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载着重要历史信息的明代青花瓷砚

2018-03-21 11:20:33 未知

  

  

  笔者收藏有一方青花瓷(见图),该砚高4.5厘米,直径14.5厘米,由墨池、水槽等组成,腹部呈弧状,上口和足端各饰青花旋纹一圈,腹部绘青花缠枝菊一周,底书青花楷书“天顺年”三字款,该砚釉面灰暗,青花发色泛黑,绘画手法如明宣德时期技法,画工精细,胎质较粗松,在上口和足端露胎处红色火石红揉和,根据上述种种特征认定该砚确为当朝的民窑精品。

  这一方砚是2001年笔者驾车到固原拉土豆时,在一土豆种植大户家发现的。该砚主人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秀才”,几经商议,未达成转让,当我又一次到他家拉土豆时,以一方贺兰石砚换回这方瓷砚,据他本人讲:“这方砚是我的父亲留下来的,本不应转让,念你拉我家两车土豆的份上就换给你吧!”

  笔者感兴趣的不但是这方砚本身所载的历史价值,更重要的是砚底洗池的“天顺年”三字款。我们知道中国的制瓷业发展到明代初期已达到历史的高峰期,从选料、制胎到绘画无所不精,但是当发展的脚步步入正统、景泰、天顺时,由于连年战争政局的动荡,国势逐步走向衰败,影响较为明显的就是制瓷业,在上述朝代近30年的制瓷中几乎处于停业状态,有专家称,这一时期为制瓷业的“空白期”(当然这里所指的是御窑厂)。根据已知的史料记载,这一时期虽是空白期,但是景德镇的御窑厂并没有完全停业烧造,前期烧造的是前朝留下来的没有完成的制瓷数量,这些瓷在烧造过程中仍书写已定的前朝之款,到后期该生产本朝瓷器的时候,又逢战争,在景德镇御窑厂明代大事记中虽有“五万三千件”的制瓷任务,但根据当时的国势和制瓷能力分析,在短暂的几年里不可能完成这么庞大的数字,就是烧造出来了有可能书写的还是前朝之款。时至今天除北京故宫博物馆藏有一件“大明天顺年制”款的青花小石碗外,尚未发现其他有天顺年款的瓷器。根据明朝制瓷惯例,民窑瓷是不能书写年款的,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均为“堂名”、“吉谱”等一些无法确认年代的落款,这方圆砚虽未书写“大明天顺年制”款,但它书写“天顺年”三个字已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了(属民窑伪托款)。这正是出现在这个特定的动荡历史时期,否则绝没有人敢冒这个险。

  总之,这方圆砚再现了天顺年间景德镇民窑的制瓷水平,这件青花瓷笔者虽然经过几年的研究,但是仍然还有很有问题值得我们去推敲,值得我们去研究。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雷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1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1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