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又要放榜了,谈谈央美考题难度几宗最
2018-04-15 08:09:53 未知
央美官网上的成绩查询通知
导读:随着各大美院的陆续放榜,今年的艺考终告一段落,考题难度的刷新成为近期热门话题,其中央美不负众望,再次脱颖而出,考生对于考题难度的抱怨不绝于耳。虽说央美的招生数量并不低,但相对庞大的考生群体,录取率可谓是越来越低,这就意味着考央美难度也越来越高。在今年,央美中国画学院共计招生45人,造型学院招生120人,设计院院招生150人,建筑学院招生80人,城市设计学院招生300人,人文学院和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共计招生80人。所有的学院全部加在一起也仅仅招生800余人,而2018年报考央美艺考的人数高达44000余人,录取率仅仅为2.02%,一些比较热门的专业,录取率甚至达到了百分之一,用百里挑一来形容央美艺考一点都不过分。但熟悉这几年央美考题的都知道,百里挑一不算难的,最难的是屡屡虐人的考题,有人甚至开玩笑,连往年最不会“作妖”的国画学院也开始虐考生了(说的是要求考生自己创作咏春七绝一首)。在艺考改革的路上,有人惊叹央美又向前迈进了几百米。下面让我们来回顾下2018年的央美艺考,以欢迎突破重重难关的新生们和鼓励即将奋战2019的考生们。
关于2018年的央美艺考,副院长苏新平说到,如果说前三年更多注重的是面对“应试”问题,央美各院系还在摸索中谨慎前行的话,那么今年的改革可以说各院系在组织工作的严谨性以及试题内涵的深度和广度方面整体又迈出了一步。
各专业所出的试题既考虑了本专业特点,又强调了创造性内涵。比如造型学院的考题,除素描和色彩做出小调整外,创作试题与往年相比有了明显的变化,从试题题目就可读出不同内涵。同样是传统绘画专业的中国画学院,在保留专业必考的内容之外,今年首次增加了诗歌的创作。而实验艺术专业在强调传统艺术与当代性语言转换的同时,更加重视学生思辨能力和想象力的考查,“剪纸的手”和“谁将与人作伴”两个考题都足以说明这一点。作为应用学科的建筑学院今年也有了不小的调整,在重视专业能力的前提下,加强了人文艺术内涵的考查,从“梵高的房间”和“漂浮”两个考题不难解读出其中用心。艺术设计专业继续发挥着他们勤于思考、敢于为先的个性,从“幸福指数”一题可以看出命题人思考的深度和广度。而城市设计专业也有着不同凡响的变化,考题“动态延伸”和“未来已来”折射其中的机智和维度,与往年相比显然迈出一大步。美术学专业的考题也有变化,“从读书到看画”一题不难看到在强调理论和知识考查的同时,对理论联系实践以及思辨能力的考核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我是策展人”一题是艺术管理专业所出试题,相对美术学而言,艺术管理专业更注重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解决的问题的能力。
设计专业:“虐”你没商量!用考题测试你的“幸福指数”?
