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2010年艺术回顾:镀金时代的艺术景观

2018-12-01 10:21:20 周文翰 

  2010年中国艺术界最搅动人心的新闻仍然来自拍卖市场——光北京的拍卖行一年的艺术品成交额就超过240亿,中国的艺术拍卖市场已经超过英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的艺术市场。不过,某些投资专家因此就声称“艺术品已成为房地产、股票证券之外第三大投资领域”则没谱的厉害,实际上国债、股权投资等市场的规模都要比艺术市场大很多,无论在中国还是全球主要国家,艺术市场都是较小众的市场,而非房地产、股票证券那样的主流、大众的投资领域。

  考虑到中国也是在这一年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艺术市场“超英赶美”并不值得惊奇。何况背后有着富人增多和通货膨胀的双重效应,一方面中国的富裕阶层数量在持续增加,另一方面通货膨胀像鞭子一样驱赶着他们四处寻找投资机会,艺术投资也就成为了一个选择。这也导致了艺术品金融化探索的出现,一是各路投资者开始尝试以基金方式投资艺术产业,二是各地新建的文化产权交易所纷纷进行艺术品金融化的探索——比如深圳推出的艺术资产权益分拆实际上等于将艺术品证券化,挂牌“上市”后投资人可以交易其中的份额。

  富人们把少部分资金投入就足以在艺术圈掀起大浪,这是去年出现超过十多件亿元作品、两百多间千万级别拍品的原因。艺术市场的收藏方向因为越来越多新钱的进入而更加两极分化:实力收藏家愿意掏出更多钱收藏重要作品,而一般作品的价格并无太大涨幅。可以预测,如果今年通货膨胀继续,可能艺术品市场的天价记录还会继续下去,但是通货膨胀预期降低的话,市场热度将有所降温——其实2010年的“高温”也不乏部分艺术品经纪人私下炒作的因素。

  目前拍出的19件亿元中国艺术品中,有16件是古代书画和古董,其他3件则是徐悲鸿、李可染、张大千三位近现代书画家的作品,显示出这也是目前中艺术市场的主流投资门类。和中国古代艺术品拍卖的火热劲头相比,2010年的中国当代艺术市场还在从金融危机造成的低谷中恢复,并没有太多的新闻。当代艺术市场的平淡也让去年的艺术展览并没有出现多少“巨型作品”,实际上,对价格的敏感性下降甚至让艺术界的各种角色有点解脱,他们终于可以更平静的面对价格以及其他的其他东西。

  2010年的另一个显著现象是中国艺术界的双轨制还在继续,一方面,政府文化部门、美协、美院、画院体系由于各级政府财政收入的跃进而获得更多拨款,体制内艺术家、艺术机构得到众多行政资源挹注和展览机会——如第九届中国艺术节、第四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以及各种主题采风、创作活动等,中国美术馆新馆也确定要在鸟巢边修建;另一方面,艺术市场也在过去二十年支撑起和国家体制较疏远的当代艺术界和各路在野派书画家。

  就像经济界“国进民退”一样,艺术界的国家体制也因为政府财力和意识形态因素得到加强,比如2009年艺术研究院设立油画院、当代艺术院等,开始扩张自己的“学术势力范围”,2010年8月中国国家画院也成立了国、油、版、雕、书篆、史论、公共艺术等八个专业院,采用“专聘结合”的方式邀请了方增先、詹建俊、黄永玉等艺术家加盟。目前来说这并不意味说国家体制开始和民间社会相争,因为这些国有学术院团更多的是是扩编争取更多的财政拨款和专项基金之类。而就当代艺术界和在野派书画家中也不乏有人渴望以某种形式获得国家院团的职务从而获得“身份溢价”——在中国今天的“半市场”文化体系中,这意味着很多利益,比如地方政府层面对入选“工艺美术大师”、获得全国性奖项的艺术家、艺人都有物质奖励,而且某些名誉也能带动其作品市场价格的直接上升,这也是各地画家、书法家纷纷争当美协主席、书协主席的原因。

  具体到艺术家层面,引人瞩目的是德高望重的美术家张仃、华君武、吴冠中相继辞世。有意思的是,这三位耆宿也和上述双轨制有点关系,张仃、华君武都是在延安起家的体制内艺术家,1949年后受到重用,而从法国学习现代绘画的吴冠中先生在1950年归国后长期为美术权力体制排斥,连画什么也无法自主,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才得以出头,1990年代后则因为其言论和作品频频拍出高价而获得大众声望。戏剧性的是,尽管他晚年批评美协、画院体制,可逝世后却得到官方高度肯定,同时民间也感怀不已,北京、上海、杭州举办的吴冠中艺术回顾展都吸引了众多观众——在杭州36天的展览过程中,吸引观众25万人次。

  当然,要说吸引最多观众的展览还是上海世博会——其中包含众多和艺术有关的展览、活动,共吸引了7308万观众。在这个全球最大的旅游产品和国家形象推销场中最重要的艺术和技术现象就是巨型环幕影像的轰炸,不论是世博会主题馆还是国家馆、企业馆中都试图对观众进行影像轰炸,每个场馆都是照片、纪录片、宣传片,尤其是是一些富国、大国、大企业的展馆中更纷纷设置各种巨型环幕、720度投影、360度环幕影像。虽然各个主题馆、城市案例管里也提出了针对一系列城市病——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等的解决方案,但并没有详细的解释,更突出的还是在强调影像本身在视觉冲击力,见多了也就那么回事。尤其是,那种用电影级水准制作的宣传片明显要比我肉眼看到的事物要美妙的多,那是一个许诺的美好、制造的美好,这些影像是制造出的景观和现实的世博会拥挤、粗陋的现实并行,似乎就是一种将景观社会的表达体系进行集中展示的机制。

  2011年

(责任编辑:张桂森[已离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