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靖:让失传的“加工纸”再现人间
2018-05-18 22:50:24 丰吉
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人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纸张出现后,中国人又造出了宣纸,宣纸是体现中国书画韵味的最佳载体。在中国古代,一些身份尊贵的人,像皇帝、皇室子弟以及士大夫文人,对书画用纸特别讲究,于是“加工纸”应运而生。这种“加工纸”,相比于普通的宣纸,它上面多了图案,多了颜色,比加工之前的纸更加美观,更加实用、耐用。古代加工纸的品种很多,像粉蜡笺、金银印花笺、泥金笺,等等,特别是清朝皇家御用的粉蜡笺,在清末之后,制作工艺失传。今人通过一些文献的零星记载,能发现当时确有“粉蜡笺”存在,至于这种粉蜡笺是怎样加工制作的,一直没有人知道,这成了造纸界的一个谜。
近二十年来,安徽巢湖黄麓镇有一位年轻人,在自家的作坊中进行了成千上万次实验。他百折不挠,终于将“粉蜡笺”复制出来,继而又试制出多种技艺失传的传统加工纸。这些“复活”的传统加工纸,已被确认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位执著的年轻人名叫刘靖。走近他,这些“传统加工纸制作之谜”便被揭开。
义无反顾,回乡发展
刘靖在外闯荡一年后,曾回到自家的小厂,跟着父亲的徒弟们学起宣纸加工。刘靖是1972年出生的,他的家乡黄麓镇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现代史上有名的“和平将军”张治中就是从这里走出去的。刘靖的父亲刘锡宏,大学时学的是工艺美术,熟悉文房四宝的进出口业务。母亲也是黄麓人,曾多年协助丈夫工作。家境不算富有,但还过得去。刘靖大学时代是在省城合肥度过的,学的是产品造型专业。
1994年,大学毕业后,刘靖在合肥、芜湖等地做过广告设计和制作工作,业绩颇佳,但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他的父母已在合肥办了一个小型工厂,主要从事简单的宣纸加工业务。不久,考虑到在省城租房、雇工的成本问题,便将这个小厂从省城转移到黄麓。刘靖在外闯荡一年后,曾回到自家的小厂,跟着父亲的徒弟们学起宣纸加工。
宣纸加工,又叫传统纸加工。这是一项纯手工的活儿,无论是给宣纸染色,还是给宣纸添加图案,都“事必躬亲”。颜色要一点点地染,图案要一笔笔地画,显然,这是一项枯燥乏味的工艺,但更为重要的是:用传统眼光看,这似乎不是一个大学生应该干的事,因为这不仅连“临时工”都不是,而且还是个“个体户”――这些,在当时看来,都是很“没面子”的事。正因为如此,刘靖在自家的作坊里没干多久,就再次回到省城。他认为,那里有等待他的事业。
刘靖应聘在一所小学当“代课教师”。说实话,这份职业,刘靖喜欢,也胜任,但很快就有人告诉他:在这里,你永远是“代课教师”,不论你多么优秀,历史已经结束了给“代课教师”转正的年代!刘靖回到黄麓――自家的那个小作坊。
夜深人静。他想,在这里,不干出点成绩来,确实让家乡人难以接受:大学毕业后,回乡下来发展?不干出点成绩来,也确实难以排解一直深深刺激他的那些风凉话。
父亲出的“难题”
至于这种粉蜡笺是怎么制出来的,历史文献浩如烟海,一时是难以找到线索的――这成了刘靖创业的第一个难题。
安徽是个文房四宝大省,刘靖的父亲刘锡宏在多年的文房四宝外贸经营中,建立了与文房四宝、特别是与宣纸的特别感情。
1991年,刘锡宏领衔成立合肥市掇英轩文房用品研究所,主要是研究宣纸加工工艺。掇,拾掇;英,好的;轩,特指当时研究所――一间小小的房子。名为“掇英轩”,意思就是拾掇最好古纸的地方。显然,这是刘锡宏的一个美好愿望,他想把已经失传百年、甚至几百年的宣纸加工工艺“拾掇”、恢复起来。
当掇英轩从省城“移师”黄麓镇时,刘锡宏一边组织生产简单的加工纸,一边探索恢复一些失传的著名传统加工纸问题。当儿子刘靖回到自家作坊、并立志要在这里干一番事业时,他告诉儿子:中国古代历史上曾有一种著名的加工纸,叫“粉蜡笺”。在清代,粉蜡笺曾成为皇室御用纸,但从清末开始,这种粉蜡笺的制作技艺就失传了,如果能将这种加工纸“再造”出来,不仅有可观的经济效益,其文化意义更是不可估量!
