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浙江师范大学:走向文化自觉 链式美术教育的15年追求

2018-03-20 16:23:07 朱敬东

  走向综合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跨界、整合、创新,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形态。在当下世界教育多元化、多极化的语境下,美术教育成为教育改革的急先锋,美术学科所具有的独特文化性,融合情境、符号、历史、情感、思维于一体,其综合性发展的态势更显价值和贡献。

  2003年,浙江师范大学、平湖市教育部门与嘉兴教育研究院共同对嘉兴地区的中小学美术教育综合素养进行深入调查,并通过素养测试进行实证分析,学生的综合创造能力和探究发现能力提升的同时,趋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技艺、思维、思想综合发展的美术素养积淀可以更深入、更延展。从此,浙江师范大学构建了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中小学综合性链式美术教育,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特性的综合性美术教育的新模式和新趋向,实现了“立德树人”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终极目标。

  精选文化基因:基于优秀传统文化传习的链式美术课程重建

  链式美术教育倡导以传统文化为特性的课程创建,关注美术课程的文化基因的优化,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学习,延展课堂的后续研究与实践,逐渐走向地域文化的综合滋养,从课程的主题化走向自主化的综合建构,活动过程贯穿于学校、社会、家庭的教育大空间。

  1.文化基因循环过滤——地域文化链课程构建的单体结构

  链式美术活动关注地域文化在教育中的价值,重视文化选择、文化整合、文化创生能力的开发,强调优质文化基因的发现和提炼,在循环过滤中形成富有生长能量的基因,设计具有地域文化特色又具多元文化融合的美术内容和主题,实施学生活动的自主创造和关联,整合现代意识,发展学生的个性素养和文化认知。

  2.文化基因培育转换——地域文化链课程的学习形态

  地域文化传习的美术课程实施基础主题与发展主题相融合的开发形式,关注课程传习的基础性学习与生成性学习的共振,倡导乡土艺术的物性表达和人性焕发的全景价值,将精选的文化基因进行培育和转换。学习形态有串联状、网结状和块接状。如“水韵版画”课程的实践就是在学生团队意愿的基础上从走进水乡古民居的探访、考察、写生;到第二阶段的对于古民居深入探究、实践、创意,从不同的领域获得对水乡的深度认知;第三阶段,学生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愿走进水乡古镇人的生活,感知、了解、创作水乡人的独特情感和特色文化。

  3.文化基因介入融合——地域文化链课程的链源发掘

  (1)表现形式

  地域文化遗存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艺术样式,选择适合当地学生探究和实践的文化基因和表现形式,是课程校本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从表现形式的原点出发,传承技艺,明晰创作过程,挖掘童趣,链接现代,以此促进乡土艺术的表现形式和文化基因的发展,推进课程的时代性、生本性建设,凸显表现形式背后的文化理解、家国情怀的意义和价值。

  (2)媒介材质

  从乡土材料中发掘课程开发的灵感,以乡土材料特有的肌理、质感,建构丰富的课程主题,并在主题的推进中生发媒介材质的转换价值和表现空间,并以乡土媒介和材质的感知和触摸,链接感官的多元介入,打通学生的直觉通道,介入文化基因,建构立体性、空间性的表现平台和表达思维,提升课程开发的广度和深度。如“土布情怀”课程就是以杭嘉湖地区的土布作为课程的媒材,从土布背后的工艺、色彩、寓意、符号精神等层面进行探究、走访,同时以土布为材料创意转换,生成新的生命意义,回归文化的语境和精神。

  (3)地域文化

  具有地域特性的民间文化,是当地百姓智慧和精神的表达缩影,也是当地民俗风情的更直接表达,更是先民品质和情感的本真流露。以地域文化为课程开发的视点,筛选和整理其精华基因,以适切的主题构建课程的内容,融合文化基因,综合性设计课程发展的目标,是链式美术教育课程开发的重要路径。如平湖西瓜灯、海娃剪纸等课程延展到社会、家庭,自觉成为地方文化宣传、艺术创新的主力军。

