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专稿】刘毅:手机绘画是我治愈的开始

2018-03-31 08:45:49 谢媛

  

艺术家 刘毅

  刘毅1981年出生于上海,从事艺术与设计的实践、教育和推广,同时也是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公共艺术专业负责人、上海创意工作者协会理事、61CREATIVE 创办人。作品涉及公共艺术、多媒体、装置、雕塑、家具和视觉艺术等领域。刘毅多次参加国内外艺术与设计展览。

  2015年4月14日开始,刘毅开始尝试用手机创作绘画作品。

  第一幅手机绘画作品其实很偶然:他带领学生去公园野餐,布置学生以“便当”为主题创作作品,他用手机和常用的批注软件为此活动绘成一张“便当”海报,随手把它发到了朋友圈,想不到引起了不少朋友的兴趣,便由此一发不可收拾,开始了他的手机绘画创作。

刘毅 手机绘画 《20150414》

刘毅第一幅手机绘画作品是来自便当日记

  而后他每天在自己的手机屏幕上用手指画画,完成后就分享在微信朋友圈里。这项“工作”很快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既带给他创作的喜悦与兴奋,也在忙碌之余有了单纯和自己相处的片刻。

  作画的工具就是不离身的手机,他由此能在各种不同的场合画画,公交、地铁 或出租车上,咖啡馆或饭店、学校的教室、医院、马路边,还有自己家的客厅......当然,也有很多时候是在他工作室的那张沙发上。即便一段时间因工作或旅行而出门在外,手机绘画也不曾中断。

刘毅 手机绘画  《s-now 20180119-20180213》

“S-NOW” 日本札幌 neabono (s-air驻留项目)Harebare_photograph

“S-NOW” 日本札幌 neabono (s-air驻留项目)

刘毅 手机绘画 《20180205》

“S-NOW” 日本札幌 neabono (s-air驻留项目)

刘毅 手机绘画 《20180129》

“S-NOW” 日本札幌 neabono (s-air驻留项目)

刘毅 手机绘画《20180130》

“S-NOW” 日本札幌 neabono (s-air驻留项目)

刘毅 手机绘画 《20180120》

“S-NOW” 日本札幌 neabono (s-air驻留项目)

刘毅 手机绘画 《20180213》

“S-NOW” 日本札幌 neabono (s-air驻留项目)

  在这三年的时间里,他画了近千幅手机绘画作品,在2017年歌德开放空间:刘毅的“临时客厅”里,他开始呈现他自2015年开始在手机上创作的绘画系列,这是他手机绘画作品的首个个展;2018年春节,他又在日本展出其手机绘画新个展 “S-NOW” 。 

  这些作品延续了他一直标志性的风格:“温暖而又朴实”的目光捕捉日常的细节,作品真诚而感人。

  而这些手机绘画画面虽看似很简单,但依然会让大家感到有如童趣般的好奇心,简单的背后总让人看到就不禁想问:这幅画的这一刻发生了什么?

2014年1月 刘毅为妻子和刚出生的孩子所画30天“陪护日记”节选

  就像2014年1月,刘毅为妻子和刚出生的孩子所画的30天“陪护日记”一样,在笔记本上的小尺幅的延续性创作,这可视为是刘毅日后坚持手机绘画的初心。

  在他的作品里,你仿佛看到的,不仅是他的视觉日志,也是手机绘画串联起的一个个时间记忆与故事。

刘毅 手机绘画 《20180315》

在他的手机绘画里 他会把自己的疼痛用艺术的方式表达出来

刘毅 手机绘画 《20170307》

中苏友好大厦 一个孤单爬杆的人

  因为先天性腿疾, 刘毅时常需要各种不同程度的治疗,疼痛给了他观察世界的另一双眼,病痛让他反而能够集中地再思考一些问题,而他的创造力从未停止。

  一幅中苏友好大厦的作品中,一个有些孤单的人,想着拼命往上爬杆。刘毅说当时设计展活动有些地方缺少无障碍残疾人坡道,他需要好几个人帮着抬着轮椅才得以进入。

  他用自己的幽默感以及绘画将这份无奈表达了出来。

刘毅 手机绘画 《20180114》

刘毅 手机绘画 《20170506》

“脚”是刘毅手机绘画里经常会出现的元素

  “脚”是刘毅手机绘画里经常会出现的元素,甚至有些是燃烧着的“脚”,刘毅说,是来自于儿时对阿童木的精神与记忆:“我小时候手术后双腿会长时间绑石膏,就像阿童木的双脚。妈妈就常用阿童木的故事来鼓励我。

刘毅 手机绘画 《20180210》

左:蜡烛 50-50-300mm  ;右:刘毅 手机绘画 《20150930》

刘毅作品《我想我已经降落了》 视频 14min46sec

燃烧着的“脚” 是来自儿时对阿童木的精神与记忆

  他的手机绘画的题材很广泛,既有对现场景与物的写生,又有对某一刻场景回忆式的默写,还有的画面看似离奇,其实是他对瞬间感悟的表达,或是对自己生活境遇‘ 游离式’ 的想象。”

