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钱小萍:织锦与刺绣 中国传统织绣文化里的瑰宝

2018-05-22 21:19:56 钱小萍

  作为中国丝绸中最为华丽的两种装饰技法和效果,织锦与刺绣是中国传统织绣文化里的两项瑰宝。

  “织彩为文曰锦”“五彩备谓之秀”。

  用多色织出或是绣成的丝绸当然是绚丽多彩、耀眼夺目的,

  正如世界上凡是绚丽多彩的事物皆可以用“锦绣”两字来描述。

  中国丝绸历史源远流长。早在5000多年前,我国已经开始对野蚕进行人工驯化,懂得利用桑树叶喂养家蚕,使之结出桑蚕茧,抽出性能优良的桑蚕丝。桑蚕丝具有纤细、光滑、透气且有韧性和弹性等特点,是所有纤维中最好的纺织原料,故被誉为“纤维皇后”。利用桑蚕丝织成的各种不同类型的美丽丝绸,不但穿着舒适,而且对皮肤有天然的保护作用。所以它一经问世,就为世人所钟爱。

  自古以来,我国即为世界公认的丝绸发源地。栽桑、养蚕、缫丝、织绸是我国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在使用蚕丝进行织绸的同时,古时聪明的妇女还发现,将蚕丝用于针绣绣出自己喜欢的花型,更易于操控,于是便产生了刺绣。在这里,我们从中国的“锦”和“绣”,来一窥中国传统织绣文化里的华丽篇章。

  织锦的演绎

  中国的丝织工艺经过漫长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迄今为止,丝绸的品种类别大致可分为十四大类:绫、罗、绸、缎、锦、纱、绡、绢、绉、绮、纺、绒、葛、呢。在各类丝绸中,要数“锦”类品种(统称织锦)结构最为复杂、花色最为丰富、工艺最为精湛,价格也最为昂贵。它是丝绸中最美丽、华贵的品种,古代就有“织采为文,其价如金”之说。数千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每一个朝代在织物结构、图案风格和加工工艺等方面,都必然会打上这个时代的烙印,因而就有最早的楚锦与后来的汉锦、唐锦、宋锦、元锦和明锦等织锦之间的区别,但它们之间又互为联系,相继发展,自成体系。

  中国织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3000年的周代。先秦史籍中,能见到多处“贝锦”“束锦”“衣锦”“美锦”“玉锦”“锦”等名称的记载。《诗经·小雅·巷伯》中载有“萋兮斐兮,成是贝锦”。据郑笺注:“贝锦,犹女工集采色以成。锦文也。”《六书故》所记:“织彩为文曰锦”。早在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期,就出现了比较简单的锦,在辽宁朝阳早期西周墓就出土了锦的残片,经线是多种颜色的,由经线显花,故称“经锦”。据《释名》解析,锦价高贵如金,故“锦”字从帛从金。《范子计然》记载齐国锦绣,“上价匹二万(钱),中万,下五千”,一般绢帛“匹值七百钱”。价差达15倍。《诗经·郑风·丰》:“裳锦裳,衣锦衣。”译成白话即“锦裳外面罩麻裳,锦衣外面罩麻衣”。因锦衣锦裳价贵,故用麻衣麻裳保护之。

  两汉时期,织锦提花机构造和提花装造技术有了重大改进,织造功效大为提高。随着由长安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的开通(公元1世纪),今在沿丝路地区出土的汉代织锦纹样中丰富的珍禽异兽,穿插于山脉云气之中,汉体吉祥铭文嵌饰于其间,积淀了汉代精神文化的丰富内涵。

  到了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四川蜀锦是蜀国主要财源。当时曹魏和东吴都向四川购买蜀锦。在成都城南有锦官城处于流江(蜀江)南岸,用流江的水洗濯锦,其色鲜明,用他江的水则不佳,故号称“锦里”。晋朝左思《蜀都赋》描写成都“之里,伎巧之家。百室离房,机杼相和。贝锦斐成,濯色江波”,可见晋朝成都蜀锦生产的兴盛。由三国至晋南北朝及隋唐,蜀锦都是中国最重要的织锦;北朝时期由于不同民族、不同文化间交流频繁,中国织锦在图案风格和组织结构上都出现了历史性的重大变化。在纹样风格上,由汉代的动势平衡过渡到静势的对称,动物造型不再是汉代的气势奔腾,而转趋于安详温驯,居守于几何格架之内。在织锦的组织结构上,“经锦”逐渐向“纬锦”转换。

  到公元7世纪初唐代初年,纬锦就在中国内地流行。此时益州大行台窦师纶亲自创制了一批划时代的蜀锦纹样,成为唐高祖、太宗时期的标准织锦样式。唐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记载: “敕兼益州大行台,检校修造。凡创瑞祥、宫绫,章彩奇丽,蜀人谓之陵阳公样……高祖太宗时,内库瑞锦对雉、斗羊、翔凤、游麟之状,创自师纶,至今传之。”文中提到的织锦纹样,在西北丝绸之路沿线出土和在日本正仓院保存的唐代绫锦中,都能见到其气势恢宏的风貌。蜀锦被称为中国织锦的第一座里程碑。