从“棒棒糖”到今年的“幸福指数”,要求考生根据阅读报告,对“幸福指数”作形象化呈现,央美设计专业的考题从来都是“虐”之最。因为每年都会出让人意想不到的题目,今年的考试题目更加抽象,据说不少考生看完题目完全都是蒙的,根本无从表现。来听听看设计学院院长宋协伟是怎么说的。
宋协伟:“关键是你用什么逻辑思维状态思考这个问题,如果你认为往年有一定‘具象’的东西,我只能说你们还是在我给你们的限定当中完成一个任务。如果认为今年是一个相对比较‘抽象’的话,我认为更多的是对具象抽象的理解偏差。我们一般会认为,幸福是一个比较‘虚’的词,像生命、爱情诸如此类的词,感觉比较虚,但始终缠绕在人类成长、发展的过程当中,或者是生命体验当中。我们很难用某一个东西来确定它,幸福、爱情也好,生命也罢,你很难用物理学的角度来确定它,所以你们觉得这个是比较难。考题‘幸福指数’是寄予一个全球科学性的报告,有广义的普遍性意义的存在,而不是说哪个地区,哪个人,哪个单位,哪一种类型的人的现象,毫无疑问这个广义的东西引导着考生个人自身,内外求索这样一个旅程。特别强调的是构筑一个理想性的幸福模型,为什么要用图表来做呢?因为我发现艺考没有人考图表的,但严格意义上来说,图表是在视觉设计或者是视觉艺术当中最逻辑化、最科学性、最理性的东西,所以就是说,我们没有人把图表看得特别的重要性。可是你要知道今天这个时代是一个大数据的时代,前不久寒假我在美国MIT谈合作,26个科研小组我谈了8个组,没有一个组不跟我提数据的。我们发现,今天任何一个专业的人更多的还是在考虑专业自身的发展,这个出发点是有问题的。因为你考虑专业自身发展的时候,你一定强调专业的存在性,但我们从MIT可以看到,MIT所谓的实验室没有任何专业,正因为没有任何专业形成了多专业合力研究,原因是研究的所有的终极目的都不能传统专业来解释,一定是一个多专业的问题。我们从小到大受的教育,专业背景,到今天工作,这个专业一直缠绕在我们身上,这是束缚。如果你明白今天的世界走向的时候,这个走向我指的不仅仅是一个大学学科的问题,而是由科学和技术引发了对全球的经济规律、规则的变化,包括产品和生产的变化,这些变化都是非常凸显的摆在我们的面前。我们所说的图表在平面设计里可能更多的是用信息设计的角度来理解的,如果要用一个逻辑学的角度来说,更重要看的是一个逻辑跟系统的关系,这是一个综合知识构成人的一个表达能力;我们说你的成熟表达能力有没有逻辑,表达完不完整,是不是能够概念性把重要的主题词、关键性、核心提炼出来,就是这样一个道理。
‘幸福指数’我们考核的是逻辑想象力,我们关注的是社会热点的感知和洞察能力。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衡量社会基本标准应该是幸福而不是货币,其实这个考题里的每一句话都映射着专业在这里面显得很不重要了,我们需要了解一个人的整体能力和素质,对国家的发展,对人类的发展、对科技的发展,尤其是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大国的发展当中,中国的国民在利益当中,你对社会发展的责任。改革开放30年大家是不是都在赚钱?我们所有人都在争取利益,还是非常有价值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对我们中学生来说,来谈幸福指数实际上是一个有亲和力的。”
实验艺术:谁将与人作伴?脑洞大开!
想象力、创新、活力,也是今年实验艺术学院的考题关键词。在命题创作部分,以一部获奖的恐怖短篇小说展开,内容只有一句话:“世界上只剩下我一个人,这时我听到了敲门声。”考题要求考生发挥想象、设想这个故事发生的前因和情景,并续写这个故事,用一张或一组画面将故事描绘出来。来听听看,教师邬建安怎么说?
邬建安:“实验艺术是美院比较年轻的专业,今年是独立招生的第四年,我们也发现了一个情况,其实应试的培训总是在揣测我们究竟想要出一种什么样的类型或者是什么样趋势的这样的一种考题,当应试他们的工作成果出来之后常常会让我们的判断出现一些模糊和动摇,不是特别清楚,到底哪些人可能是能力更出色、更有天分,所以我们的考题总是试图创造出来一些新鲜的内容,让这种博弈关系变得健康。今年我们加进来一个跟科幻文学相关的元素,今天不管是时尚文化,还是前沿的学术领域,最核心的一些话题就是关于人在将来究竟会变成什么?人究竟在将来会以哪种方式存在下去?我们会和什么东西一起存在这个星球上?
