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医籍孤本《枌榆小草》
2018-05-22 20:31:05 张晓红
《枌榆小草》二卷, 清人赵澍著, 刊于清光绪元年 (1875年) 。据《中国中医古籍总目》[1]著录, 仅见存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或为海内孤本。该书为医案著作, 依六经辨证编排, 心裁独出, 惜乎流传不广, 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与研究。
1《枌榆小草》概况
《枌榆小草》二卷, 附“咳嗽论”一卷, 订为1册, 开本19.8 cm×16 cm。卷端题名“枌榆小草”。内封题名“枌榆小草医案”, 并题有“光绪元年新镌/龙健堂先生鉴定”等字样。正文版框17.6 cm×10.6 cm, 分为上下两栏, 下栏正文, 半叶8行, 行18字, 双行小字18字;上栏眉批, 半叶16行, 行4字。白口, 四周双边, 单黑鱼尾, 无行格, 行间刻有句读。卷上第四至六叶、十三叶上栏有佚名朱笔手写眉批。
本书共有序言8篇, 依次为清同治八年 (1869年) 夏书勋序、光绪元年支承祜序、同治六年 (1867年) 龙辉廷序、同治六年李昌琇序、同治七年 (1868年) 陈崇曦序、同治七年曾以序;题词一篇, 朱振彩撰, 未署明写作时间;最后为作者自撰弁言一篇, 撰于清同治七年。他序作者中, 考得支承祜字芙田 (福田) , 四川彭水 (今重庆市彭水县) 人, 咸丰辛酉科 (清咸丰十一年, 1861年) 拔贡, 授员外郎衔, 任兵部武库司主事, 曾参修光绪《彭水县志》[2];龙辉廷, 字健堂, 四川黔江 (今重庆市黔江区) 人, 据光绪《黔江县志·人物志》[3]记载, 为道光丙午科 (清道光二十六年, 1846年) 四川乡试解元, 曾主讲于黔江三台书院, 为地方名士。其他序言作者生平不详。
2 巴蜀医家赵澍
作者赵澍, 字雨人, 四川黔江人, 生卒年不详。据光绪《黔江县志·选举志》记载, 曾报捐 (按:捐纳为官) 巡检一职, 清光绪七年 (1881年) 举孝廉方正[3], 可见其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书中几篇序言有述及其生平事迹的文字, 从中可知其青年时有从军经历, “少精制艺, 壮从戎军” (见李昌琇序) , “弱冠槖笔从戎, 所至辄射奇策, 大为任推毂者所嘉许” (见曾以序) , 据陈崇曦序言记载, 赵澍从军时间为壬戌年 (清同治元年, 1862年) , 时称弱冠, 则其应生于清道光二十二年 (1842年) 左右。另据陈崇曦序, 陈澍曾于清咸丰八年 (1858年) 参加四川乡试 (“咸丰戊午, 兄赴秋闱, 甫与兄晤于成都旅邸”) 。
赵澍从医始末, 如曾以序言所述, “少负隽才, 经史子集, 过目了了, 故习制举业暇旁参孙吴兵法、岐黄医书, 悉臻其阃奥”。从军返乡后, “设馆深山, 肆力于灵枢素问, 金匮玉函, 乃求方者毂击肩摩, 而刀圭甫投, 效若桴鼓, 爰采其心之所得者, 书之简端”。设馆, 可指开设学馆, 亦可指开设医馆。根据此处上下文义判断, 应指设馆行医。又正文“治太阳经春温转伤寒病情”一案中, 有“舅氏张拱辰公, 二月病温, 头痛身热, 口渴咳痰, 医与桂枝汤不效, 又与人参败毒散稍效。时予初行医, 公不深信, 并不命其主方”的记载, 则可知其确曾业医。而正文又有“予舌耕郁镇 (郁山镇, 今属重庆市彭水县) ”“予馆酉阳州 (今重庆市酉阳县) 罗惺四太守署中”等记述, 则赵澍其人又似曾以教书为业。
3《枌榆小草》题旨
本书以“枌榆小草”为名, 枌榆意指故里。本书是一部医案著作, 是作者对自己在故里从事疾病诊疗活动的记录, 收录的大部分医案患者为邻里、友人乃至亲眷, 如“舅氏、内弟、族祖”等。正如曾以序中所云:“颜曰《枌榆小草》, 重乡党也。”反映了本书题旨——重视对故里本土民众疾病的诊疗。
