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分类读图”:视觉审美教育的通道

2018-03-29 13:50:05 熊瑛

  与曾经的图像匮乏时期相比,当前审美教育面临的困境是图像泛滥,简单说,就是“看得太多”。如何从海量的艺术图像中判断优劣、辨别风格?这恐怕是人们常有的困惑。

  视觉审美,是指依靠视觉来感受和体验的审美活动。人类主要依靠眼睛来认识世界,因此视觉审美也就成为人类审美认知的主要方式。

  数十年前,我们还处在图像匮乏的时期。小说只有通篇的文字,不附一张图,人物、场景全凭想象。人们能够看到的,不过是教科书里的两张彩页、报纸上的几幅黑白照片。当时审美教育的困境,是视觉体验严重不足,简单说,就是“看得太少”。

  在照相机普及之后,照片成为记录生活的重要方式,甚至超越了实景,成为人们视觉审美的主要对象。而今,网络中的图像资源充斥视野,书籍报刊也图文并茂。人们愿意读图,是因为视觉形象更为直观,更具感染力。然而,“读图时代”也会出现问题。与曾经的图像匮乏相比,当前审美教育面临的困境是图像泛滥,简单说,就是“看得太多”。如何从海量的艺术图像中判断优劣、辨别风格?这恐怕是人们常有的困惑。

  这个时代的视觉审美素养,就是能够区别雅俗、分辨美丑,能够欣赏古今中外的优秀美术作品。

  然而对于美术教育者来说,培养大众的视觉审美素养并不容易,难点在于两个方面。首先,美是具有多样性的,正如“骏马秋风塞北”与“杏花春雨江南”,各有其美,难分高下。因此,视觉审美也具有多层次的特点,分而不悖,合而能容。人们可以本能地欣赏自然美,而对于艺术美的欣赏,则需要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如何引导大众建立起多层次、多内涵的视觉审美认知体系,是当代审美教育需要解决的一个难题。

  其次,审美是服务于精神领域的,解决的是人们精神世界的问题。每个时代的精神文明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即使同一时代,人们的精神需求也千差万别。当今,伴随全球文化交流的大趋势,人们的审美趣味受到各种外来因素的影响,社会风尚不断变化。视觉审美教育如何及时应变,从而更好地适应时代和个体,则是另一个需要解决的难题。

  其实,这两个问题并非仅见于审美通识教育,即便在美术领域之内,也存在着“隔行如隔山”的现象。学设计的可能对中国传统绘画仍然生疏,搞美术史论的可能对当代艺术创作缺乏了解。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审美教育中使用的图像。以往,通识和专业教育多选用中外经典美术作品作为样本,与当代的生活缺少联系,印刷图片的尺幅、色彩也不够理想。虽然有些教材配有文件光盘,但由于光盘容量有限,又无法即时更新,且目前电脑光驱配置越来越少,远远不能满足读图时代的需要。

  基于以上的情况,开发“视觉审美课程数据库”将是对当代审美教育的有力支持。数据库须建立在深入了解大众需求的基础上,对图像资源进行甄选和分类,标注关键词,供使用者搜索。经典作品要有细节呈现,配合适量解说,提供欣赏引导。对于当代的艺术作品,选择要更为谨慎,既反映出现当代艺术创作的风貌、体现时代精神,又适合各年龄阶段的人群欣赏。

  此外,数据库还可以在移动设备终端上使用,依照使用者的年龄、教育经历、喜好,分类推送作品,和视觉审美课程APP同步更新。使用者在浏览每一张图片时,会有美术知识的链接,如相关艺术家、艺术流派、同时代相似题材或相似风格的作品等,实现知识的串连,构建起“视觉坐标系”。各类图像的获取可通过与国内权威艺术网站的合作来实现,当然,涉及到版权问题的图像仅提供在线浏览,不支持下载使用。

  “分类读图”是实现视觉审美通识教育的有效通道,也是一种具有“定制”性质的教育方案,可以面向各类人群,适用性广。这种方案可以从读者的兴趣入手,用线索牵连起脉络,引导他们逐渐熟悉美术作品、把握美术知识。

  以上仅仅是对视觉审美教育的一种设想,若要落地开花,还要经历诸多复杂繁琐的环节。但相信有愿景,便有前行的目标和动力。在MOOC、Microlecture等线上教学日渐成熟之时,以“分类读图”的方式将当代视觉审美教育普及开来,不仅是大众的心声,也是美术教育者的期待。

  (熊瑛,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博士,“大学美术”课程建设项目核心成员)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谢媛)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