所以我们的命题创作是“谁与人作伴?”基于一个英国出产的一个很短的科幻小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当世界上只剩最后一个人的时候,他突然听见了敲门的声音,这本小说就完了。它只给了你这么一个情境,你得想象他究竟是因为什么独处在了这个世界上,然后续写这篇故事。通过阅卷,我们还是非常的受感动,因为我们确实从里边发现了一些非常有天分的学生,很让人出乎意料的想象力。评分最高的学生里,你能看到他们的阅读量,能够看到他们兴趣的广泛程度,还能够看到他们的胆识。因为这个考试只是三个小时,三个小时时间里面敢把他的狂想故事处理清楚、清晰,这个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还有很大的压力跟思想负担;关于你做出来的故事是不是老师们能够喜欢,这个其实对考生来说是一个挺大的挑战,但是我们喜欢这种挑战、冒险的感觉,学生也要对这种冒险的感受上瘾,这个时候他进入到学校时才有更多的自由度。
我分享考生里两篇非常棒的卷子。第一个故事说世界上剩的最后的一个人实际上并不是一个我们这种常规意义上的物理世界里的三维的人,他是一个文学当中的角色。但是他像我们一样这么活着,所以他既是一个人,同时他又是一个被人写作的,被写作者决定命运的那么一个文学角色。有一天这个人意识到了他的一切行为,做的一切事情、一切的动作,其实都是被人决定的时候,他产生了一种绝望,而这种绝望激发了愤怒,所以他希望杀掉所有决定他命运的那些写作者们,于是他就一个一个地去找他们。他发现他的命运被世界上所有人决定的,那些人都在写着他下一步将要做什么,而他下一步的行为,下一步的决定确实和那个人写的东西都是一样的,他在这个世界上看到了无数的文本,这些文本都写着他将要去做什么,下一秒钟要做什么这样的东西,所以他打开杀戒,把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杀掉了,最后剩他一个,实际上已经再没有人了,他认为他找到了自己,那么自己的行为就是自己决定的。但这个时候他听到了敲门的声音,敲门的声音是这个考生在写他的最后的故事……就是实际上这个故事最后转回来了,这个考生在考场里边写了这个人最后的结局,我觉得相当有趣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我们把它变成一个短的科幻调研,变成一个戏剧,可能都会非常吸引人。
另外一个故事也很有趣,他说地球因为环境恶化,全人类都选择了休眠,就是等着地球的环境自我恢复,然后人们再从那个沉睡舱中醒来,享受那个自然环境得到恢复的新的世界。而在沉睡舱中的人们他们会进入一个共同的梦境,在这个梦境当中他们依然生活在一起,但是当这个自然环境恢复之后,沉睡舱中的人们一个一个的醒来,当一个人醒来的时候,梦里的他就从那个梦中的世界消失了,所以他说这个世界上剩的最后一个人,实际上是最后一个被唤醒的人。其他的人都已经醒来回到那个真实世界了,所以他发现他的世界里没有人,只剩他一个人,这个时候他听到了敲门声,他听到的敲门声事实上是唤醒他的人在敲他的那个沉睡舱,于是他醒来了,回到了这个世界。这两个故事我觉得都是很有代表性的,你能够看出学生的那种想象,而且学生在文学处理上面这种能力以及他们在科幻世界里边的那种大胆。通过这样的考试你能够从一个小小的侧面看到他们是怎么思考这些问题,他们是怎么想象这些问题,他们是积极的?消极的?乐观的?悲观的?这些东西其实是非常有意义的一种测试,所以我们今年的考试,我觉得是特别兴奋的。
艺术管理:考生角色扮演——“策展人”,I want you!
艺术学理论专业今年的考题也让人大吃一惊,就是考生在考场上贡献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次策展经验。据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余丁透露,600多份卷子当中,95分以上的就十几份卷子。来听听看,余丁院长怎么说?
