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布克哈德·冯·哈德:罪与罚的迂回路

2018-03-27 16:28:53 文嘉琳

展览现场

  最好的东西从不兜售玄虚。

  本月24日,在3画廊举办的由年轻策展人薛丹青策展的德国艺术家布克哈德·冯·哈德个展《迂回与距离》,像迎面而来的清新空气,把观众引向一处精神高地。布克哈德满藏情感的镜头撼人耳目的同时,强有力的唤起所有人内心真切的同情共鸣。它们无多矫饰,却深刻入骨!

展览现场

  整个展览伴随布克哈德自传体式的娓娓叙述,像是拉开了人生壮美的剧幕,顺着关联一生的波涛海浪起伏飘荡,把对于生命、情感、历史和人类命运的理解推向极致。展览以“印度教女神——卡莉”的活像摄影开场,暗喻着我们所有人不甚了了的天命。时间的征服者,创造与毁灭、诞生与死亡的母亲给予每一个生命开始与终结、颂歌和怜悯。布克哈德出生贵族,父亲是成功的商人,但与他深深隔阂。孤独的小布克哈德,8岁起就开始摆弄相机,为此投掷一生。对于布克哈德来说,艺术无他,就是天赋和宿命,是他抵抗所有不可见底黑暗深渊的工具。

恒河天葬 摄影 彩色打印 200x250cm 1987

  青年时的布克哈德如同一个梦游者,把相机握在手里,四处游历和飘荡。他醉心东方灵性学和神秘主义,不光是为了逃避家庭所带来的阴影,也为在反思语境中求得出路。他从印度的恒河出发,拍摄下那一边是焚烧死者的火葬场、一边是滋养生息的恒河风景。在观看了世界和彻悟了生命以后,他把镜头对准自己,拍摄用“蜡像+演员”复原的逝去场景,从而剥开内心茧壳,直面人生,以艺术“归家”。

回家 摄影 彩色打印 树脂装裱 220x185cm 2001

  “我已经回来,我穿越了走廊,四处张望,这是我父亲的老房子。谁会来接我?谁在厨房门后等待我?”布克哈德用卡夫卡的呼喊与张望,拖着长长的影子,再次站在童年时代的阴影里……鲜为人知却又冲撞内心的生活场景,最终曝光在眼前。用这种方式,布克哈德终于可以摆脱个人成长中血缘家庭带来的巨大负累,以深情凝望怜悯那个弱势小孩。

展览现场

  《签名/父亲系列》中的场景就是这样一个即使长大成人也永远挥之不去的魅影。小布克哈德被叫到父亲的办公室,在绅士们众目睽睽之下签署一份自己毫不明白类似遗嘱一样的合同。布克哈德的陈述杂糅着记忆和不可名状的情绪。这种创作方式仿佛是源于一种执拗的对抗,对抗逝去的时间、过去的历史和那无法战胜的命运。

签名3 父亲系列 彩色打印 树脂装裱 185x220cm 2004

窥探 父亲系列 摄影 彩色打印 树脂装裱 185x220cm 2001

  童年时代的布克哈德对于父亲只有低声的唯诺和好奇的窥探,这种对父辈威权的低头不仅仅投射在他与父亲的关系里,也投射在他们家族对于纳粹罪行的噤声中。布克哈德的叔叔曾经服役过德国国防军,战后遭受了严厉的惩罚,这成为亲人们敏感而不可碰触的伤疤。这次置于教堂中的解构电影装置中其实就潜藏着这些秘密,那是一帧帧缓慢的家庭生活图像,而纳粹的标志总是伴随其中并触目惊心。这也几乎是每一个德国家庭都面临的战后处境,一面是自我审查的清醒恐慌,一面是亲情撕裂的切肤之痛。

展览现场

  这种复杂性在《惊恐的淋浴者》中体现的最为强烈。战后,德国全民接受反战、反法西斯教育,即使是没有经历过战争的青少年也必须面对血淋淋的历史。他们一度陷入迷茫,转身瞬间爆发出被侵犯、被掠夺的愤怒,却又不得不因为罪业深重而愕然惊恐。想必这转身的愕然中,也有少年布克哈德的一声惊惧呐喊。

展览现场

  这种矛盾恐慌最终让布克哈德潜入人性深海。新一代德国人的反思站在一个更高的跳水板上,面对沉重的罪恶历史,陷入更深幽暗人性的不忍直视。为什么所爱之人曾经如此冷漠?为什么父辈曾经冷血无情?德国人的集体命运是悲剧的,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都是逃脱不了战争的伤害。女人是战争中失去了情人的新娘,男人是战时的炮灰,也是生活在精神高压下的新一代神经质病人。而布克哈德出走印度大概也是如此吧!正是因为青年布克哈德看透了笼罩在人性周围的那一片黑暗,才热烈的奔向了神秘主义。

