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讲堂3944期】唐勇力:再思考中国画的本体语言及现在语境下的发展
2018-05-14 08:19:11 高阳
主讲人介绍:
唐勇力:1951年生 ,河北唐山人。著名画家,中国工笔人物画家领军人物,兼擅写意人物画。原中国美院中国画系主任,2000年调入中央美术学院,现为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笔画学会副会长,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
唐勇力
导语: 北京靳尚谊艺术基金会于2017年12月9日在京召开以“中国画的本体语言及其前景”为主题的学术论坛。论坛会议由靳尚谊先生主持,同时诚邀了刘曦林、张立辰、郎绍君、梅墨生、曹意强、潘公凯、薛永年、程大利、牛克诚、龙瑞、陈平、尚辉、姜宝林、唐勇力、殷双喜15位专家出席此次学术论坛,并作发言。
主题:《中国画的本体语言及其前景学术论坛》
第十七部分:再思考中国画的本体语言及现在语境下的发展
我是这样的思考,中国画的本体语言及其前景这样一个论题非常好。大家围绕着笔墨谈中国画的本体语言。我想中国画的本体语言就是笔墨吗?应该把这个问题提出来,大家再讨论一下。大家上午谈的太多了,把笔墨谈的太深刻了,包括用笔、用水、用墨、墨分五色等等。我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中国画最主要的还是“骨法用笔”,“骨法用笔”是万古不变,它又不是笔墨的问题。我觉得这是论证的关系。
《人物御龙图》
湖南出土的战国时期的《人物御龙图》帛画就是线条,尚辉讲,中国的线条和西方上古绘画、中世纪绘画都是用线。我们发展到,中国历代的画家和评论家谈的就是线,就是“骨法用笔”,讲骨,讲骨气,骨气从汉,从楚,从汉代开始谈到骨,谈到骨和像。骨法用笔,骨和法之间的关系、用笔之间的关系,就是线条,线条的变化,线条的利度。
陈平谈到李可染先生积点成线,黄宾虹也是用线,全部是用线完成的中国文化,墨和水都是其次。所以,我认为中国画的本体语言就是“骨法用笔”,它体现着线无穷的力度和变化。这才是中国画真正的本体语言。然后衍生成笔墨,笔墨是文人画的语言,是中国宋代以后的文人画的语言,不是中国画一千多年整体的语言。我的文章中谈到这个问题。
关于教学上的问题,我赞成陈平谈的诗书画印。因为中国画的教学,在潘院长任院长时期特别重视中国画,我们对中国画的教学方针是传统为本、兼容并蓄、中西融合、传统出新。特别强调了四大基础,正好跟陈平讲的诗书画印是一体的。第一基础就是传统绘画基础。对传统绘画就是临摹学习。另外就是写实造型基础。作为绘画的画家,没有写实造型基础肯定是不能前进的。三是诗文史学基础,这就是我们的修行修养的基础。四是书法、篆刻基础。诗文师学就是诗,书法篆刻就是诗书画印。这四个基础构成了中国画的整体语言体系。
《千里江山图》
精髓的东西就是骨法用笔,在一跟线上的追求,假如再召开一次座谈会,找30岁、40岁的人来谈,恐怕是另外一种状态。在座各位最小都50多岁,年轻人所想的东西是什么样的?就是刚才尚辉讲的,他们想的更多的是图式、图像构成,想到的是画面的视觉图像效果。他们已经不再想笔墨技巧、笔墨语言的韵味,他们已经不大追求气韵生动。如果让西方人或者中国的老百姓理解中国画的本体绘画语言,让他们欣赏中国画,以后会越来越难。
中国画的本体语言如果还是停留在笔墨上,将来的发展就是小众,就是少数人的玩赏,不是大众的绘画。从绘画前景来讲,我是有担忧的。即便是加强了传统教学、提倡国学,那么多人去故宫看《千里江山图》,排几个小时,早上6、7点去排队,排到下午3点才能看到,更多的就是看热闹,看不到真正的中国画的奥妙所在。从中国画的本体语言来研究和前景估算来讲,我们更应该听听年轻人的意见,年轻人是怎么想的。
从我个人的看法来讲,无论怎么发展,骨法用笔是千古不变,是万古不变的。这一条在中国画的本体语言来说是永远不可变的。
(责任编辑:樊玮)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