余丁:“这次的分数拉的比较开,我们差不多分了几个档:60-70、70-80、80-90,90-95,最高到98,每5分有一个档,基本上600多份卷子在80分以上的只占到了30%。这个专业的本科招生是艺术管理,去年教育部刚刚批准设立的专业。以前招艺术管理是用别的方式招,今年是第一次用艺术管理的本科专业代码招收这个专业,所以今年出题和考试方式跟去年、前年都不大相同。因为凸显艺术管理专业的特点,这个专业毕业以后都是在艺术机构做管理工作的,特别是做策划,所以今年我们做了一个角色扮演的设置。考生在考场把自己当成是一个策展人,题目就叫‘我是策展人’,我们给出30个最重要的中外美术作品,考生在当中去选择作品,这个是作为一个艺术管理者的一个任务,你对作品要能够进行分类、选择,在里面选7件分类,来做一个展览,一个虚拟的展览。这7件作品提了5个题目的要求:第一,要选7件作品对它进行排序;第二,要拟一个展览的题目,可以有主标题、副标题;第三,要为这个展览写一篇300字的前言;第四,这七件作品都有作品的信息,为了让观众能够理解作品,要有一个不到50字的作品说明,其实这个说明放到题里边就是考学生对于作品的认识,其实是鉴赏的题目,但是换了一个角度;第五,作为策展人对观众要讲一句话。
其实就是把美术鉴赏换了一种方式,角色扮演的方式。又考基本功,对于作品的认识和选择能力又考学生的日常修养,一般的卷子对作品说明就会平铺直叙讲作品怎么怎么回事,谁谁谁画的,但是好的卷子会围绕主题来阐释这个作品。比如说可能有一份卷子是讲女性的肖像,他就会围绕女性的问题来对作品进行说明,这个是考他们的综合能力。在整个结果来看,好的卷子基本上是有三个方面的特点:第一是美术史论的基本功很强。有一份高分的卷子能够把美术鉴赏之外的画论,写生珍禽图这样的东西结合在里面,说明他有大量的阅读,对美术史、美术作品的认识不是停留在一般的课本上,有大量的阅读,这样的卷子有不少。第二是他对于展览的主题的这样的一个分类。这个方面有一些有特点的题目,比如说在这些卷子里面谈到艺术作品当中的国家概念这样的策展的主题都有。另外一个是考生的基本能力,因为我们这次考试,没有给大家草稿纸,你在设定答卷的时候需要经过非常周密的思考,把这五个题目之间的关系逻辑串联起来,这是一种能力,而不光是选7件作品,还要把所有的5道题的东西串起来。而且要读懂题,因为有的考生可能读不懂题,比如作品信息的标签就是50个字,有的人可能写到200字、300字,那等于是没有读懂题。作为一个展览来说,标签不可能有那么多字,很多人为了表现自己对这个作品很熟悉会写很多字,其实我要求就是50个字,把这个作品让观众看懂、说清楚,这是一种能力。很多好的卷子都是读题的卷子,切题切的很准。
其中有一份98分的卷子,卷子干干净净,七件作品先列出来,一个主标题,一个副标题,一份前言,绝对不超过50个字的一个作品标签的表述,最后给观众一句话,显示了他在美术领域里的基本功,更重要的是显示了他的能力,这份卷子里边一个错别字没有,一个标点符号错误都没有,干干净净,上面连一个墨团都没有,这就是我们要的人。通过这种方式,其实跟以往考美术填空题的方式完全不一样,真的分出了能力的高下,对我们第一次招收艺术管理本科专业的学生来说,从这个卷子当中是能够真正看到这个专业所需要的人的能力。
书法专业:不是李白?那靠边~
都知道央美设计专业的考题刁钻,但连往年最不会“作妖”的国画学院也开始“虐”考生了,今年的中国画学院书法创作考场同样哀叹声一片,试题一改往年以书写古诗为内容,首次增加了诗歌创作,要求考生自作咏春七绝一首。
去年杭州的中国美院将古诗词引入考题,要求考生根据唐代诗人刘长卿《寻南溪常道士》这首诗完成一幅主题画创作。当时很多考生未解其意,考试中依然生硬照搬平时练熟的山水画套路,结果能贴合整首诗意境的佳作不多。今年央美可谓更进一步,直接让考生自作古体诗。中国画学院的李老师说,学书法的学生,国学的基础是有的。但是要真学会作诗,还要有一套的基础去做,要懂格律、韵律。“诗词是中国最美的创作文字语言,恰恰这么多年很多人都不重视,更不重视诗词的创作,其实这也是一个社会现象。从学校没有推广起来,从社会上的很多书法展览上也没有推广起来。书法展览一看全是抄唐诗宋词,前人的句子,没有一个是出自作者自己心中的,确实现在书法都下功夫写得很好,但最后都变成了抄书匠。这次考生里头有几个写的还是真不错,只是稍微有点儿小毛病,如果真是考进来稍微调整一点问题都没有,也看到了积极的一面。但是落差肯定也有,因为是头一回,考生可能平时准备也没往这方面准备,临考也会都蒙了。好的学生都是靠他平时的积累,恰恰是考出了真实水平。现在社会上也开了很多书法班,以后我们有个对国学的一个训练,比如说做对联、对仗,做诗这种情况,加强这方面国学的课程准备,其实也是一个好事情。”
招生改革,下一次我们不会那么“温柔”了?
