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抑非獭祭成大家
2018-03-03 01:58:45 未知
陆抑非曾说:“我年轻时每逢作画,桌子总是堆满着画稿和素材。没有这些素材,没有这些生活的积累,我是画不出什么东西来的。这可以说我早年作画也是獭祭而成的。”陆抑非借用这成语强调的是素材的积累,任何创作都不可凭空得之。一是面向传统,一是面向自然,将两者有机结合,正是其后来有所成就的根本原因。
陆翀生于常熟前辛巷。祖父为晚清秀才,酷爱书画,他自幼即受到书画艺术的熏陶。除了读诗书练书法,他还喜欢画画。祖父的老朋友李西山读书无数也阅人无数,他仔细端详陆翀的习作后说,你们陆家要出画状元了。李西山的夸赞在年幼的陆翀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陆翀15岁时就读苏州桃坞中学,苦读3年,还有一年就可以直升大学时,却因身体原因不得不中途辍学。陆翀回家休养之后,由亲戚钱月岚介绍入三峰寺静养三年,每天打坐、看经调养身体。由于诚心修持,居然于18岁的时候把肺病调治好了。在校期间他不仅古诗文读得烂熟,还喜欢洋文,练就了一口流利的纽约口音的美国英语。养病回来后,他又师从李西山老人。西山老人擅长中国绘画、诗词,且家藏许多明清宋元绘画真迹,这让陆翀打开了眼界。之后,陆翀又专程拜陈迦庵为师,得益匪浅。
1930年,22岁的陆翀独自到上海谋生,先后做过煤炭洋行簿记、花边洋行绘图员,还在同德医学院兼过职。由于老家发生变故,父母都来了上海,陆翀肩头的担子一下沉重了许多。只要有空,他便不断为笺扇庄画册页扇面,以此贴补家用。他每晚画两把扇面,每把扇面仅一角五分报酬,日子过得紧巴。远亲朱屺瞻前来探视,得知表外甥陆翀的窘境,又了解到他才华横溢,便主动介绍他进刘海粟任校长的上海美专任教。刘海粟魁梧大度,擅长油画兼画中国画大写意,看了陆翀的工笔花鸟画后大为激赏。刘海粟曾说,他以后的太太如果喜欢画画,就一定让她跟陆翀学画。那时刘海粟正好是单身,大家听了只当是笑话。孰料一语成谶,数年后刘海粟再娶的夫人夏伊乔正是学美术的,果真让她随陆翀学画。那年陆抑非33岁。
陆翀是一位耐得寂寞的人。24岁即被聘为上海美专教授,任职达15年,并兼教职于新华艺专、苏州美专等。在此期间,他与时任图画系主任的潘天寿成莫逆之交。
陆翀也是一位善于寻找机遇并善于抓住机遇的人。由于内兄孙伯渊所经营的“集宝斋”在抗战期间迁往上海陆抑非家中,故而有很多机会在“集宝斋”观赏四壁挂着的字画。“集宝斋”所藏历代书画碑帖数以万计,其中不乏稀世珍品。孙伯渊与吴湖帆、冯超然对街而居,过从甚密,且与顾麟士、俞粟庐、陆廉夫、张大千、张善孖、谢玉岑等也交往密切。陆翀与孙氏联姻后,一则进入了大师云集的艺术氛围,一则可悉心临摹这些书画真迹。又经孙伯渊牵线,陆翀得拜吴湖帆为师,成为梅景书屋首批八大弟子之一。
吴湖帆见其递上的拜师帖题名翀,字为“一飞”。吴湖帆说名甚好,问起字之来源,陆翀告知:小时称冲,后又改为翀,其意即“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之意。吴湖帆沉吟片刻说,上海叫“一飞”者甚多,建议其更字“抑非”,取抑非扬善之意。陆翀于是改字抑非,并以此字行世。
与孙淑渊结婚后,所居的淡水路及相邻的自忠路一带书画家云集。刘海粟、吴湖帆、陶冷月、林散之、张大千、张善孖、陆俨少、谢稚柳等皆住附近。平日里多酬酢诗文,坐而论道。老年黄宾虹自川抵沪,与陆抑非是上下楼的邻居。年轻的陆抑非时常与之交往,一起探索画艺。陆抑非后来回忆:“余以颖笔一束赠之,孰料老人喜以秃笔作画,且随意捡画作为酬。余不敢苛求,索小册两页而谢之。宾老色不悦,背谓其夫人曰,陆子尚非知音者。余闻之,尚在懵懂中。年轻识浅,闻道而笑,安知其为珍宝乎。”
1937年6月,陆抑非在大新公司五楼举办个人画展达三次之多,且大获成功,百余幅作品被订购一空,从而确立了他在海上花鸟画坛的地位。除了自己的艺术创作,陆抑非也成为吴湖帆弟子中的主力弟子。1940年、1941年、 1942年在上海共三次举办梅景书屋师生画展,陆抑非皆为主要参与者之一。1943年3月,梅景书屋同门书画展在上海宁波同乡会展出。参展者陆抑非、王季迁、朱梅邨、徐邦达、俞子才等共24人。
