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专稿】郑重宾:光为行,墨为影
2018-03-24 20:03:47 未知
墨斋画廊郑重宾个展“行影支离”现场
2018年3月24日,郑重宾在墨斋的第三次个展“行影支离”开幕。接续着2015年“层层天墙”的尝试,此次展览中郑重宾的探索重心依旧放在空间和光所形成了观感体验上,然而不同的是,经过三年的反复深入和试验,郑重宾的艺术语言更趋成熟,跨学科实践的介入,使水墨、光与空间的三者组合呈现出更为丰富且深刻的感官世界。
墨斋《行影支离》展览现场
为了营造更完美的沉浸式效果,呈现《行影支离》的墨斋主展厅的天花板和四周墙面都如前次展览“层层天墙”一般做了倾斜处理。黑色的纱布绷成长方形的隔断,按照精算过的角度悬挂在空间中,并切割出供人穿行的路,也让光线以特定的角度折射,形成浮在空中的光环。随着一段融汇了各色光线的影像作品投射在这些特定角度的幕布上,观者穿行其中,能够不断发现他们所处的位置、方向与周围万花筒般千变万化的图像和感知之间的关系。
墨斋主展厅的天花板和四周墙面都做了倾斜处理
艺术家郑重宾
郑重宾透露,为了更好地发挥空间与光的特性,此次的《行影支离》在以前感官推演的基础上,加入了技术专家的支持。通过一套符合其感性想法的程序,包括光的折射和走向,影像装置的排布,甚至声音都通过程序生成3D模型,然后根据具体空间进行最后的调试。
墨斋《行影支离》展览现场
“我试图创造更多的条件让观众参与到作品中来,这种参与性是经验上的体会,手法很多,不停留在水墨上,多种媒介也是很重要的一种方式。”郑重宾认为,对于擅长运用光的艺术家而言,精密的计算所提出的模式,某种程度上改变并修正了人眼认知的一些局限,并带来了完全不一样的体验。
墨斋画廊入口处所展出的三件《物忆》系列作品
郑重宾 《物忆1号》117x137x111cm 综合媒材装置 2018
在展厅入口处,郑重宾展示了一组由半透明丙烯和影像组成的装置近作《物忆》(Cluster of Memory),延续了他于2017年11月份在谷口吉生设计的亚洲协会德克萨斯中心(休斯顿)个展中的相同思路。郑重宾选择了亚克力这种光滑且反光的透明材质,并将透明的电视屏加入其中,与这些亚克力板按计算机演算的角度排列组合。最终,一个透明的发光体在空中伸展开。播放的影像悬浮着,发出的光照在亚克力板上,有形的雕塑与无形的图像、光影和半影相互交融,在空间里形成灵动而跳跃的图景。
郑重宾在亚洲协会德克萨斯中心(休斯顿)的个展“记忆状”展览现场
墨斋的三层展厅将呈现郑重宾近期的抽象绘画。自80年代起,丙烯在郑重宾的媒介系统中拥有和墨一样重要的位置,这也成为其绘画最标志性的符号。这些白色的物质强化了“留白”之处的空间,打破了传统水墨的视觉习惯。由于融入了厚实的丙烯,墨便不仅仅作为体势或形貌的载体,而被富于一种材料的存在感。因此,郑重宾的画作不但可以作为二维虚幻空间中的图像来解读,更给人一种物化材料的真实体验。
墨斋三楼展厅现场
“我从来没有把绘画单纯地当作绘画来创作,而一些绘画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解决,语言是可以被扩展的。”郑重宾说,事实上,《行影支离》和《物忆》似乎可以成为郑重宾绘画作品的两个注脚,让人们对他的绘画中,以水墨的物质性对自然中的物质性进行模拟和同构的过程,更容易理解了。
三楼呈现了郑重宾在平面绘画方面的创作,其创作材料不仅有宣纸,还新加入了透明尼龙丝布
丙烯与墨水碰撞出的独特效果
从平面的水墨、丙烯,到空间装置,再到多重媒介的融入,郑重宾作品的表象一直在不断变化,不过其面对的问题却一直相同。他说:“我的创作是在解决如何用一种语言,一种新的视觉经验来传达中国人对自然的认识,所以语言的探索至关重要。水墨在中、西方的两个体系里的语言经验对我来说都非常有吸引力,尽管我还不知道最终会产生什么,但我每天都在触碰它。水墨还有很长的路可以走,拥有非常大的潜力。通过对几何、空间、光影、影像、材料和过程的探索,我的创作在这些不同的世界与人类经验之间建立对话。”
郑重宾《移动的两极》190x175cm 墨,丙烯,宣纸 2018
郑重宾《行进中形态》170x141cm 墨,丙烯,宣纸 2018
(责任编辑:刘龙)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