  公元10至13世纪,中国封建社会趋渐没落,游牧民族契丹、党项、女真等族威迫中原,北宋政府每年向各地征收大量丝绸布帛,向契丹纳贡。北宋在少府监下辖有绫锦院、内染院、文绣院;另在开封、洛阳、润州(江苏镇江)、梓州(四川三台)设有绫锦院、绣局、锦上添花院等工场;在成都设有转运司、茶马司锦院。到南宋,丝绸业中心在杭州、苏州、成都三大锦院,雇工匠各数千人。宋代每年按品级分送百官臣僚袄子锦,分为七等,有翠毛、宜男、云雁细锦、狮子、练雀、宝照大花锦、宝照中花锦。另外有倒仙、球路、柿红龟背、锁子诸锦,及在上元节穿的灯笼锦(又名天下乐锦)。陆游《老学庵笔记》记载:“靖康初,京师织帛及妇人首饰衣服,皆备四时。如节物则春幡、灯球、竞渡、艾虎、云月之类,花则桃、杏、荷花、菊花、梅花,皆并为一景,谓之一年景。”宋代文献中谈到的织锦纹样,因出土和传世宋锦很少,如今在宋锦上已难见到,而在明清锦绫中,则能大量发现,它们的风格已在隋唐织锦纹样的基础上,融入了写生的手法,形成了既有写实味又有装饰味的独特风格,这种装饰风格一直传承到现代。明董其昌在《筠清轩秘录》中说:“宋之锦样,则有刻丝作楼阁者、刻丝作龙水者、刻丝作百花攒龙者、刻丝作龙凤者、紫金阶地者、紫大花者……”宋锦花色繁多,反映出品种设计和挑花技术及提花工艺的划时代进步。

  明清时期江南三织造生产宫廷所需龙袍及铺陈锦缎,工技达手工丝绸艺术的最高峰,品种花色都在宋锦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明朝南京所生产的云锦,以气魄宏壮、金碧辉煌为特色,著名品种如妆花缎、织金缎,技艺均传承于辽宋。而苏州所生产的重锦、宋式锦、匣锦的织物组织和纹样风格,更保持两宋遗风。可以说,宋锦是我国织锦工艺由传统过渡到现代的桥梁,也是中华丝绸科技艺术发展史上的第二座里程碑。同时,当今宋锦和蜀锦、云锦一起均被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衣画而裳绣

  刺绣,古代称之为针绣,是用绣针引彩线,将设计的花纹在纺织品上刺绣运针,以绣迹构成花纹图案的一种工艺,古代称“黹”“针黹”。 它是随着蚕丝的使用,丝织品的产生与发展,而逐渐兴起的古老工艺。

  据《尚书》记载,早在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在先秦文献中有用朱砂涂染丝线,在素白的衣服上刺绣朱红花纹的记载。至周代,设官专司其职,《周礼·考工记》曰:“五彩备谓之绣”,其五彩只是指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赤、青、黄、黑、白五色,而到唐代的织彩则是对丰富多彩的统称了。

  目前传世最早的刺绣,为战国时期湖南长沙楚墓中出土的两件绣品。完全用辫子股针法(即锁绣)绣成于帛和罗上,针脚整齐,配色清雅,线条流畅,将图案龙游凤舞,猛虎瑞兽,表现得自然生动,活泼有力,充分显示出楚国刺绣艺术之成就。汉代已有了宫廷刺绣,在敦煌千佛洞、河北五鹿充墓、内蒙古北部地方、新疆的吐鲁番阿斯塔那北古墓中皆有出土,尤其1972年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大批种类繁多而完整的绣品,多为波状之云纹、翱翔之凤鸟、奔驰之神兽,显示出汉代刺绣的精湛技艺。

  唐代刺绣的发展达到鼎盛,其刺绣作品与宗教艺术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大英博物馆藏有东方敦煌千佛洞发现之绣帐灵鹫山释迦说经图,日本奈良国立博物馆所藏释迦说法图等,都与当时对佛敦隆盛的信仰有直接关联。同时,刺绣图案也与绘画关系密切,佛像人物、山水楼阁、花卉禽鸟都成为刺绣图样,丝线的颜色以及针法都更为丰富,还运用金银线盘绕图案的轮廓,加强实物之立体感,可视为唐代刺绣的一项创新。

  历来各时代的刺绣作品与绘画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自晋唐以来,文人士大夫们嗜爱书法、绘画,书画乃当时最高的艺术表现,于是书画风格对刺绣产生极大的影响。这种关系发展到宋代,更加明显。宋代的刺绣更致力于绣画,风格也愈趋细腻。宋代朝廷开设绣局、锦上添花工场,对刺绣工艺进行奖励提倡,故而推动了刺绣工艺的发展。明代董其昌《筠清轩秘录》载:“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绒止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待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鸟极绰约谗唼之态。佳者较画更胜,望之三趣悉备,十指春风,盖至此乎。”此段描述,大致说明了宋绣之特色。

  明清时期,封建王朝的宫廷绣工发展规模壮大,同时在民间先后出现了许多地方绣,先后产生了苏绣、粤绣、湘绣、蜀绣,号称“四大名绣”。此外还有顾绣、京绣、瓯绣、鲁绣、闽绣、汴绣、汉绣、麻绣和苗绣等,都各具风格。刺绣的针法也更加丰富:齐针、套针、扎针、长短针、打子针、平金、戳沙等几十种。发展至今,刺绣已深入平常百姓生活,包括生活服装,歌舞或戏曲服饰,台布、枕套、靠垫等生活日用品,以及屏风、壁挂等陈设品都有精美的刺绣,“刺绣”这项古老的技艺也被誉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古代的刺绣作品也因保存难度较大,其价值远超过其他收藏品。

(责任编辑:洪镁)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