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玥皜:无处美术馆
2018-03-24 15:52:14 石玩玩
《无处美术馆》,数字影像,彩色单屏幕,尺寸可变,2014
传说在南美洲有一种鸟,它生来没有脚,只能一直在天上飞,飞累了怎么办?“它就在天上睡觉。”(王家卫《阿飞正传》)这种鸟可能是世界上最像艺术家的动物,生来只为飞翔,俯瞰众生永不落地。王家卫在《阿飞正传》里讲过这个故事,美国导演斯蒂芬·加汉在《GOLD》里也讲过,从某个角度讲,只有艺术家才明白自由和翱翔的真正含义。
实际上没有不落地的飞翔,也不存在没有现场的想象。对于艺术家来讲,想象力总要回到人间。余光中的人间在对岸、梵高的人间在阿尔勒、杜尚的人间在军械库,那我们这一代艺术家呢?从1978年开始的中国当代艺术一直在寻找着这个问题。这40年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40年,也是中国当代艺术国际化的40年,更多年轻艺术家怀揣梦想走出国门,受到更完整、国际化的艺术教育,他们青春富有活力,年轻的姜玥皜便是如此。2014年本科毕业于芝加哥艺术学院,主修媒体艺术,并获得全额奖学金。2017年毕业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媒体艺术学院,获得硕士学位。读书期间,以新媒体和虚拟媒体见长的她,便频频获邀参加各种展览,包括奥地利电子艺术节、洛杉矶汉莫美术馆、纽约LUMEN艺术节、北京是否画廊、苏州N9艺术中心等国际性展览。
《山寨集合》,混合媒介装置,尺寸可变,2017
“姜玥皜的作品相比较她的同龄艺术家具有难得的完整性和成熟性”,这是著名艺术家、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学院院长管怀宾教授的评价。
2014年完成《无处美术馆》是她用双重叙事的结构完成一件的数码影像作品。在作品中,艺术家取材于谷歌最新技术“虚拟美术馆”,观众足不出户在屏幕上就可以参观“全世界最好的美术馆”,可当鼠标在屏幕上漫游的同时,又像是我们在窥视他者的网络生活。2017年的作品《山寨集合》通过多重3D渲染和数码输出技术,一个相同的物品在制作的过程中不断的重现和复制,正品在这个过程中不复存在,留下的是复制与被复制的过程和这个庞大的系统,回应了瓦尔特·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中提出的原作与复制品的时代意义。
其它还有发觉记忆与自我认知的《一天的第25个小时》、思考二维与三维空间转换的《打印样本.obj》和探讨女性身份的《(真)实(身)体》。
轻松的视觉语言和国际化的艺术视野背后,我们能感受到这代艺术家的生存感受。
《山寨集合》作品细节
当她们面对全球产业链条时,所关注的是福建莆田街上的山寨耐克球鞋还是纽约第五大道上限量发行的特别款?当她们在脸书上跟印度年轻人讨论文献展时,艺术现场在德国的美术馆还是在硅谷的服务器里?当人们在“谷歌美术馆”里留下浏览数据时是我们在看艺术品还是别人在“窥视”我们的喜好?美国评论家迈克尔·弗雷德在批评极简主义艺术家时认为他们在美术馆里的作品越来越“剧场性”的同时失去了“在场感”,失去了在现实处境里的“在场性”。1991年栗宪庭在给费大为的信中指出:艺术家需要在“问题现场”。30多年过去了,艺术家的问题现场在哪里呢?姜玥皜给出了自己的回答,这个“现场”今天已经不只在实际的地域或者具体的展场,更多是虚拟网络世界和全球化的数据链里,“无处美术馆”。在这个现场里触碰“山寨”与“复制”、“自由”与“偷窥”——这个时代的生存体验。
我们无法比较上一代艺术家与姜玥皜这代艺术家时代感受,但总是希望年轻的艺术家们永远能像那只鸟一样,一直能在想象力的天空飞翔,自由,敏锐,又充满能量。
(责任编辑:裴刚)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