刘毅 手机绘画 《20180320》

刘毅 手机绘画 《20180308》

刘毅 手机绘画 《20170801》

刘毅 手机绘画 《20180327》

刘毅 手机绘画 《20180307》

刘毅 手机绘画 《20180212》

这些看似离奇的画面  或是对自己生活境遇‘游离式’的想象

刘毅 手机绘画 《20170404》

刘毅 手机绘画 《20170623》

刘毅 手机绘画 《20170616》

即便是沿途的风景 也可以留下记忆

  他还尝试将原有的手机绘画转换成其他形态的平面或三维呈现物,不同的尺幅(体量)、材质,以及图像的承载媒介本身——这是他一直以来就有这样的设想。

  而不论是他一直以来坚持的设计、公共艺术上的创作,还是将手机绘画从图像出发的“转换”,这又让他延伸了另外一种类型的创造性工作。

  比如在“客厅”里,刘毅把这个特殊的“脚”做出了一对雕塑作品——蜡烛,把它摆放在客厅,在他随后日本的展览中,这又演化成为了一段视频作品。

  谈及对手机绘画的坚持与创作,刘毅说:“它是我治愈的开始”。

  而对于每一个观者来说,艺术未尝不是一种自我治愈,在那么一瞬间,有一幅画,有一个细节,它闪耀着温暖的光,打动你的心。

  雅昌艺术网:你的第一幅手机绘画是怎么开始的?

  刘毅:手机绘画开始于2015年4月16日,原来这个软件Sketchbook是在给学生批注用的,用着用着觉得手指与屏幕的这种触划非常有意思。第一张手机绘画它还是和教学有关的我画的一张海报,我和学生去辰山植物园,每个人要求他们做一个菜,并进行包装,自己去“创作”,我就用手机把这个活动海报给画出来分享到了朋友圈里面。

  雅昌艺术网:朋友圈的反应如何?

  刘毅:发到朋友圈大家就点赞,因为我画得很轻松随意,不是那种特意去设计的海报。后来我就开始一发而不可收拾,有时候地铁里、医院、路边、咖啡馆……任何地方、所有的碎片化的时间,我都能够画画,这就很开心,因为这变成一个不需要工作室的创作。

  雅昌艺术网:你自己的兴奋点在哪里?

  刘毅:我的兴奋点在于我可以随时自由地画画了,可以把我平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用这种日常的方式表达出来。还可以通过朋友圈每天开“个展”。哈哈哈!

  这个和我日常生活很有关,有很多人说这是日记,我认为可能是“日记+诗歌”。日记应该是客观的记录,而我这里除了客观还有很多主观的创造和想象。它可能应该是超出日记的概念,是我每天的面对自己的生活,以及我所处的世界所发生的故事。想法有的是非常瞬间的,有的有别于传统的写生。总之,我想绘画始终是一种自由地创作!

  雅昌艺术网:艺术化的日记。

  刘毅:我把自己目前的手机绘画归纳为四种内容和方式:一种是现场写生,向自然与场景学习;一种是已经发生的事,部分是有场景的写生,部分我的感悟;一种是回忆式的,就是默写。但回忆肯定是经过脑子加工过的,和现场会有差别。无论是色彩还是内容形态。会用故事的情节去塑造或者是去构图,去创作;一种是完全自己想象力的表达,完全是基于我的情感或者某种瞬间的反应触发了绘画。

刘毅 手机绘画 20170802 

  雅昌艺术网:最初的手机绘画到现在是否也有变化?

  刘毅:我发现了一些变化,一开始软件工具和我的手的配合,并不是很熟悉。所以画有时会很粗、很快、也很放松,当时我也在追求这种放松,状态也很好。但是现在我的手和我手机屏幕之间的关系开始渐渐熟悉起来了。发现当你对工具的熟悉,你表达的方式会更多,它可以很粗、很细、很冷、很热、很电子、很传统……表现力也更为丰富。

刘毅 手机绘画 20170522

  雅昌艺术网:很多人以为你在用iPad的画。

  刘毅:的确有很多人在ipad上画画,游戏设计师,插画师,甚至我非常喜欢的艺术家 大卫霍克尼。很多人以为我也是。但其实并不是。我每天一定会随身带手机,但我不会带着ipad。所以这给了我更为日常轻松的环境去创作。手机尺寸很有意思,它是这么小,但你的手指就这么粗。目前这个手机与我的手指的关系是唯一的。通过手很快地能够画一些很小的尺寸画面,能让我表达,我很满足。

“十二个月” 德领馆文化教育处歌德开放空间 上海

艺术家刘毅和策展人颜晓东

“十二个月” 德领馆文化教育处歌德开放空间 上海

“十二个月” 德领馆文化教育处歌德开放空间 上海

报纸、墙纸、钟、空间改造都以手机绘画相关元素为灵感

“十二个月” 德领馆文化教育处歌德开放空间 上海

刘毅 手机绘画 2015年至今

  雅昌艺术网:你的设计领域的学习背景与创作经历,是否也给你的手机绘画带来一些影响?

