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陶瓷“狮子”浅谈
2018-03-21 21:07:35 未知
汉代以前,在各种手工制作的工艺品中,似乎还没有发现过“狮子”的形象。这是因为:在此以前,我们祖先生活的这块土地上就没有“狮子”存在过,“狮子”是什么样子,人们并不知道。
据说到了汉代,古西域城国的疏勒王将“狻猊”敬献到了“大汉帝国”。“狻猊”实际上就是以后人们所说的“狮子”。一种从来没有见过的身体庞大、形象凶猛、行动敏捷的动物,在我们的祖先面前出现了,人们惊叹不已。当人们听说这个叫“狻猊”的“兽中之王”“如虎猫,食虎豹”,声震世界,群兽慑伏,曾跟随着它的主人南征北战,护主嗜敌,神通广大,战功显赫之时,敬畏崇拜之情油然而生。于是,它的艺术形象——“辟邪”出现了。就其艺术形象而言,它既像狮子,又像老虎,似乎是虎和狮的形象统一体。
究其原因,大概是当时来到中国的狮子实在是太少,能亲眼看见狮子的人也是少之又少。一个从来没有见过的庞然大物被看见过一两眼的人们一传十、十传百地描述传播,其形象久而久之成了虎与狮的统一体。艺术家们用石头、陶瓷、木料、金银铜铁等材料制作出辟邪的立体现象,将其供奉起来,镇妖驱魔辟邪气,使之成为吉祥物。
东汉时期,大概是从西亚或南亚供奉来到中国的狮子越来越多,看到狮子的也越来越多的缘故,完全与狮子形象相同或相似的狮子艺术品出现了,如四川雅安高颐墓前就屹立着东汉石狮;后来,在江苏省的句容出土了六朝的石蹲狮和石立狮。同时,还出土了南齐狮纹砖刻——这可能是最早的陶制狮子形象。到了隋唐时期,各种石雕、石刻狮子形象趋于普遍而且越来越多。同时,狮子的形象还在陶器、瓷器和银器上出现。渐渐地,艺术化、形象化的狮子取代了想象化的辟邪;辟邪的作用也被狮子的形象取代了。直到今天人们还将艺术化的狮子作为吉祥物用以祈求平安、装饰门面。
景德镇窑的瓷雕历史悠久、遗产丰富。据清人《南窑笔记》记载:“隋大业中(公元605 618年),始作狮象大兽二座,奉于显仁宫”,但至今在景德镇没有发现隋、唐时期的实物,至于此期其他窑口有无瓷质狮型器物的出现,笔者尚不了解。
然而,至少在唐代,邛窑和长沙窑就有造型生动、形态可爱的瓷塑狮子出现。邛窑烧制的瓷狮形象分为两种:一种是作为摆件或供品用的独立器物(图1),多以手捏和刻线相结合、分部位边捏边镶接而成,不是用模范成型方法,这种犹如“面塑”的制作方法称为捏塑法;另一种是与香炉结合而成为整体的器物,名曰:狮型香熏(图2)。狮型香熏集局部模范印坯、贴花、镂雕、刻划、捏塑等技巧为一身,除施单色釉外,还有青绿釉施褐色点彩和斑彩的品种,工艺复杂,制作精良,雄姿可心可人。前不久,笔者在长沙有幸鉴赏了著名长沙窑瓷器收藏家吴跃坚先生收藏的一件唐代长沙窑素胎捏塑卧狮座像(图3)。此卧狮捏刻娴熟、形体凝练、形态生动,特别是两只黝黑的眼珠炯炯有神,显得既雄健又温顺,整体看来体魄雄壮,头大,从头部至颈部有长鬣,极富西亚雄性狮子形象的鲜明特征。这一件瓷塑西亚雄性卧狮座像与长沙窑生产的大量具有西亚阿拉伯文化风格的其他瓷器品种一样,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佐证,有很大的美学价值和研究价值。
(责任编辑:雷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