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赵红育:精纹细绣显神奇

2018-06-28 21:46:36 姚付祥

 

 赵红育(右二)向年轻人展示无锡精微绣技艺

  阳春三月,苏绣(无锡精微绣)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赵红育陪笔者在江苏无锡惠山古街一处僻静的小院,看了看无锡泥人、精微绣和留青竹刻大师们的工作室,又去中国泥人博物馆匆匆参观了一番。随后在古街临水的古香樟树下小坐、喝茶,聊精微绣以及与精微绣相关的人和事,初春的暖阳使人感到十分惬意。

  赵红育告诉笔者,离这儿不远处,就是她工作了几十年的无锡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所在地。现在研究所解散了,门额上挂着一块“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的牌匾。一提起研究所,赵红育满怀感触。那里是她毕生事业启蒙、发展、腾飞的见证,承载着她成功的欢乐和发展的烦恼。

  见证精微绣的诞生

  无锡是苏绣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据汉代刘向《说苑》的描述,早在吴国设都于无锡梅里之时,吴人“绣衣而豹裘”或“锦衣而狐裘”。悠悠千载,以衣裙、鞋帽、帐幔、包囊、镜袱等日常女红活计为载体,锡绣艺术一直活跃在民间。清嘉庆道光年间,江南杰出刺绣家丁佩曾寓居无锡,所撰《绣谱》用“齐、光、直、匀、薄、顺、密”总结中国刺绣的基本规律,对锡绣精微风格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赵红育生于1958年,1973年师从无锡著名刺绣老艺人华慧贞学习刺绣。1979年,华慧贞带着她的学生赵红育、陆金仙调入无锡市工艺美术研究所,专门从事锡绣的创作和研究。1980年,为追求锡绣的特色发展,无锡市工艺美术研究所的几位艺术家组成专题组,根据唐代苏鹗著《杜阳杂编》卷中的文字记载,共同研创微细型刺绣。经过绣稿设计师和刺绣艺人的共同努力,最终完成了20厘米见方、由700余个经文文字组成衣纹的《观音》和直径仅10厘米、有百余个篆体寿字绣入袍服的双面绣《百寿图》。因为这些绣品卷幅微小、绣纹精细,其技艺风格堪称精巧微细,故而名之为“精微绣”。

  赵红育是一个悟性极高、十分聪慧好学的人,深得师父喜爱。学艺之初,就在师父的指点下绣出了无锡第一幅双面绣《月季花》。1981年参与《观音》、《百寿图》的研制工作,不仅使她的技艺得到飞跃发展,而且坚定了她一生从事精微绣的决心。

  创新不易,否定自我更难

  民间手工技艺需要创新,但创新又谈何容易。赵红育是个善于动脑筋并积极付诸实践的人。赵红育的爱人从事的是光电机械行业,在他的启发下,赵红育在设计、绣制双面异色异图声光精微绣《百鸟朝凤》时,大胆地在凤尾羽毛和仕女冠冕上,分别绣嵌上发光二极管,一根连接二极管的细铜丝随着图案线条的走向被巧妙地绣于其间。通电后,凤羽和花冠就会闪闪发光,十分新奇。1990年、1991年,该作品分别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优秀新产品二等奖”和江苏省第七届轻工业优秀作品评比“优秀新产品奖”。按理说,创新产品获得行业认可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但赵红育并未因获奖而沾沾自喜。她冷静地回头审视,觉得声光电虽然新奇、热闹,却掩盖了刺绣作品最本质的光华,有喧宾夺主之嫌。创新不易,否定自我更难,赵红育毅然决然做了舍弃。

  赵红育认为,刺绣作品一是贵在材质美。蚕丝独特的折射光是使刺绣品独具魅力、最为迷人之所在。人为光电的运用,恰恰削减了蚕丝所蕴含的内在韵味。二是贵在技艺美。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前辈们在实践中总结出几十种针法技艺,根据不同的题材选用不同的针法,不论是传自西方的油画、摄影作品,还是具有浓郁东方风韵的中国水墨画和书法作品,刺绣艺术家们皆能得心应手、驾轻就熟地完美呈现,令人叹为观止、拍手叫绝。三是贵在形式美。刺绣作品主要有单面绣、双面绣、异色异图绣,其精湛巧妙的技艺充满神奇魅力,给人无尽遐想。

  应注重发挥团队的力量

  与其他的苏绣作品不同,无锡精微绣更多的是原创作品,这一切都得益于团队的力量。原来的无锡市工艺美术研究所不仅集中了无锡市手工技艺大师,还聚集着一批优秀的设计人员。他们根据无锡泥人、精微绣、竹刻的特点,根据各位大师擅长的题材风格,设计出特色鲜明的作品样稿,再吸纳大师们的意见不断修改,直至最终定稿。

  研究所的设计师们都愿意与赵红育合作,因为她提出的修改意见常常对最终的作品起着重要作用。比如《丝绸之路》最初的设计稿只有几峰骆驼和几个人物,赵红育说,这怎么能反映绵延数千年、连接亚欧商贸和友谊的历史呢?后来该作品数易其稿,最终作品中的驮队由远及近、绵延不绝,21峰骆驼、4匹马、5头毛驴错落有致,3条猎犬穿行其间,24个人物神态各异地行走在一望无际的沙漠中,再现了中国古丝绸之路的繁华景象。

  近年来,在国家非遗保护专项资金的扶持下,赵红育招收了5名徒弟。经过近3年的传授学习,如今徒弟们已掌握了精微绣的基本技法,作品已显现出大家风范。赵红育说,掌握刺绣基本技法不难,但她们离大师的距离还很远,因为除了技法外,选稿、画稿、配色、用线等都不是轻易就能掌握的,需下大力气学习,“作品的俗与雅往往只有一步之遥,但很多人就是难以跨越。”

  赵红育清醒地认识到,精微绣的传承和发展还面临着很多困难。借鉴以往的成功经验,赵红育认为发挥团队的力量十分重要。因此,她计划组建自己的团队,把弟子以及志同道合的从业者团结在一起,共谋生路、共同发展,使无锡精微绣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责任编辑:王林娇)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1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1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