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艺术人物】方济众:“后长安画派”缔造者的1981

2018-05-26 07:25:55 刘爽 

长安画派代表人物之一、陕西国画院首任院长方济众

 导语:方济众先生是长安画派的主将之一,是后长安画派的缔造者。在陕西画坛起着承上启下作用,更是长安画派精神的“传薪者”。但是,关于他的艺术行为和艺术风范却鲜被画坛知晓和理解,也缺乏客观公正的评价。

         今天,当西安再次成为时代关注焦点,长安画派再次被学界回首。方济众先生的艺术价值与艺术贡献逐渐清晰。20184月,方济众故居暨美术馆开馆仪式在汉中市勉县方家坝隆重举行。2018年6月,是长安画派六人习作进京展57周年纪念,为此,陕西画坛在积极筹备关于长安画派的学术研讨和文献展,试图重现仰望这座学术高峰。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重新认识长安画派前期代表人物之一、后期旗手,陕西国画院院的首任院长、优秀的田园山水画家方济众先生,是极其有必要的。

外界大多只识赵望云、石鲁、何海霞长安画派“三杰”;外界也有传言“长安画派后继无人”。三杰之外依然有豪杰,长安画派早已进入后长安画派。而这些,与方济众先生有关。

1981, “走出长安画派”

1981年,方济众先生58岁,他迎来了人生最后一次挑战和机遇。1981年,也是陕西画坛重要的时间节点,这一年,拉开了后长安画派的帷幕。而幕后推手,便是方先生。

那年的1月5日,陕西国画院正式成立,方先生为首任院长。这个时候,他已是陕西甚至全国画坛有影响力的艺术家。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文  革导致陕西画坛人才队伍的青黄不接,病重中的石鲁呼唤被下放在陕南家乡的方济众,在这年底回到了老美协大院,作为省美协副主席主持业务工作,并筹建陕西国画院。“这个时候,长安画派奠基人、创始人之一赵望云先生已经病逝,而石鲁精神肉体在文  革遭受了极大摧残已无法支撑,卧病在床基本很难出来;康师尧还没回到美术界,何海霞当时也比较潦倒准备要离开西安。此局面状态客观上已使陕西画界丧失核心凝聚力而无轴心运转。”《对话方济众:走出长安画派》一书作者吉武昌这样回忆当时背景。

方济众临危受命,依靠石鲁等的有力支持,创建画院后,先后将从美术学院毕业的中青年画家招进院内,他们有苗重安、崔振宽、罗平安、郭全忠、王有政、张振学、程征。那个时候,方先生的思想已经发生了改变,他当时主张:“必须和长安画派拉开距离,必须和生活原型拉开距离,必须和当代流行画派离开距离”,正是所谓:走出长安画派。对此,方济众先生的学生、著名画家崔振宽先生认为:所谓走出长安画派,并不是否认长安画派的精神,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继续探索中国画的现代化转型问题。

在画院创立初期,依然存在严重的学术问题。“长安画派在艺术探索过程中,其学术主旨是以赵望云艺术之路与石鲁艺术精神相融而形成的。然而这与当时全面接受前苏联美术潮流影响的美术学院,在创作教学方向存在着较大差异。一个是站在中国文化发展历程上,一个是中西文化结合模式,而这种中西结合实际上是以西方造型观念与审美方法占主导的。这两者在文化观念与艺术思维上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评论家程征先生这样分析方济众先生办“中国画研究进修班”的背景,而传递长安画派的艺术主张,正是方济众先生要做的。

那个时候,方先生身体已经不是很好了。“80年代初,为恢复美协工作,为筹建省国画院,筹建美协新住宅楼,美协画廊,他常早出晚归,东奔西走。那时他还不到六十岁,就常常要用拐杖助行了,可见他一天何等之累。”其女方黎回忆说。

1983年作

难得出奇1980年

大海扬帆1984年

方先生掌门的陕西国画院是和当时北京、上海、广州、江苏齐名的五大画院之一。他上任之初,便举办了规模空前的并具有极高学术品味的“中国画研究进修班”,为全省的中青年画家们“补课”。方先生利用自身影响力亲自出面从全国各地请来一大批文艺界名人,比如吴冠中、何海霞、刘文西、陆俨少、华君武、叶浅予、周思聪、黄胄、崔子范、周韶华、蔡若鸿、程十发、马家俊、霍松林等先生来西安举办系列性的学术讲座。先生本人更是经常性地演讲示范,“培养大家习惯于用一个中国画家的眼睛去看,头脑去想,用中国画的独特语言系统去表达”。此次活动,规模空前,影响深远,让画院乃至全省中年轻画家们受益匪浅。“应该说,近三个月的学习培训,所涉及知识领域囊括了从长安画派精神实质到中国画整体表现语言上的理论培训与示范指导;中国文化哲学美学知识的传授等等一系列中国画本体问题,弥补了年轻画家在学校里边所不具备的、所欠缺的对中国画本质的一些深刻理解。这个学习班的举办在全国美术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吉武昌《对话方济众:走出长安画派》中认为,正是这个研修班,培养了后长安画派,或者说长安画派的第二梯队,他们以崔振宽、罗平安、赵振川、郭全忠、王有政为代表,目前,依然是陕西画坛在全国最有影响力的一批人。周韶华先生当时非常感慨地说“方济众这个举动是功德无量。”

