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段炼:一部历史两套图像各自表述

2020-03-01 10:21:13 段炼 

  我曾在一篇旧文中言及北京故宫的藏画陈列少、展期短、观众寡,与故宫的盛名不符。由于这一原因,虽然近年每个夏天我都在北京住两三个月,但却一直未去故宫看画。

  不过,第一次看中国古代绘画,确是在北京故宫,距今35年了,早不记得看了些什么。第二次看中国古代绘画,是1992年参观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那里的中国分馆陈列了不少藏品,而专题特展的展期也长达两三个月。这之后的20年中,我有幸在欧美各大城市的博物馆看到了许多中国古代绘画,其间也阅读了不少相关著述,发现了一个有趣现象。大凡研究中国古代绘画的学者,所述之中国绘画发展史皆大同小异,但所论作品却不尽相同。中国学者论述的,多是北京故宫或大陆各地的藏品,西方学者论述的,多是海外藏品,如欧美各国和日本、台湾等地的藏品。这当中的原委很简单:中国学者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不易到海外看画。

  于是我有了一个疑惑:这些学者表述的中国艺术史,究竟是依据他们对具体绘画作品的阐释,还是相反,他们对绘画的阐释是依据艺术发展的历史?若是前一情况,会不会出现两部不同的中国绘画发展史?一部历史两套图像,中外学者各自表述,不知后学们是否发现到了这个问题。也许这是个伪问题,两套图像并不冲突。到了九十年代,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得以到海外研究中国绘画,而海外学者也很容易到中国研究古代绘画。十多年前美国耶鲁大学出版了英文专著《三千年中国绘画》,由美国和中国学者合作撰写。书中论述的绘画作品,收藏于北京、上海、台北、纽约、波士顿等地,似乎解决了各自表述的问题。所以,近十年来我在美加两国教学,一直用这部书作教材。此书后来有了中文版,但愿国内读者能由此反思两套图像各自表述的问题。

  经常往返于海内海外观摩古代绘画,我也有机会思考这一问题。前年圣诞期间,台北故宫举办南宋绘画大展,展品来自两岸和海外,我前往参观,见到了不少心仪的杰作。随后台北故宫又将分别收藏于两岸的元代黄公望名画《富春山居图》合二为一,使数百年来一分为二的这幅山水横卷,能首次合一展出,给各自表述提供了一个对接的机会。

  可是,北京故宫的藏画陈列少、展期短、观众寡,类似机会鲜见。本文开头提及的旧文,指出了中国出版的旅游手册很少介绍艺术博物馆,而国人的旅游计划也很少有观赏艺术的项目。我昨日参观北京故宫,是35年来的第二次。此时,中国的旅游业空前发达,北京故宫人山人海,称遍地人蚁也不为过,其拥堵之状,与北京地铁有一拼。然而,故宫藏画馆却是门前冷落车马稀,有谁能注意到一部历史两套图像各自表述的问题?

  昨日前往故宫,入了正门,向前远眺,只见人头滚滚、人潮涌动、人流如泻;向东看去,旅游团成群结队,人浪一阵高过一阵,此伏彼起,犹如海啸;向后回望,进入故宫的游人铺天盖地而来,有泰山压顶之势,让人喘不过气。可是,移目向西,藏画馆武英殿方向几乎空无一人,真是门可罗雀,成为故宫难得的僻静处,静得能让人发历史之幽思。国人旅游不看艺术,故宫藏画对游客没吸引力。通往武英殿的砖石路上,横着一条蜿蜒的绿水,水边汉白玉的雕栏和老旧的汉白玉古桥,无声地享受着这份安宁。桥下拴着一条小船,见证了这份大隐隐于市的静谧,见证了芸芸众生对艺术的漠然。

  在故宫的建筑群中,武英殿很小,陈列的画极少,与台北故宫、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中国分馆、与波士顿美术馆的中国分馆都不可同日而语。不过对我来说,陈列的画少却有好处,恰如参观者少的好处,我可以静静地流连忘返,细读藏品,在图像的比较中,思考艺术史和阐释的问题,并将自己的思考,说与同行者,也可默记于心,以便诉诸笔墨。

(责任编辑:张桂森[已离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