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做时代变迁的记录者——访青年艺术家杨洋

2018-03-31 08:20:25 未知

  “前面的人请让一下,我拍张照。”话音一落,正在交谈的人群便主动留出一个一人大的空档。一阵轻微的快门声过后,人群又恢复了刚刚欣赏作品时的模样。

  这里是亮宝楼艺术博物馆,也是“中国艺术新视界”巡展西安站的展览现场。人们围观讨论的,是墙上一组名为《新西藏》的油画。它的创作者——西安美术学院造型艺术部素描教研室主任杨洋,也像观展人群一般,望着自己的作品静静凝思。

  杨洋的光头在灯光的照射下格外醒目,即使他站在人群中一言不发,也有很高的辨识度。在展览现场,不时有朋友过来跟他打招呼,一起交流展出的作品。

  此次巡展,杨洋的《新西藏》系列油画共展出了三幅,其中一幅群像画作品格外引人注目。画面中有五六个藏民,他们表情丰富,神态各异,尤其是画面中处于突出位置的一位藏族小伙,其目光望向画外。画面里的人物仿佛和每位观展者形成了直抵心灵的对视,给人带来一种莫名的震撼感。隔着画布,你仿佛就可以感受到这条街道的热闹……

  近几年,杨洋对于绘画的理解和感悟有了更高层次的提升。中国油画学会理事、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郭北平这样评价这组作品:“这是一组难得的佳作,作品中渗透着带有浪漫主义气质的现实主义精神,强化了作品背后厚重、深沉的情感。”

  《新西藏》已经随着国家艺术基金“中国艺术新视界”巡展的脚步,在十余个城市进行展出。杨洋笑言,自己也已经好久没看到这些作品了,“这次是回家探亲来了” 。

  展览现场,杨洋不时充当着讲解员的角色;现场之外,他似乎有更多的意愿表达。于是,一场对话就此展开。

  记者:创作这组作品的初衷是什么?如何理解《新西藏》的“新”?

  杨洋:我之前看过很多以西藏为题材的优秀作品,它们对我踏上这样一条求学之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可是当我真正深入藏地的时候,却很难在现实中寻找到记忆中的那些画面,我恍然间明白,原来西藏的人文气息和自然风貌已经较以往发生了特别大的变化。作为一名艺术创作者,我想通过绘画这种形式,真实地把这种变化表现出来,这对我而言是极有意义的。

  《新西藏》的“新”,指的是藏区人民新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这其中包括他们的饮食、日常、娱乐等内容的变化。总的来说,我想从现实主义的基点出发,通过这样一组作品,来表现藏地人文环境受现代化、信息化的影响而产生的变迁。

  记者: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对您的创作带来了哪些影响?

  杨洋:我们学院对国家艺术基金的申报非常重视,柯研处长也专门动员了我们很多青年教师,引起了我对这个项目的重视。应该说我是幸运的,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积极努力后,我如愿以偿地获得了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毫无疑问,这是一份荣誉,但同时,我也感觉到了肩上的责任之重。

  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为青年艺术家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创作环境,这让我们能够沉下心来,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中去。此外,通过资助,我们能够感受到国家级项目的关注,这对青年创作者而言是一种莫大的鼓舞,自豪感会从心底里油然而生。

  记者:您如何评价此次“中国艺术新视界”展览?

  杨洋:国家艺术基金对青年艺术家的大力扶持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它在一定程度上激发起艺术家的创作热情,也积累了一批兼具艺术性和学术性的艺术作品。从此次展出的作品来看,都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准,这一方面体现了国家艺术基金审核的严格,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受到资助的青年艺术家们绝非浪得虚名。我相信这些作品的巡回展出,必将成为后继者的有效参考,更好地调动起国内更多的青年艺术家们的创作积极性。

  记者:您接下来是否有相关的创作计划?

  杨洋:坦诚地说,在艺术的道路上我还很年轻,还是个学生,有很多知识需要补充、技能需要学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会秉持一份谦虚之心不断向大家学习。西藏题材一直是我所热爱的,这方面我还会再深入地进行挖掘。其他正在进行的创作题材也有几个方向,也会慢慢加快进度。不过在我看来,当务之急是在读博士期间认真梳理自身的思路、提高理论水平,从而不断精确自身的研究方向,为创作更加优秀的作品做充足的准备。

(责任编辑:洪镁)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