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段炼:艺术写作与艺术出版

2020-02-03 10:22:12 段炼 

  去年仲冬圣诞时,得台北一出版社的电子邮件,说我的艺术评论集《图像丛林:当代艺术批评》已开机印刷,新年上市。掐指一算,这是我的第十一本书。其实,早在出版第十本书时就想停笔反思,否则整天忙忙碌碌,写出一堆文字垃圾,既不环保,也无益身心健康。

  从1987年完成第一部书至今,25年匆匆过去,第十一部书出版之际,另两部书也即将面世,几乎是两年一书。与那些每年一书的写作快手相比,我自愧不如,但转念一想,反正不写通俗读物和学术快餐,少也无妨。过去写作,总是不急不紧,写得认认真真,但最近几年却染上了浮躁的时代病,有时约稿多了,便穷于应付,制造文字垃圾。

  说起文字垃圾,读者可到网上看看,会发现铺天盖地。在这万民狂欢的年头,上网发帖没有门槛,网上充斥着文理不通的顽童作文,标志文明程度的写作水准一落千丈。到如今,已没什么人将写作当成圣神的精神追求,而只是消遣罢了,甚至当做无聊之举。

  二十五年前出版第一本书,算是人生大事。为了早日得到样书,我急不可待地从出版社跑到印刷厂,向印刷工人自报家门,然后将一本刚印好尚未装订的书,一把揽入怀中,也顾不得油墨未干,赶紧翻阅,弄了个十指苍苍油墨色,像是卖炭翁。那时的激动,至今犹记。

  半年前在北京出版的第十本书,是我选编的译文集,翻译团队有十几位译者。开工前我告诉大家:这是一部很有学术价值的书,但无商业价值。如今的图书市场,商人重利轻学术,学术书市场小,译者的稿费低,低到不足挂齿。文集上市后我又通知众译者:我身在北美,夏天才能到北京处理稿费和样书事宜,若有急需样书者,可先去书店购买。出乎意料的是,没几个译者购书,大家几乎异口同声:不急、没关系。

  是的,现在的文人已看淡了出书,因为门槛太低,付钱就行。出书也如网络发帖,什么人都能写作,什么书都能出版。据我所知,文明世界的出版界,只有中国出售书号。这是无本万利的赚钱之道,虽然各出版社每年的书号使用量有限,但书号本身却是无限的,只不过由政@府发放而已。于是,这一巨大的垄断行业便有了出售书号的无形商品,出版社不需劳动生产,便可坐地生财。

  曾有港商以为这是天赐良机,欲将香港书号卖给大陆作者。未曾想,大陆的出版业由政府监控,港版书未经许可不得在大陆上市,香港书号毫无价值。这就像私盐犯法,烟酒由政@府专卖,香港书商到大陆淘金的不义之梦只是一枕黄粱。

  话说回来,大陆的出版社收了作者的书号钱,出书后通常会将书交给作者,由其自行销售或赠予亲朋好友。但有的出版社自恃名号大,收了书号钱,出书后只给作者一些样书,其余径自拿到书店出卖,售书所得与作者无缘。这种霸王条款的出版协议,愿打愿挨,谁让作者要自费出书呢。我的《图像丛林》在台湾出版,不需付钱购买书号,虽不能在大陆上市,但在台湾和海外书店有售,自然也能赠送国内的亲朋好友。

  国内作者花钱买书号,写作变成了商业行为。结果,过去学者文人引以为荣的“一本书主义”,现在便入了寻常百姓家。如今出书易如唱卡拉OK,所以,我的译者们不急着看样书也就不足为奇了。

  面对此情,看重写作看重出书的人,的确应该暂时停下笔来,平心静气反思一番。我的反思来自译文集在海外的经历。当我将这部书送给其中一文的原作者时,作者喜不自禁,举着书告诉同事:我的文章译成中文了,文集在中国出版了。其喜悦之情,与我25年前如出一辙。

  虽然我会继续用中文写文章,但写书却改用英文。印第安人说今年是世界的终结,我觉得是新时代的开始,至少,是我开始了写作的新阶段。无论终结还是开始,写作都得从头来过,惟其如此,笔下文字方能经得起推敲,若仍然制造文字垃圾,那就不必写作了,文化环保也很重要。

(责任编辑:张桂森[已离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