设计学院院长宋协伟说一开始第一年的“棒棒糖”还只是在“温柔”的改革,那么往后只会在改革这条路上勇敢的“虐”下去?结果,今年的考题你们也都看到了。最后我们来听听看央美副院长苏新平怎么说?
苏新平说,从2018年学科专业所给出的试题可以看出,今年的试题不再局限于对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考查,明显增大了对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文化敏感度和思辨能力的考查。中央美院招生改革已是第四个年头了,四年里不断地细化招生规则,改进招生方法,尤其是命题环节不断调整和规范,成效尤为凸显。改革的目的首先是在保障考试安全的前提下,努力体现考试试题的学术内涵,让考试真正考查出考生的真才实学。在改革取得成效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改革是一项长期工作,今天的收获也只是阶段性的成果,后面的路还很长而且更艰巨。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以及国家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中央美院的招生改革需要进一步走向深入,比如未来考题是否公开?是否仍在全国各地设立考点?能否采取函报的初试方式?初审通过后集中进行复试?以及能否增加口试环节?等等。都需要我们认真深入地进行探讨。如果能够实现上述改革目标,那么不仅能让我们对每一位考生的考查变得更加准确和全面,而且会给那些真正热爱艺术、遵循艺术规律学习的考生脱颖而出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讲,招生改革仍在路上,今后的改革之路是漫长而艰巨的。当然改革需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我们有信心、有能力通过不断地与时俱进,努力实现我们的目标,同时也希望通过改革摸索出一条真正符合今天和未来中央美院人才选拔的招生之路。”
如何形成和考前培训健康的博弈关系?
在苏新平看来,考试改革绝不是要难倒学生,而是通过准确和全面考查,给那些真正热爱艺术、遵循艺术规律学习的学子脱颖而出的机会。通过这几年的考题改革,苏新平表示,“我们并不反对考前教育培训,但一定反对背离艺术教育规律的应试教育,几个月速成的考前班不能再有市场,考题的变化就是要甩开这种应试模式。”
在以往,其他院校大多都是以默写静物,肖像为主,造成了许多考前培训机构掌握了这个规律,总结出一套“作弊的手法”。比如,考国美静物要画的艳丽,考央美静物要画的厚重。男、女模特多练习画四分之三侧,老人考的较多等等。考前培训会要求你反复的背这几个姿势,几个画法,经过几个月的考前突击,掌握好这个模式,考美院并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
但这些经验慢慢失效,起码在应对央美的考试是如此。北京一家有着考前培训十几年经验的肖先生向雅昌艺术网透露,央美这几年的考题改革的确让很多培训班措手不及,近两年很多培训班甚至会引导考生优先考虑择考其他院校,原因在于央美各专业的考题都针对性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除了以往素描色彩的基础教学,还有让这些考前培训摸不着头脑的命题创作。
“有能力的学生本身基本功就扎实,在文化各方面知识储备丰富的学生我们还是会鼓励选择备考央美,而且他们也有这个自信。除了基本功的训练之外,我们定期会头脑风暴,自己出一些和想象力开发有关的题目训练学生,这些题目可以是和未来有关,也可以是和科技有关,这就需要关注到当下的国际新闻动态,科技的发展趋势什么的。我们现在也会针对央美的改革列出相应的美术书籍,鼓励学生在平时多做准备和训练,包括定时组织观看当下的艺术展览,关注艺术最新的新闻资讯。每年考题都在变,比如是不是还得加强对时事和新闻的关注,我们也是在适应当中。”肖先生说到。
(责任编辑:张桂森)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