纸影兴衰

  上世纪80至90年代,铁枝木偶戏曾盛极一时,在潮州市发展出十余个剧团,陈培森的剧团也戏约不断。陈培森说,当时一个村只有一两台电视机,村里流行看铁枝木偶戏、看潮剧,在日常的民俗活动中处处能看到铁枝木偶的身影。

  “祭祖、‘拜老爷’、祝寿、结婚、生小孩、办丧事等都会有人来邀请我们表演。”陈培森说,那时剧团曾到多地表演,每场活动都深受欢迎。

  1990年剧团去饶平的一次演出观者如云,当时的景象让陈培森至今仍记忆深刻:篮球场般大的表演场地,满满当当站的全是人,屋顶都站满了人。陈培森甚至发现,有人为了赶上这场铁枝木偶戏,走了十公里的山路,装着干粮来看。

  陈培森说,对于戏班人而言,戏令如军令。无论刮风下雨,剧团表演从来都是准时无误。从1993年开始,剧团多次代表中国到德国、荷兰、奥地利、匈牙利、泰国等国家,参加国际木偶节的文化交流活动,并获得白俄罗斯“别洛维日”国际木偶节创新奖、南斯拉夫第七届儿童戏剧节“艺术团体大奖”等多个国际奖项,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好评。

  但随着人们娱乐生活的多样化发展,木偶戏表演市场日渐萎缩,陈培森剧团也没能避免受影响。陈培森记得,90年代的时候,剧团一年约有150场演出,档期排得非常满,等到2000年以后,陈培森明显感觉到,观众变少了。

  “有时候祭祀日的演出,第一场有人看,第二三场都没什么人了。”陈培森说,剧团演出一直保持品质,所以人手多,剧团的演出收费还包括了路费、伙食费,有时候一场演出下来收入还不够分。

  后来,陈培森父亲离世。朋友们曾多次劝陈培森转行,但他还是坚持下来。为了维持生计,陈培森不得不和别人合伙做点木材生意补贴家用。

  坚持传承

  “一是不想为了钱砸了父亲的招牌,二是身为传承人的责任。”2006年,铁枝木偶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陈培森也被评为铁枝木偶国家级传承人,这更加坚定了他做剧团的想法。

  近年来,潮州在保护为主的基础上,积极创新模式,对“非遗”文化进行合理利用和有效发展。这几年,陈培森也感觉到市场在慢慢好起来,每年有大约100场演出,今年到现在已经有80多场表演。

  陈培森说,在当地政府支持下,他也对铁枝木偶题材进行了创新,不仅将剧目选择范围从潮剧扩展到一些传统经典戏曲、教育以及历史题材,还将潮汕话改成国语,让更多观众认识这一技艺。

  加入创新元素的铁枝木偶,让剧团也慢慢焕发活力。2012年,陈培森创新改编的一个传统潮剧剧目,在表演的技巧上突破了骑马、射箭、后空翻等铁枝木偶各项难度极高的表演技艺,凭借此创新,当年摘获了国际木偶艺术节“最佳传承奖”。此外,今年剧团排的一出关于校园霸凌的剧目,已进入学校演出。

  入行33年,陈培森始终坚持“老艺人”的习惯——表演者一定要穿黑色长袖,表演时不能伸出帐帘,以免影响观众观感。

  如今,陈培森更多的要考虑如何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他的4个孩子都是剧团成员,剧团里其余的成员则是多年的亲戚朋友。陈培森说,孩子都有自己的主业,但也不妨碍剧团演出,但凡剧团需要,他们随时都能过来帮忙。

  今年,陈培森在镇上的小学开了兴趣班,每逢周一、三、五去学校教学生上手把玩体验木偶,让他欣慰的是,如今三个班招收的68个学生中,已经有不少崭露头角。

(责任编辑:王林娇)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