方济众先生促成的第二件事情便是1986年的“杨凌中国画研讨会”。这件事本是画院搞理论研究的程征牵头提出,方济众先生表示支持。适逢85思潮过后,中青年画家面临许多迷惘问题,会议希望请全国的专家讨论给出解决方案。并同时进行黄秋园和谷文达两场展览,分别代表传统和当代。但由于某些原因,筹备工作准备就绪,被告知不能举行。程征十分着急,给方先生汇报后,先生立即写信给时任中国美术研究所所长张明坦。张所长和赵望云先生共过事,十分有感情,面对方济众反映的情况,十分痛快就答应了。于是,这场会议与两场展览如期举行。这件事情,同时受益了陕西许多中青年艺术家,为他们后来创作上的成功做了铺垫。

程征同时提到,方济众先生还写过一封信挽留人才。当时周韶华先生是湖北的艺术领  袖,一心想将李世南调去。方先生写信请其“手下留情”,但周韶华通过程征转告说:你们西安人才那么多,就把李世南送给我们吧。于是,李世南办理了手续离开了西安。方先生为培养人才和留住人才也是进了心力。

书法1983年

仙都胜景1984年

向宇外进军1983年

秋尽江南草木凋1986年

关于创作,晚年的方先生一直笔耕不断。赵振川说“他的画路极广,人物、花卉、鱼禽、动物,也像山水画一样出色。”晚年,他曾提出新的问题:“为什么别人画的是画,我画的是生活”“之前那些不是画,是写生。”这些感悟,也是对长安画派的“告别”吧。

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方先生艺术成就如下:1979:为人  民  大会堂创作《古城雪霁图》。中国美术馆收藏《蜀道一瞥》等数十件作品;1980: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担任《鹿铃》的背景设计;1981:作品《山野的春天》入选中国画研究院第一届院展。1982:《美术》杂志社发表作品《荷》。率陕西书法代表团赴日本举办书法展,任团   长。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方济众画集》1984:作品《沙鸟聚相亲》参加第六届全国美展,获优秀作品奖。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方济众画集》;1985:率陕西书画代表团赴日举办书画展览,任团  长。赴香港举办"陕西国画展"。作品《红柳滩外好荷花》参加"中国现代画展“赴莫斯科”展出。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方济众画辑》;1986: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山石、树木技法》。作品《大漠行》参加西北五省美术展览;1987:参加"赵望云师生展"展出作品三十余幅。

1987年七月十八日,因胃癌逝世,告别他为之倾力一生的长安画派。时年64岁,有人说,方先生是“累死的”,他太辛苦了。他的去世“是长安画派的真正终结,也是后长安画派的崛起”。

与师弟赵振川(左)和徐庶之(右)合影,1980年

1946,入赵望云先生门下

我们来回顾一遍方先生的艺术轨迹吧。

最重要的转折便是成为赵门弟子。那是1946年,23岁、热爱艺术的方济众从故乡汉中到了西安,恰好游荡在赵望云的画展上。许是精神上的契合,他被赵先生的作品触动,花了三天全部临摹完毕。他的行为为其带来了见到赵先生的机会,本意希望赵先生指导圆了“学院梦”,赵先生是现代中国画坛艺术大众化之先驱与代表,主张“普罗艺术”“走出象  牙塔走向十字街头”。赵先生欣赏这位来自汉中的艺术青年,接受他成为自己弟子。19469月以后,方济众和赵望云全家生活在一起,成了望云先生家庭的一员。当时,黄胄也是赵门弟子,他们同时住在赵家,赵振川赵季平便是在他们的看护在成长,他是赵振川口中的“济众哥”,并认为“他是生活的歌者,是生命的诗意和田园精神完美的描绘者。他最突出的特点是画方块画,“用斗方的形式画山水画前人没有,到方济众那儿开始形成,他画的最多。古人里更没有了,都忌讳这个尺寸。因为中国山水画空间需要高远、平远、深远,最早把山水画作为一种斗方去画的是方济众。这是中国山水画一种创造性的表现。

红透秋山1964年

方济众先生从赵望云处获益匪浅,他自己说:“从师学画,我已在西安生活了1年零8个月。一年多来,我至少看老师画了400余幅作品,从构思到构图,从观察生活到艺术处理,从艺术见解到从艺生涯,总算比较深入地了解了我的老师。而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另外一个问题,你为什么画画?” 赵望云是方济众终身感恩的恩师,从这时开始,他的人生开始不同。

