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空乏的“灵感”不是灵感

2018-05-01 22:41:10 李丛

  “灵感”一词是舶来品,英文名叫“inspiration”,大约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首创。根据《词源》的解释,其定义是“灵感”也叫灵感思维,指文艺、科技活动中瞬间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突发思维状态。

  长期以来,灵感成为艺术家们创作构思的源泉,它似乎是上帝赋予艺术家们的制胜法宝,从而被艺术家们所青睐。

  然而,如果简单地将灵感仅仅理解为“一时兴起”的冲动,并产生出绝妙神奇的效果,则未免太过肤浅和表面化了。笔者认为,灵感虽然都是在某个瞬间逞一时之兴所为,但其背后必须具备深厚的基础,否则灵感则很难站得住脚。汉代的李广将军乃“神箭手”,箭法超群,曾有一次误将一块大石头看成猛虎,情急之下一箭射去,竟将整根箭射入石头里。后来走近一看,才明白是自己看错了对象。于是再连发数箭,结果却招招脱靶,再也找不回第一次那种百步穿杨的劲道。这则故事在卢纶的《塞下曲》中交代得一清二楚:“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李广将军的故事,就是典型的“有感而发”并产生出“绝妙效果”,即所说的“灵感”。李将军第一箭之所以能射入坚硬的石头,其前提条件是情急之下(灵感降临)而激发出超常的能量;其根本原因是李将军本来就是箭法超群的“神箭手”(具备深厚的根基),假如他没有这一功底,得到再好的灵感恐怕也是付之一炬。北宋苏东坡是一位不可多得的集文学、诗词、书法、绘画于一身的大儒,其书作《寒食帖》可谓神品,黄庭坚评论这幅作品说颇有李白笔法,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再让苏东坡写一遍,恐怕是无法复制的。素来以“苦学派”自居的大画家李可染先生,曾回忆自己年轻时总是以为只要靠所谓的“灵感”就可以“下笔如有神”,因此他早期学艺总是逞一时之快,试图在偶然和侥幸中得出好作品,但结果却大失所望,最后终于顿悟:光靠灵感得出好作品是行不通的。于是便取书斋名为“师牛堂”,意为学习牛的勤劳和实干精神,经过数年的艰辛磨炼,终成一代山水画大家。

  以上三例,均说明了灵感只有在具备一定基本功和准备工作十分完善的条件下,才能如虎添翼,显示出其神奇的辅助功效。说到这里,或许还有人会提出质疑:南宋诗人陆游不是在《剑南诗稿·文章》中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吗?既然是偶然得到,那还与基本功有何关系?依我看,当然有关系,并且关系甚大!虽然好作品都是“偶得”,却是因为来自于“妙手”。何谓“妙手”?技艺超群之手是也!既然技艺超群,那此人必定不凡不俗;既然不凡不俗,那必定有其过人之处,绝不是一般的庸人所能为之。由此可见,那些看似“偶然”“天成”的好作品,都是出自有才华有实力的能人之手,绝不是随随便便可以得到的。

  北宋王安石有诗云:“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学艺之道,只有勤勉,没有速成;唯有厚积,方能薄发。请看历代前贤,如钟繇的“木石尽黑”、张芝的“池水尽墨”、智永的“阁上临书三十年”、米芾的“一日不书便觉思涩”、石涛的“搜尽奇峰打草稿”、吴昌硕的“一日有一日之境界”、齐白石的“痴思长绳系日”、李可染的“废纸三千”……这些大师除了自身的天赋、才气、灵感之外,都无一不是靠勤学苦练得来的。

  最后套用吴冠中先生的语气作一句结论:脱离了基本功的空乏的灵感,其价值等于零。

  (作者为艺术家)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刘倩)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