  (4)乡土环境

  环境是教育的主要资源,乡土环境更是过去和现代链接直接、直观的视觉形象,从环境中特有的村舍建筑、生活日用、文化遗址、文物遗存等切入,进行地域性的课程开发,有利于当地学生关注本土文化,追溯家园文化,传承文化精神,是学生乡土情怀建构的有效方法。

  (5)专业特长

  教师的专业特长是链式美术课程建构的又一个有效链源,从教师本体更擅长和更有研究深度的专业特长中,寻找和分化专业的艺术本质,融合乡土材质、表现形式等要素,植入传统文化基因,进行主题性的开发和实践。如“乡土动漫”课程的创建,就是基于初中美术老师的动漫专业背景,纳入地域文化的基因,关注学生所生活的农村环境,以动漫的形式表达生活,探究民俗和民风,发掘农村建设的新气象和新精神。

  浸润文化品质:基于文化基因统整的链动生成式课堂变革

  链式美术课堂发展动态的、生成的教学链特性,实行课堂教学活动化策略。将优秀的文化元素融入到内容链中,在感知、理解、创造中,促进教学主体的个性发展,生成教学目标,浸润优秀文化品质,以达到“全人化”的教学理想。

  1.文化品质显现链接——链式课堂单体结构

  链式美术课堂从单体结构入手,着力于学生课堂学习内在关联性的设计,形成结构性的学习思维和学习空间,挖掘和融合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显现文化符号,在学生自我关联、自我发展中链接和生成,实现中华优秀品质文化的融入和浸润。

  2.文化品质植入内化——链式美术课堂教学的流程设计:

  3.文化品质迁移积淀——链式美术课堂教学的不同形态设计

  (1)基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锯状型结构的设计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是运用多种材料和手段,关注造型、情感和思想的融合,关注文化元素的提炼、整合,链式美术教学注重学生主动寻找、尝试材料,探索易于自我实现的造型思维和方法,融合文化品质的内化和迁移,关注学生在“造型·表现”活动中参与和探究的过程非线性发展。

  (2)基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环状型教学流程的设计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是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的学习活动,关注培养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联系社会,以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连接设计思维、文化理解。

  (3)基于“欣赏·评述”“综合·探究”学习领域的网状型教学流程的设计

  A.“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平面网状型教学流程的设计

  链式美术的教学以欣赏思维的获得引领学生的自我解析、自我理解,并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审美意识和审美判断。设计的链式教学的各教学环节呈网状分布,根据审美主体的经验与体验,随时做出课堂的调节和置换,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最近的途径和通道,为学生的文化品质的积淀构架适切的路径和平台,并且对同一视觉素材做出有效重复和层次推进的深度学习。

  B.“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立体网状型教学流程的设计

  链式美术教学强调的是综合性解决问题,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研讨和探究,进行跨学科的美术学习活动的教学呈立体状态,是个体之间、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互动共生的学习,以传统文化元素为节点,学生自主选择学习通道,关注文化体验、文化理解、文化判断,体现学习过程的灵活性、时空的开放性,是更为活跃的链式美术教学形式。

  浙江师范大学历经15年的研究与实践,构建了链式美术教育的课程体系,以“链”用于活态的综合性美术教育的构建,发挥“整体着眼,个体着力,提升合力”的整合观,构架文化唤醒的内容链、联动生成的教学链、文化传习的课程链、群落链接的团队链,全方位互动、交融的课程实施平台和路径,使视觉文化素材和主题既体现审美价值,又在统整的过程中延展美术课程的生命意义。

  浙江师范大学文化传习课程链的创建,形成平湖市中小学“一校一品”的良好态势,促进学校文化的生态发展,这不仅是语言的学习、技能的培养,更有文化的感知、情感的陶冶、态度价值观的提升。文化自信成了链式美术教育中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价值共振。德国美术教育专家Engel,在平湖进行了基础美术教育的考察后给予高度评价:“中国文化特色的美术教育做得扎实又有创意。”浙江师范大学链式美术教育的开创性构建和成功实践,也被国家课程专家誉为中国基础教育的“平湖模式”。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樊玮)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