他立马俯下身心,从古代文献中搜索有关“粉蜡笺”的可贵信息。
粉蜡笺,又叫粉蜡宣,产生于我国唐代,是一种很名贵的加工纸。唐朝著名书法大家褚遂良的《枯本赋》碑,就是用粉蜡笺拓下来的。宋元以后,几乎一直是宫廷御用纸,特别到清朝,乾隆皇帝对粉蜡笺钟爱有加,他书写宫廷春联、诗词等,都喜欢用这种纸,而且,还在这种粉蜡笺上洒上真金真银粉片,这就使粉蜡笺更为名贵了。它造价昂贵,技艺精湛,图案秀丽,色彩典雅,为后代文人所珍视。至于这种粉蜡笺是怎么制出来的,历史文献浩如烟海,一时是难以找到线索的 ――这成了刘靖创业的第一个难题。
粉蜡笺“复活”
刘靖不急不躁,耐心地请求专家们试用他的粉蜡笺。专家们被眼前这位面相清秀的青年所打动,终于答应“试试看”。
那是1997年的夏天,大家都挤在电视机前观看香港回归的特别报道。刘靖看完央视直播,即回到自己的工作间――既是自己的卧室,又是自己的办公室。
乡下的夏天,不仅闷热,而且老房子中蚊虫特别多,睡在床上,一不留神就能看到乱窜的老鼠。刘靖就是在这里,足不出户,整整四个月,翻阅了大量的古代文献,终于找到了制作粉蜡笺的古法线索。
原来,粉蜡笺是宣纸经过染色、拖粉、加蜡、砑光,再施以泥金、泥银,用金银粉再勾描出各种吉祥图案,一笔笔细描细画加工出来的。这样的纸确实精美华丽,不仅具有非凡的实用功能,而且本身就是一种极具收藏价值的工艺品。据文献记载,清朝同治年间,苏州造出的一张洒金粉蜡笺,居然能卖到5两多银子。
刘靖根据古法制作粉蜡笺的线索,经过无数次实验,终于制出自己“怎么看怎么像”的一张粉蜡笺。他带着一张样纸,仔细看着,再看看文献的记载,那种兴奋,至今想来,仍难以平静。
这方刚刚“复制”出的粉蜡笺,被刘靖带到合肥、北京,请专家鉴赏。没想到,专家们连看都不看,只是摇头,说这种加工纸,世面上做的人不少,但都不能用,要么因为有蜡不着墨,要么施粉后纸张发脆,失去了原纸的柔绵性,一折就断。
刘靖不急不躁,耐心地请求专家们试用他的粉蜡笺。专家们被眼前这位面相清秀的青年所打动,终于答应“试试看”。
一经试笔,哇!专家们连声赞叹“不一样”。
经过几年的试用,专家们渐渐认可了刘靖的粉蜡笺。
失传百年的粉蜡笺“复活”了,这是文化界的一大新闻。天下人很快知道了刘靖,知道了粉蜡笺。
自1999年起,刘靖开始批量加工粉蜡笺。当他带着自己的粉蜡笺走进北京荣宝斋时,两名主管眼睛一亮。经试笔,一致认为不错,虽然价格高了一些,但荣宝斋欣然接受。
第二天,荣宝斋工作人员将经营大厅中间最显眼的两节柜台腾空,放上刘靖的粉蜡笺。大厅中间几根柱子上挂着的字画,也随即被拆下,挂上了四张粉蜡笺。直到现在,刘靖的粉蜡笺仍然挂在那四根柱子上。
金银印花笺重返人间
他的非凡成就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他恢复制作的各色传统加工纸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金银印花笺始于何时?现在尚无明确说法,但至少在明代就有了。到清末,也不知不觉地失传了制作技艺。成功复制金银印花笺,刘靖是第一人。
那是1999年,一名理着平头的中年人来到合肥市城隍庙,在刘靖母亲开的文房商店门口停下。他指着店门口挂着的商品目录问:“这上面写着‘夹江纸",请问您这儿有这种纸吗? ”夹江纸产自四川。刘靖的母亲回答说:“有。 ”
中年人走进了文房商店,说为“见识”夹江纸,他曾亲自跑到四川……原来,他是中国科技大学科技考古专业知名教授张秉伦先生的高足、博士生樊嘉禄。他看见店内陈列着多种加工纸,便说起他的一项重要实验。
他的博士论文中有一部分是专门谈及金银印花笺的。如果按文献记载的方法复制金银印花笺,因为需用真金真银,所以成本之高是毋庸赘言的,但历史文献中同样记载有用五种中药材“造出”的“金银印花笺”。这五种中药材分别是灯草、生姜、云母粉、苍术、白芨,但利用这五种中药材,怎样制出“造金银印花笺”?必须通过实验,才能摸索出答案。
为了找到适合的人做这个实验,樊嘉禄博士在全国找了不少造纸厂家,但一直没有理想的人选。当他看见刘靖母亲店内的各色加工纸时,便谈到这个实验的问题。当得知店主人的儿子――刘靖就会做各色传统加工纸、并已成功复原粉蜡笺时,他决定邀请刘靖参与这项重要实验。
他欣然接受了樊嘉禄博士的邀请,到省城专门听取了樊博士的实验要求,然后回到自己的作坊。又是几个月的埋头苦干,他一遍又一遍地做着实验,记下各种实验数据,以及五种中药材的配比、实验的温度、时间等,不断从失败中总结教训。 “失败是成功之母”――在无数次的实验中,刘靖感悟到这句话的千真万确,他的实验终于取得成功,失传百年的又一种传统加工纸――造金银印花笺终于重返人间。
继成功摸索出粉蜡笺、金银印花笺、造金银印花笺的制作技艺之后,刘靖又陆续成功“复制”出技艺失传的泥金笺、泥银笺、绢本宣、流沙笺、透光笺等几十类、几百个品种的传统加工纸。他的非凡成就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他恢复制作的各色传统加工纸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5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在全国范围内聘请了30名民间艺术创作研究员,刘靖是其中之一,而且他是这30名研究员中最年轻的。今年,他被授予“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先进个人”称号。目前,他已连续三年被中央美术学院聘请为客座教授,为学生及研究生讲授造纸及传统纸加工的专业知识。在发展企业的同时,他还在寻找一切机会,为中国传统纸制作技艺的传承做着积极的努力。
(责任编辑:王林娇)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