展览现场

  也只有历经了人生彻底宿命虚无的领悟,布克哈德才得以跳出自身命运的落网,以艺术“归家”,站在一个很高的角度用明察秋毫的镜头来审视人生、历史和苦难……2003年,布克哈德同样以“蜡像+演员”的方式复原了1941驱逐犹太人的场景,拍摄了《1941日耳曼人的迷航》。与我们看到的大部分惨烈的历史照片不一样,这次迁徙远远看上去美好而浪漫,仿佛带着精美的家具和珍宝的马车会抵达一个完美的新世界。在布克哈德看来,日耳曼人的迷航正是始于这场净化雅利安乐土的迁徙想像。正如托马斯·曼的反思那样:“德国,它的面颊现出肺病患者的潮红,它那时正陶醉在放荡的凯旋的巅峰,正准备借助一个条约的力量去赢得全世界,它以为它可以守约,它于是用它的鲜血签署了这个条约。”狂热的新世界建构设想最后演变为毛骨悚然的人性失常。

展览现场

  然而,反思的道路并不如外界想象那样顺畅。从50、60年代的最初沉默,到70、80年代的扭捏拘谨(如同拍摄于1987年的《精神病男人肖像》所流露的那样),再到90年代和新世纪的越来越多的剖根究底……可以说,作为一个战后德国青年,也作为一生思考探索的艺术家,布克哈德历经了所有的痛苦撕裂过程。大部分的普通德国人,他们只用以特定民族社会主义时期背景为借口,以选择性失忆的身份迷失为方向,即可愚蠢而沉闷的回避掉那些残酷的事实。但对于布克哈德来说,这却是一条必走的穿心之路,少年的恐惧,青年的忧伤,壮年的归家其实就是他从胆怯于父权、活在阴影中的小孩到直面父辈历史的成长。

展览现场

  但这远远不够,天赋和命运把布克哈德抛到更为茫茫的海洋,他以“解构电影”的方式独辟实验路径。无论怎样的故事,都在布克哈德的解构中变得零碎、缓慢和意义丧失。无数个镜头瞬间重新向我们围来,仿佛就是现实的、不被觉察、改变缓慢的、也不知会去向何处的日常……布克哈德的“解构电影”早已不是表面把电影还原到24帧/秒那么简单,他完全是基于彻底的虚无,基于毫无意义的沮丧,解构所有认可的固有价值或经典伟大。这看起来像是一条无聊且毫无希望的道路,是一条沿着叔本华的悲观主义道路,但却是比乐观主义意义建构更为可靠的一条道路,是一条碎片与自由的道路,是唯一一条抵抗人类天生的、不可克服的“原罪”黑暗的道路。

 

  迂回以进入本质,距离以得到反观。2015年布克哈德·冯·哈德把他的大约500件左右的作品分别从自己在叙尔特、杜塞尔多夫、柏林三个不同的仓库运到德国汉堡,发往中国。在这些作品到达中国天津港以后,他又请了两辆货车把这些作品运到北京。布克哈德请装运作品的三个不同车厢的德国司机,和两辆货车的中国司机分别在车上安装三个Go-Pro摄像头,记录下各自的行程,使我们看到这些作品来到中国的现实的迂回路。

  基于人类共同体的命运,布克哈德想为中国观众敞开连同自己在内的战后德国人矛盾痛苦的精神面貌,从而开掘一条自我剖析的罪与罚的迂回路。事实上,《迂回与距离》甄选的二十几件作品并不足以概括布克哈德的一生创造,但是它们却是布克哈德探索到的作为人要超然于“原罪”命运之上的关节之点。这个裹以直白外衣,不卖弄玄虚的、内涵深远的展览必须交由到年轻人和未来的手里,因为父辈们的扭捏作态,世界都看在眼里。

  至于布克哈德·冯·哈德,这个天赋和宿命注定了的艺术家,只能如对待矿藏一般一点点的来开采……

  迂回与距离

  艺术家:布克哈德·冯·哈德

  策展人:薛丹青

  主办:在3画廊

  开幕:2018年3月24日 周六16:00

  展期:2018.3.24-2018.5.5

  地点:北京市朝阳区南皋路129号塑料三厂文化创意园·在3画廊教堂空间

  Detour+Distance

  Artist:Burkhard von Harder

  Curator: Xue Danqing

  Host:Being 3 Gallery

  Opening Reception:16:00 March 24, 2018, Saturday

  Exhibition Duration:March 24,2018-May 5,2018

  Location: Church Space, Being 3 Gallery,Cultural and Creative Park at the Number 3 Plastic Factory ,129Nangao Road ,Chaoyang District, Beijing

(责任编辑:张媛)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