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为人修学无可挑 静待后世浩荡光 ——忆国学大师饶宗颐

2018-03-01 23:59:54 未知

  知名学者、西泠印社社长饶宗颐于2月6日凌晨辞世。饶宗颐,字伯濂、伯子,号选堂,又号固庵,生于1917年8月9日,原籍广东潮安,1949年赴港定居。中国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文学家、经学家、教育家和书画家。长期潜心致力于学术研究,涉及文史哲艺各领域,精通诗书画乐,造诣高深,学贯中西,著作等身,硕果累累。其学问几乎涵盖国学的各个方面,且都成就显著,并精通梵文。和季羡林齐名,学界称“南饶北季”。

  2017年8月,饶宗颐刚刚过完百岁生日,其个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百岁老人专程亲临现场。早在2015年,中国国家博物馆为饶宗颐办过艺术展。饶宗颐无疑是一个文人,古人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饶宗颐在古训之上而有“著等身书,写各种画”。

  1917年,饶宗颐出生在广东潮安。父亲饶锷亦是知名学者,在家乡建起了藏书楼“天啸楼”。少年时,饶宗颐觉得学校教育并不适合自己,宁愿躲进“天啸楼”自学,在父亲的悉心教导下,逐渐打下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如果自饶先生1929年从金陵杨栻学习书画开始,迄今八十余载,其画历之长也是少有。饶先生从12岁开始研习山水及宋人行草并能够抵壁作大幅山水及人物,与书画结下不解之缘。他从1932年继承其先人饶锷之业编辑《潮州艺文志》而进入到文化界,开始了以治地方史志为主的早期学术生涯。之后从1943年赴广西任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教授,开始了为教一生的旅程,在其后七十余年的教学生涯中,辗转于不同的教席,教学相长,学术道路越来越宽广。

  茹古涵今 国之耆宿:

  融会贯通入列“甲骨五堂”

  饶宗颐是第一位讲述巴黎、日本所藏甲骨文的学者,也是第一个系统研究殷代贞卜人物。1959年,他出版巨著《殷代贞卜人物通考》,以占卜人物为纲,将占卜的大事融会贯通,全面地展现了殷代历史的面貌。1962年,法兰西汉学院将“儒莲汉学奖”颁给了饶宗颐。这个奖项被誉为“西方汉学的诺贝尔奖”。由此,饶宗颐与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董作宾并称为“甲骨五堂”。

  上世纪70年代,饶宗颐首次将敦煌写本《文心雕龙》公之于世,成为研究敦煌写卷书法的第一人。他和法国汉学家戴密微共同出版重要著作《敦煌曲》,书中利用敦煌出土资料,全面探究敦煌曲子词的起源问题。此后,他又独立出版《敦煌白画》一书,专研散落在敦煌写卷中的白描画稿,填补了敦煌学研究的一项空白。这两部著作的问世,奠定了饶宗颐在敦煌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地位。

  饶宗颐的研究领域,囊括了上古史、甲骨学、简帛学、经学、礼乐学、宗教学等十三个门类,他出版著作六十余部,著述3000万言,仅《20世纪饶宗颐学术文集》浩浩十二卷,就达1000多万字。他通晓英语、法语、日语、德语、印度语、伊拉克语等六国语言文字。其中梵文、古巴比伦楔形文字,在其本国亦少有人精通,而饶宗颐以中国人却能通乎异国“天书”。他还精通古琴,还是撰写宋、元琴史的首位学者。

  著等身书 写各种画:

  饶宗颐的书画之旅

  饶宗颐一生为学而行走四方,基于兴趣爱好,他往往把眼前即景用画笔记录下来,或者为了画而专门写生,因此,这些画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他的学术历程。1963年,饶宗颐应印度班达枷东方研究所之邀,赴天竺古梵文研究中心作学术研究,归途游锡兰等国,有《佛国集》记游踪。1964年,他赴日本访学,此间还在日本各地写生。其中1969年的《星洲写生》可为其代表。1965年在法国国立科学中心研究巴黎及伦敦所藏敦煌画稿与敦煌写卷时,还研究敦煌白描画法。后一年,在研究敦煌写卷时与戴密微教授同游瑞士,在白山及黑湖地区画了大量的写生。1968年又在欧洲用元代黄公望、倪瓒两家笔法画了诸多山水写生。这些早期的游览不仅为饶先生留下了许多一直存留至今的深刻记忆,而其间的写生则为他积累了丰富的形象素材,直到几十年后他还画了《黑湖览眺》,并录下了原来的诗作:“恍如一叶渡江时,山色波光潋滟奇。日月此中相出没,飞来白鸟索题诗。”2004年,饶先生所作的《玖磨川》,也是记录当年与冈村繁同游日本三大川之一的玖磨川印象,因为这里曾经是“野人熊袭盘踞之地”。

  2005年,饶宗颐作《三位一体册》十开,写其往日域外所见,“真腊”(柬埔寨北部、老挝南部)、“印度康海里古窟”“瑞士戴密微教授座上作”“意大利海畔”“印尼棉兰胜景”“法南纪游”“琵琶湖”(日本滋贺县)等,这些“忆旧游”的作品都和他过去的学术历程有关。其中每图都配有纪游诗,诗画相合,情景相融,中外合璧,别有一番情趣。当然,与游历有关的也有一些猎奇之作,如写泰国的《呵叻巨木》(2005年),表现的繁柯贞石为自然之奇观,加之其独特的构图和苍劲的笔墨,能够让人联想到饶先生当年驻足于此的情景。饶先生除了画有大量的域外写生或相关题材的作品之外,还画过无数的大陆山水写生以及回忆之作,其中有五岳之壮美,三峡之雄奇,更有洞庭之混茫。

  像很多文人画家一样,饶宗颐较早就开始研究四僧,寄望以此而入文人画的堂奥。1988年,作《明遗民四僧笔意山水四扇》;1992年,“以晚明诸家法写四时山水”“以湿笔参渐江法”,作《晚明诸家笔意四时山水四条屏》。这是他在研究文人画方面的集中体现,通过临写,他感叹“恨未能简耳”。1988年以瓷青纸、金墨作《云林笔意金绘溪岸丛树》,即用新法表现倪云林的笔简而意远的境界。而拟清代画家高凤翰的《琴材图》(2008年),所表现的文人趣味实际上正是他的追求。素有“饶荷”之誉的饶宗颐的荷花,论幅面有巨幛,也有尺幅,但不管是水墨,还是设色,所表现的荷花精神,尤其是荷花与他学问中的敦煌学、佛学、禅学都有着重要的关联。

  南饶北季 “神交”已久:

  千里传简书“博一笑”

  饶宗颐的生活轨迹基本都在香港,但在内地,饶先生亦不缺赞美。季羡林曾表示:“近年来,国内出现各式各样的大师,而我季羡林心目中的大师就是饶宗颐。”饶宗颐对季羡林的敬慕也很直接:“季先生是中国唯一的。”

  1984年9月10日,时为农历中秋,季先生诵着苏东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之句,神驰南天,为饶先生的《饶宗颐史学论著选》洋洋洒洒写下序言,“饶先生治学方面之广,应用材料之博,提出问题之新颖,论证方法之细致,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在给我们以启发。我决不敢说,我的介绍全面而且准确,我只不过是尽上了我的绵薄,提出了一些看法,供读者参考而已。”季先生如此写道。

  两位先生“神交”已久,一南一北,互相尊敬,君子之交。季先生去香港看饶先生,饶先生来北京拜访过季先生,两人多年以书信来往。2000年季羡林大寿时,饶宗颐写信给他,称:恨身处南裔,不能抠衣趋贺。谨电传寸简,聊申南山之颂。并请李均明代呈,以博千里一笑。2008年,来京的饶先生专程看望了住院的季羡林,自己带来字一幅,题字“松高唯岳”;“荷花图”一幅,题“大士生兜率,空池满百莲”一诗。

  (陈履生 王俊)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邹萍)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