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杜羽 方莉:“天禄琳琅”藏书的时代印迹

2018-05-22 21:18:02 杜羽 方莉

  “天禄”二字,源自汉代未央宫的藏书阁“天禄阁”。“琳琅”,则是借美玉来喻指珍贵图书。

  国家图书馆古籍馆研究馆员赵前介绍,乾隆九年(1744年),乾隆皇帝命人选择宫内善本置于昭仁殿,以供御览,并亲笔题写了“天禄琳琅”的匾额。可惜的是,嘉庆二年(1797年),乾清宫失火,殃及昭仁殿的“天禄琳琅”藏书,现在学界只能凭借大学士于敏中等人编写的《钦定天禄琳琅书目》来推测当年的收藏情况。

  “《石渠宝笈》是清内府收藏历代书画的目录,《清明上河图》《兰亭集序》等都在其中。《钦定天禄琳琅书目》的性质与之类似,是用来著录善本古籍的。”赵前说,《石渠宝笈》著录的书画作品大多留存于世,但因为那场大火,《钦定天禄琳琅书目》中著录的420多部善本,包括70多部宋刻本、20部影宋抄本、80多部元刻本都没了踪影。

  不久,乾清宫重建完成,“天禄琳琅”的复建也随之启动。在此后编纂的《钦定天禄琳琅书目后编》(以下简称《后编》)中著录了664部善本,其中宋版200多部、元版100多部。经鉴定,尽管《后编》部分藏书并非宋元版,但规模几乎超过了火灾之前。

  虽然复建后的“天禄琳琅”称得上琳琅满目,但百年之后,这些善本仍难逃四散飘零的命运。国家图书馆古籍馆研究馆员程有庆说,到同治年间,就陆续有“天禄琳琅”藏书从宫中流入民间,末代皇帝溥仪逊位后,多次以赏赐之名将已属公有的部分“天禄琳琅”藏书与其他文物一起转运出宫。到1925年清室善后委员会清点故宫文物时,属于“天禄琳琅”的典籍只有311部,这批书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而溥仪盗运的“天禄琳琅”藏书,先是在天津英租界保存,后转移到长春伪满皇宫,抗战胜利后又辗转沈阳博物院、故宫博物院,于1958年拨交至北京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

  除了国图和台北故宫,清华大学科技史暨古文献研究所研究员刘蔷经过多年调查,找到了近610部“天禄琳琅”藏书的下落——它们分散于海内外数十个公私藏家。然而,《后编》中著录的664部善本,至今仍有50多部下落不明。它们尚存于天壤之间吗?这是众多学者和藏书家期待解开的谜题。

  故宫博物院1958年拨付北京图书馆的200多部“天禄琳琅”藏书,其中有些是残本。1959年,在编制北京图书馆馆藏善本书目时,馆员就将一部来自“天禄琳琅”的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刻本《春秋繁露》著录为“存十五卷,卷三至十七”。30年后,在重编出版的《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中,十七卷《春秋繁露》已成完帙。这两卷的补齐,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书林佳话。

  国家图书馆古籍馆研究馆员李致忠至今记得,那是1975年的一个春日,当时在善本部工作的他,看到了一封天津藏书家周叔弢托人捎来的信。信中说,天津古旧书店有两卷《春秋繁露》,似为宋刻,已叮嘱书店的负责人留住此书,待北图派人看过之后,再行定夺。

  李致忠随即和同事丁瑜一起赶往天津,先是拜访84岁高龄的周叔弢,然后带着他的手书再到天津古旧书店与负责人接洽,最终以200元的价格将此册购回。

  直到回到北京,将此册与馆藏残本两相对比之后,李致忠才敢断定:“这两卷《春秋繁露》就是‘天禄琳琅’原藏那部的第一册,封面书签都还是宫中旧物,且钤有‘天禄琳琅’的那几颗大印。一部分散多年的珍本秘籍又珠联璧合了。”

  汉代董仲舒撰写的《春秋繁露》,后世传本极多,但善本很少。这部南宋嘉定四年江右计台刻本,字体端庄,刀法严整,墨色精纯,开本宏朗。清代学者在编纂《四库全书》时,使用《永乐大典》所存版本详为勘订,对于这个版本的评价是“虽曰习见之书,实则绝无仅有之本也”。但此本自明初便销声匿迹,四库馆臣当年也无缘得见,只能从《永乐大典》中窥见其大概。大概是乾隆末嘉庆初年,它入藏了清宫,又历尽沧桑,最终在国图团聚。

  像《春秋繁露》一样,国图多年来通过捐赠或购买等途径又入藏了数十部“天禄琳琅”藏书,才形成了今天279部的规模。

(责任编辑:洪镁)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