  刘毅:肯定有的。视觉艺术的学习是相通的。艺术与设计在各个时间段里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特别是当代设计的学习又拓宽了我的创作表现媒介,以及工具的使用能力。设计是帮助我在创作上提供某种方法,可以让我准确表达我想表达的内容。无论什么样的身份,我是一个创作者!那是肯定的。

  去年歌德空间策展人颜晓东提出的“客厅”的概念,我们把歌德原来的办公空间设计成客厅。我的展览名字叫12个月,12个月其实是一个时间的概念,它是一个关于“日子”的单位。我根据展览空间的特殊场景选了之前12个月的手机绘画作品,这12个月不是连续的12个月,但每幅作品可以回应“客厅”。我考虑可能客厅里的物件与场景,然后尝试用平面的绘画向三维立体的物件以及空间上的转换:阳台,日历,灯,钟,衣服,沙发,地毯,小雕塑摆件,窗上的景观……

刘毅 手机绘画 《20170707》

  雅昌艺术网:整个手机绘画的作品中,在对色彩上的应用上,是如何考虑的?

  刘毅:我很喜欢用颜色!在“微信朋友圈”很多反馈是喜欢我绘画中的颜色。无论我是写生还是想象,色彩的表达是主观的。手机绘画是电子屏幕上的创作,所以特殊的荧光屏颜色在我的绘画里面会看到。现在的我们都受“屏幕的一代”“动漫美学”的影响,这和我们时代以及技术都息息相关。当然,我也学习传统的美学,传统的色彩。我对我喜爱的艺术风格,设计风格的学习与吸收,并在手机这一媒介上进行着实验,这些都在我的绘画当中会有体现。所以说我的色彩运用是两种不同的体系。我并没有刻意去建立某种绘画上的这种限制,还是要取决于想要表达的内容相关。

刘毅 手机绘画 《20171205》

  雅昌艺术网:手机绘画给你带来哪些影响?

  刘毅:非常舒服!相对于我其他创作它能让我的创作结果完全控制在我自己的手里。它是能给我有自己独处并面对自己的时间。在大城市里很忙,当我开始手机绘画的时候,它对我是一种治愈的开始。我可以自由地画,而且在世界各个不同的地方画,每天24小时内的至少1小时是属于我自己画画的时间,每天一小时,看上去不多,但是这一小时已经成为我生活当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2017,《嘿,人类!》,公共艺术作品,上海星空2 ,余德耀美术馆

  雅昌艺术网:你的作品蛮多元的,包括此前上海种子项目中的《种子星球》、上海星空系列展览中的《嘿!人类》,也有看到你的公共艺术作品。

  刘毅:公共艺术的创作让我更多地接触了客观的世界。我希望通过公共艺术与公众建立“沟通”与“合作”。不要一米栏,不要收门票,不是那么生硬,应该融入城市,融入生活。自然而然的发生,那才美。

2016《种子星球》,公共艺术项目,上海种子,上海世纪公园

  雅昌艺术网:艺术是一种循序渐进的渗透

  刘毅:自然很重要,我起先对公共艺术作品创作概念有一个公式:“50%的艺术家+50%的公众=一场日常的演出”。但随着工作的更新与深入,这个公式中的艺术家的部分比例会在作品完成的过程当中渐渐削减,到最后可能公众是99%。只有公众参与进来了,建立联系与沟通了,我的作品才算走向完成,而且公众所带来的公共现场是持续变化中的,有的超出了我原先的设定与想象,产生不一样的结果,那很迷人。

  雅昌艺术网:就像你的作品“嘿!人类”。

  刘毅:秋千不用的时候就是一个装置,但用的时候它才有意思,这就是合作,公共艺术可能是一种合作机制的建立,这种合作是与公众的合作,你是如何建立一种方式让他们合作,这其中是有着某种“阴谋”的。

  雅昌艺术网:艺术家的小心思。

  刘毅:设计不就是阴谋么?最早的阴谋家其实是诸葛亮嘛,对吧,诸葛亮他不断地在设计“局阵”,然后达到目的。哈哈,效果不错。

《嘿,人类!》 2016深圳新媒体艺术节 

钢结构、灯箱、秋千、感应器210x600x450cm

  雅昌艺术网:阴谋其实不是贬义的,是褒义的。

  刘毅:是的。可能是我们都想要的某种智慧。我通过这种设计的方式,建立与公众的交流,这种交流非常直接的,我也很开心地看到在美术馆里面,因为有这样的作品空间气氛活跃起来。其实,这个作品还有一个老版本,2016年深圳新媒体艺术节上,在非美术馆的公共商场,公众参与的反应是放的很开,玩的很疯。真的完全不一样。公共艺术,不是教育大众。但一定会给大家带来思考。

  雅昌艺术网:艺术家、创作者是在背后的观察者。

  刘毅:通过作品与大家交流,所产生一些新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我很享受、也很有意思,它会给你一种戏剧性的未知,没有直接的预判,会带来新的感受,这种体验是很好的,这种交流也是带给我创作的动力。可以说,让你不断地去想怎么和公众交流,带来的结果也是。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谢媛)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5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5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