50年代初,在赵望云先生的安排下,方济众先生在《西北画报社》工作,并担任美协一些事物。于是,顺其自然成为长安画派主力之一。其子方平曾说:严格地讲,家父方济众绘画艺术成熟得并不很早、真正意义上的起步还应从响应“长安画派”的旗手石鲁先生所倡导的“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算起。方平在解读家父作品过程中,发现伸向传统的视角带有强烈解构传统精神的走向。方济众跟随赵望云、石鲁、何海霞一起下乡写生,一起创作。在1961年初,西安美协中国画研究室成员赵望云、石鲁、方济众、何海霞、康师尧、李梓盛六人携作品在新落成的中国美术最高殿堂一一中国美术馆展出。展出作品整体风格“气魄雄伟”且“充满时代新情新意”,因而很快响誉京华,令中国画坛震撼。长安画派成就了方济众。但方济众作为后期画派之旗手,借助其创建的陕西国画院学术阵地,传续与发展长安画派之新风,在8090年代里再次带来了长安画坛新辉煌。

批评家程征认为方济众跟随赵望云先生:不仅仅是技法的学习,他是道和技一块学,更多的是一种道,有了道以后技层面的东西是应运而生。同时认为“如果赵望云是长安画派的奠基者,方济众则是很深入的参与领会和参与奠基的整个过程,不仅仅是一个入室弟子。”

遇见赵望云,是方济众的人生重要机遇。

1971,“方小块”的故园诗情

方济众曾笑说:因总画斗方,北京的同行们叫他“方小块”。其创作最重要的十年时间,便是文  革中下放汉中洋县。

方先生有浓郁的故乡情结,他的创作题材大多关于陕南山水,山水中出现的最多的是“小鹿”和“山羊”,这成为其标志。他的作品有诗意,有很空灵的田园气息,这是和长安画派其他人不同之处。

方先生出生于汉中勉县的耕读之家,自幼接受良好教育,在文学、诗歌、书画上均有出众天赋。吉武昌在书中写道:1971年,方济众全家被遣放回到家乡汉中。离开了长安,使方济众避开了文化中心地带蛮横的文化专制带来的令人窒息的精神束缚,避开了当时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带来的对人格主体和肉体的扭曲残害,避开了赵望云、石鲁两棵参天大树之荫遮所带来的艺术再造空间的狭小,避开了长安文化博大雄浑厚重的精神外力时时压抑带来的个体风格的抑弱和艺术追求的被动。

汉中十年,成为方济众创作的密集期。白天上山劳动,晚上偷着画画。这期间画了很多速写,并经常习书法,作了大量的诗词。1976:作品《忆延安》组画参加"文   革"后第一届全国美展 ,并发表于《人民画报》封底;1977:为外交部驻外使馆作丈二匹画十余幅,《美术》和《美术家》发表《黄山颂》等作品数幅;1978: 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昆仑春晓》单幅画。同年调回陕西主持陕西省美协工作。

汉水新歌1972年,68X65

青青竹笋1972年

二到强家湾1974年

秋声1975年

程征常看方先生作画,认为他是真正懂得自己和他人的艺术家,知道自己的天性属于哪一类:“方老的画不一定挂在大庭广众中,在一个适当的空间内,便非常合适。当你以平常的心灵和自己内心可以对话,不需要向外界表白什么时,你便可以读懂他的画了。”

评论家张渝从方先生爱画小鹿和羊中,得出结论,它们“都有着善良、温顺乃至弱势的语码意义。”方先生是忠厚之人,对万物有悲悯之心,加之对中外文学的理解,形成了多愁善感并怜众生的宗教情怀。方老的忠厚纯良作品中可见一斑。

吉武昌认为:下放故乡汉中的阅历,让先生感悟到生命意义中根性所在的精神家园。方济众先生富有田园诗意的清新画风由此变革了传统山水模式的格局,开创出了以描绘时代生活自然形象为特征的纯美、朴素亲切感人的田园风景模式。从而形成了先生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特色,真正确立了他在近当代中国山水画中的地位

春望1976年

安源煤矿一瞥1978年

岩畔  1979年

鹿鹿秋鸣

“将中国山水画,向当代风景过渡是家父革新中国山水画意境的又一实践。同样是诗意,但诗意所表达的空间拓展了。个人感情色彩的介入,使作品溶入了鲜明的个性特征与时代感。他始终是有感而发、终身厌恶那种无病呻吟的矫情。山水画的诗意化成为他作品的一大特点,成为奠定他作品艺术风格的坚强基石。”其子方平这样评价他的艺术。

入赵门、下放汉中、担当陕西国画院首任院长,方济众的人生大致分为此三大阶段。命运安排了他的一生与长安画派纠缠不断。

结束语:长安画派的主将们纷纷以悲剧命运退出历史舞台,方济众先生在时代的要求和自我担当下完成了其承上启下的艺术使命,缔造了后长安画派的辉煌。也许,我们“该像他那样延续长安画派血脉并身体力行向下一代传承。”

我们不应忘记他。(图片提供:吉武昌)

方济众简介:

19231987)笔名雪农,陕西汉中勉县人。生前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陕西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陕西国画院院长、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四届全国文代会代表、陕西省第六届政协常委。方先生为我国著名山水画家,长安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无此用户[628])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1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1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