陆抑非擅长花鸟画,所作题材广泛,生机盎然。早年多作工笔重彩,或兼工带写。取法宋代院体,大量摹习徐熙、黄筌、崔白、赵昌、王渊、张中、钱选,得宋元之神韵,后致力于周之冕、陈洪绶、林良、吕纪等明代大家。中年长于没骨,效法恽南田、新罗山人及海派诸家,艳而不俗,工而不滞。他先师古人、后师造化,在临摹基础上,注重写生,注重默写。晚年求变,深入徐青藤、陈白阳之堂奥,旁及八大山人、石涛、缶翁,又以书入画,笔墨遒劲生动、生辣朴茂,而不失清丽典雅韵味。20世纪40年代,陆抑非与江寒汀、张大壮、唐云并称海上花鸟画“四大名家”。又与陆维钊、陆俨少并称“三陆”。
1954年,陆抑非加入上海国画合作社,上海的新生活新景象感染了陆抑非,他花费半年多时间创作了工笔重彩年画《花好月圆》,在国画合作社展示时,领导们看了大为惊喜。此画得到肯定,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花好月圆》初版印刷20万份,上柜后数日即告脱销。连续再版至1964年,累计百余万份,一举奠定了陆抑非在1949年后上海画坛上的地位。1956年,陆抑非受聘为上海国画院首批画师。
1958年,陆抑非到农村体验生活,在一次写生中得到启发,创作出了《春到农村》,作品描绘了上海市郊一片充满勃勃生机的桃林,桃花衬以工农业生产背景,运用山水花卉结合的方法,化平淡为神妙,具有强烈的时代特色,作品在国内外多种报刊登载。同年,51岁的陆抑非受好友潘天寿邀请,调浙江美术学院任教授。潘天寿在欢迎会上致辞道:“浙江美术学院非常需要工笔画教师。陆抑非先生工笔花鸟画的技巧和写生工夫堪称一流。他的笔墨造诣很深,人品又好,能适应现代花鸟画教学的需要,是最好的人选。美院教师中多了这样的画家,可以大大弥补我们的不足。”
陆抑非风趣开朗,论画喜作比喻:作一幅画好比演一台戏,所不同的是生旦净末丑要一人来担当,既是导演,又当演员。且以一幅《牡丹墨石图》为例,说:“这幅画好比京剧《贵妃醉酒》,墨石如楚霸王,牡丹就是虞姬。霸王要画出其威严、气度,虞姬要画出其娇艳、妩媚。而许多人能画花的妩媚, 却画不出石头的丑。石头画得老辣苍劲之时,花又往往失其娇媚,要花石皆精,谈何容易!”
诗书画三绝之外,教学是陆抑非的第四绝。他是中国当代花鸟画教学的奠基人之一,后半生主要精力在于教学。陆抑非为人谦和,诲人不倦,故深受尊重,桃李满天下。陆抑非深谙传统与现代美术教学的辩证统一——如何将传统技法与风格语汇,呈现出更具科班风采的卓绝特征;如何使学生不面对教师的风格个性,而面对古典传统的的技法原则;如何从师徒授受、画塾教学到学院式教学,从在野状态,到学院式教学——陆抑非成为标志性人物之一。其角色转换之到位,令后学感叹。
陆抑非的绘画艺术,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前期),大约自师从李西山起到1953年,这是他学习中国书画传统技法、通过临摹古今名作和对物写生收集创作素材,为成熟时期的艺术创作打基础的时期。第二阶段(中期),大约自创作《花好月圆》、《春到农村》年画到1976年为止,这是他花鸟画创作的成熟时期,逐渐形成其花鸟画兼工带写、艳丽清新的艺术风格。第三个阶段(晚期),是非翁“衰年变法”进入艺术化境的时期,画风更加老辣、朴茂,自成一格。
“善画者皆善书。”陆抑非越到后来对这一古训体会越深。他认为,要达到“信手拈来”的境地,对于一位中国画家来说,书法的功力是必不可缺的。陆抑非最后把这一体会提炼成为一句格言:“书法是画出来的好,而画却是写出来的妙。”学习中国画的优秀传统精神和技法、对景写生、进行形象记忆以锻炼默写能力,以及以书法入画,这就是陆抑非花鸟画创作之所以能够进展深化的艺术基础。陆抑非将自己的所悟所得提炼为一枚闲章“先师古人后师造化”。
在近现代中国画坛上,陆抑非是一位文涵中西、艺冠书画的著名花鸟画家。他先后担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西泠书画院副院长,常熟书画院名誉院长,西泠印社首批顾问等。
陆翁生前多次无偿捐献了共计400余件精品力作,分别捐给了上海美术馆、上海中国画院、西泠印社、西泠书画院、中国美术学院等艺术团体和院校艺术机构。先生过世后,其家人也尊其之嘱将非翁30岁左右临摹和创作的一大批具有相当学术价值的珍贵写生稿悉数捐给了中国美术学院。
(责任编辑:陈耀杰)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