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同源卮言
2018-04-30 12:13:46 金祥涛
明何良俊《四友斋画论》说:“夫书画本同出一源,盖画即六书之一,所谓象形者是也。”这句话应是“书画同源”四字出现在同一句中的最早记载。
元代书画家赵孟頫在题《秀石疏林图卷》诗中说:“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赵孟頫由书画的笔法相通进而看到了“书画本来同”,这个“本来同”当指书画的“源”同。
《说文解字叙》中说:
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史官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从许慎的这段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文字的产生先后经历了八卦、结绳,文字应该是社会生产生活实践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所谓“庶业其繁,饰伪萌生”是也。
关于文字的创造过程,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
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
一般认为文字起源于先民们对自然的观物取象,依类象形,由文及字。唐张怀瓘《六体书论》中所说:“书者,法象也。”书法是师法自然万象的艺术,这与文字最初取象自然是同时的。文字最初是象形的文,其后才衍生出来字。所谓象形,就是“画成其物,随体诘屈”。这样画出来的汉字是模拟物类而来的。后来的孙过庭在《书谱》中发挥说“同自然之妙有”,张怀瓘在《书议》中说:“囊括万殊,裁成一相。”都与此有关。
唐代画家张璪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实际上包括了主客体两方面,也就是书画来源于对大自然的师法,但是自然美并不能够自动地成为艺术美,对于这个转化过程,艺术家主体的心(知、情、意)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所以张璪的“心源”是书画产生的主体之源。
书画同体出自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颉有四目,仰观垂象。因俪鸟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创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
从这两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画与书是不仅同出于自然,并且最初时,是“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创而犹略”。这个“书画同体”是指书画的形体相同,书中有画,画中有书,并且描绘方法也都一样简略。所以鲁迅在《门外文谈》中说的“写字就是画画”当是指书画的肇创时期。后来,如鲁迅所说:“因为有些事物是画不出,有些事物是画不来,譬如松柏,叶样不同,原是可以分出来的,但写字究竟是写字,不能像绘画那样精工,到底还是硬挺不下去。来打开这僵局的是‘谐声’,意义和形象离开了关系。”于是又产生了形声的造字法,书和画逐渐分开了,书传其意,画见其形,但终究是后来的事了。
虽然书和画在形意上后来逐渐分开了,但二者的功用始终具有相同性。“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郭熙《林泉高致》:“令人识万世礼乐。”郑板桥题画:“一画有千秋之遐想。”张怀瓘《书断》中说:“文章之为用,必假乎书,书之为征,期合乎道,故能发挥文者,莫近乎书。”《说文解字叙》中说:“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这些都说明书画具有认识教育功能。除此之外,书画还具有审美功能,孔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游于艺当与审美愉悦有关。画能“畅神”“悦情”;书有“散也”“玩之不觉为倦”,可以说书画的功用之源实际上也是相同的。
古云:“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矣,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这说明书法源于自然,自然中有阴阳,书法也“负阴而抱阳”。宗白华在《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中说,“道”尤表象于“艺”,灿烂的“艺”赋予“道”以形象和生命,“道”给予艺以深度和灵魂。宗白华这里所说的“深度和灵魂”,指中国艺术在深度上要由技入道,艺术的灵魂中要有阴阳之道,也就是《周易》里说的“一阴一阳之谓道。”传北宋仲仁《华光梅谱》:“梅有高下尊卑之别,有大小贵贱之辨,有疏密轻重之象,有间阔动静之用,枝不得并发,花不得并生,眼不得并点,木不得并接。枝有文武,刚柔相合。花有大小,君臣相对。条有父子,长短不同。蕊有夫妻,阴阳相应。其木不一,当以类推。”其较为具体地阐述了画中的一些阴阳之道。可见阴阳之道是书画的灵魂之源。
关于书法画法的问题,前面已有所涉及。如书画都要取法自然,尤其在“书画同体而未分”之时,起初是“象制肇创而犹略”,书和画的方法一样且较简单。随着前人书画经验的积累和丰富,后来书画者又把取法前人作为一种方法,但这是后来的事了。另外书画实践上都强调的“意在笔先”和笔法、布白、墨法、临摹方法等相同相通的方面也都是后来逐渐丰富发展起来的。
总之,书画在多方面具有同源性,而且每个方面又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如以“道”统“法”,以“法”驭“器”,以“器”成“体”,以“体”载“功”,而这些都是从“根”上来的。
(责任编辑:刘倩)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