地理环境的差异对疾病流行特点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而因各地生活习俗的不同也产生了特定人群的不同体质特征, 各地医家长期在本地从事医疗实践的过程中, 应不同的地域特点, 形成了带有地方特色的诊疗经验与学术主张, 由此产生了不同的地域性学术流派。其中, 医案著作往往是最能表现地域特色的医学文献。本书刊刻时间为清光绪元年。至于成书时间, 最早一篇序言撰于同治六年, 则其时应已成书, 后又因作者行医经历不断丰富而陆续增补。书中有5则医案明确记载时间, 分别为丁卯年 (同治六年) 、戊辰年 (同治七年) 、己巳年 (同治八年) 、壬申年 (同治十一年) 、光绪元年。另据陈崇曦序言, 赵澍从军时间为同治元年, 返乡后始行医。综上所述, 《枌榆小草》是赵澍在清同治年间至光绪元年 (1862-1875年) , 在黔江及附近地区 (今重庆市一带) 开展治病救人活动的记录。他所辑录的医案, 不仅反映了他的医学成就与学术主张, 更对认识与了解当时该地区疾病流行状况与发病特色、病人体质特征及对不同治法与药物的接受程度与临床反应有重要价值。
4《枌榆小草》主要内容
《枌榆小草》共收录医案三十八则。上卷为“治太阴经肿胀病情”至“治少阴经喘逆病情”等二十则;下卷为“治太阳经兼太阴经黄瘅病情”至“治太阳经兼少阳经耳鸣咳嗽病情”等十八则, 包括太阳经病七则、阳明经病七则、少阳经病二则、太阴经病九则、少阴经病八则、厥阴经病五则, 其中有兼病、并病、传病七则。将六经辨证具体运用于医案的总结与编排, 在古代比较少见, 极具新意。以六经辨证为纲, 反映了作者对伤寒学说的重视。作者在弁言中阐明自己的学术思想, 指出“医案汗牛充栋, 可遵可法者, 大率以某人病情系某方治愈了之, 无问后学能比照案内证方主治否。即能比照案内证方主治, 而证变百出, 方拘一定, 差之毫厘, 失之千里矣。纵有获效, 尚不知其病在何经, 方系何义, 未免望洋兴叹, 实不足以开后学法门”, 故其所编医案, 强调分经辨证。
除六经理论之外, 作者将三焦理论、营卫气血理论运用到临床辨证与诊疗中, 认为辨证准确是首要前提, 并结合对时令气候、地方水土特别是病人体质的观察进行辨证与诊疗, 特别强调论体立方, 每录一案, “必指明男女老幼病情, 天时之五运六气、四季八节、轮年司天在泉, 地土之高下寒暖, 境遇之富贵贫贱, 体质之寒热虚实, 脏腑之营卫脉络、起注腧穴, 脉候之七表八里、奇经八脉、七怪绝脉, 病因之阴阳表里、标本中气、上中下三焦、阳极似阴、阴极似阳, 病机之七传间传, 十二经之起自何经、现在何经、转属何经、过经不解、并病合病” (见《枌榆小草弁言》) 。
赵澍对证分经用药, 皆遵古方, 尤其推崇仲景心法, 认为“《内》《难》《汤液》《金匮玉函》《外台》《活人》诸书精义, 扫去一切成方治证套习, 究之不出仲景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之范围。盖仲景为万法之祖, 讵可谬执己见, 上干天和, 下损阴陟哉”。而在运用古方时, 基于准确辨证, 能结合自身经验, 灵活化裁, 变通应用。
本书附录“咳嗽论”一卷, 开篇引用清代张志聪、高士宗脏腑论治咳嗽的论述, 提出“前人分别脏腑之咳嗽形证, 固属明切, 惜未就各证而各示一方, 未免茫然无据, 今特拟仲师原方, 及名医古方, 对证加减, 或不必加减, 历试此症, 效如桴鼓”。将咳嗽分为表咳、里咳、寒咳、热咳、虚咳、实咳、肺咳、心咳、肝咳、脾咳、胃咳、胆咳、肾咳、膀胱咳、大肠咳、小肠咳、三焦咳、咳而上冲属肾者等类, 并分别列出主方。
5 小结
巴蜀医学源远流长, 成就辉煌, 巴蜀医家勤于著述, 他们的学术思想与医学理论, 通过文献得以保存与传播, 对中华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促进作用。赵澍作为清代巴蜀医家, 时人对其有较高评价, 其医案著作《枌榆小草》基于作者长期在故乡行医的临床经验而成, 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惜乎作品流传不广, 使之不为世人所识。重新对《枌榆小草》进行深入研究, 对赵澍的学术思想进行分析与评价, 将为全面总结巴蜀医学成就提供新的资料, 有助于巴蜀医学流派的研究与传承。
参考文献
[1]薛清录.中国中医古籍总目[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7:813.
[2]庄定域. (光绪) 彭水县志[M].刻本, 1875 (清光绪元年) .
[3]张九章. (光绪) 黔江县志[M].刻本, 1894 (清光绪二十年) .
(责任编辑:洪镁)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