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福建东南2018春拍:剖之斑璘具五色,他山之石皆卑凡——福州寿山石文化审美初探

2018-05-28 15:41:28 未知

  作为“四大国石”之一的寿山石,自元代以降,就是一种被文人、官宦以及世家等社会中坚力量所钟爱的宝玉石之一。明清时期,寿山石逐渐进入到皇室的选用视野之内,并一度成为帝王级的珍藏。及至帝制破灭,民间仍有以金易石的风气,且石价往往数倍于金价。

  这种柔美绚丽的宝玉石艺术品,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层面,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不同时期的寿山石雕刻,都承载着不同时代的精神文化。而其所代表的精神外延、地位象征以及经济价值,亦为历代的藏家所重。

潘惊石作 芙蓉晶石 獬豸钮方章

潘惊石作 芙蓉晶石 獬豸钮方章

  举凡篆刻、造像、书画、文学、民俗等领域,都可见到寿山石辉煌历史的遗痕。而这些领域中的精华,以反过来对寿山石文化进行了反复的洗礼、融合,并留下深切的影响。

  总而言之,寿山石文化是一种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以其宝玉是材质,与福州本土文化为中心发展起来的独特文化形态。它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向外辐射,串联其了数百年的传统文化之美。

  引发“田黄学”的天骄石帝

  在寿山石两百多个种类之中,最有知名度的莫过于“田黄”。从明末至今,田黄石因其华美的质地,稀缺的存世量以及代表皇家文化的身份而始终有“石帝天骄”之称,民间甚至因此产生了“田黄学”这一特殊的说法。

  有关田黄的材质审美,石巢在其著述《印石辨》中曾精辟地总结为“六德”,即:凝、腻、细、结、温、润。

林文举作 田黄石 春意薄意摆件

林文举作 田黄石 春意薄意摆件

  这六种特征,说的是顶尖级别田黄的材质共性。而由于田黄极度的稀缺,在针对这一材质的情况下,雕刻的审美风气也随之应运而生,遇到田黄,尤其是全品相田黄的创作者,往往会以质地之美为先,选取“随形”“保料”的手法进行创作。在寿山石雕刻中,这种手法有相当成熟的单独门类,即“薄意”。

  在《中国印石三宝—石中之王田黄》一书中所载的“王雷霆田黄石 福禄寿喜薄意摆件”上,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一点:

王雷霆作 田黄石 福禄寿喜薄意摆件

王雷霆作 田黄石 福禄寿喜薄意摆件

  这枚田黄的颜色内敛、视感稠厚如蜂蜜、琥珀,质感显示出了老熟滋润的感觉,萝卜丝纹清晰可见。光线照耀下,石皮的淡黄色与石肉的蜜色交相辉映,华美异常,但它的折射光近乎珍珠光,是一种温和而不含有攻击性的美感。

  在创作上,这件作品是典型的“薄意”手法,雕刻的层次清晰:如胶似冻的石肉部分,被处理为留白的背景,而石皮部分,则采用浅浮雕手法,雕刻了松、鹿以及蝙蝠。在传统雕刻之中,这类福禄寿的题材,多用于吉祥物件。田黄作为一种高贵的宝玉石材质,借助这种手法,得到了形态上的留存——原石的形态即成品的形态,原石上掩盖石肉质地的外层“石皮”,更进一步成为创作的空间。

  这类以石皮作为雕刻主体的手法,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始终是一种主流。由于田黄有三大特征,即:丝、皮、筋格,故而对于田黄最为熟悉的雕刻大师,往往都会选择这种手法,以昭示其不凡的身份。

  与此同时,也由于田黄的出产位置不同,会产生各色的石皮,如在白色的沙滩处埋藏的田石,一般有白色石皮,而在溪流转弯淤泥处埋藏的田石,则会产生黑色的石皮,称为“乌鸦皮”。而在一般溪水中产生的石皮,则如上作一般,为黄色。这是土壤对于石皮的次生影响,反过来亦促动田黄雕刻产生了新的技巧与表达方式。

郭懋介作 田黄石 农耕图摆件

郭懋介作 田黄石 农耕图摆件

  如当代的“薄意”大家郭懋介(石卿)先生,就对乌鸦皮田黄有一套独特雕刻体系,称为“借色法”。即构思乌鸦皮田黄的构图时,如发觉所设计范围的色彩范畴有所不足,可以大胆的外延范围;如色彩漫出边缘,亦可适当缩小,上下左右,以这类交互手法营造,能够产生边缘互相“借色”的效果。

  在郭懋介工艺成熟期的一件乌鸦皮雕刻作品“农耕图”中,他就以此手法进行创作:这件作品的石肉之色如鸡油、桂子,润泽细腻,灿烂生辉。石卿充分利用“借色法”,对皮色变幻不定的奏刀,圈住色彩的范围,前后呼应,上下关联,使之犹如水墨在纸张上出现的渲染效果,纯乎自然的色彩走势、纹理,更使画面中的每一个线条,都有一种潇洒莫测的笔意。

  在“借色法”的勾勒下,田黄上的乌鸦皮出现了戏剧性的呈现:人们眼前出现了一幅牧童骑牛在乡间漫游的场景,老农立于水中,似正耕作,而远处云间日轮高悬,黄色的质地正如阳光洒满天地,充满了田园诗一般的画面感。而边角处之乌鸦皮,本已脱离画面范畴之外,但由作者巧妙刻为落款,这神来一笔,更使人对这种高度成熟的表现手法拍案叫绝。

  然而,像上述两件作品这样故事性强,具有大场景感的作品,往往需要一定体量的田黄才能之称。而田黄素来料小物稀。人们更常遇到的反而是质地绝佳,但体量较小的例子。有些田黄石因为体量的玲珑,会被处理成圆雕——这亦是一种成全石形的手法。

  同样是郭懋介的田黄石圆雕人物,我们看到的就是一种不同的思考方向——纯粹极致的质地与精湛传统民俗圆雕的结合。

郭懋介作 田黄石 长寿仙翁套件

郭懋介作 田黄石 长寿仙翁套件

  两件人物圆雕,均为上品田黄石雕刻。田黄仅有少许的留皮,但大部分是宝光充盈的开门质地——色正质醇,滋厚华贵,凝结细腻。老者与寿仙的造型,比例,都因迁就石材的原本情况而有所夸张和形变,但在人物细节和神态创作的纤毫毕现,则大大弥补了这些“让步”。

  所刻的寿仙与老翁,大小都不过并指而已。但须发眉目,纤毫毕现,即便如手足、衣角等细节处,亦有心营造,刻画细腻,丝毫不见粗疏。

  由这样的艺术水平,我们也可以看出在面对田黄石时,不仅是皇家钟爱,藏者珍视,连创作者亦是拿出十二分精神,慎重对待,绝不敢轻忽、怠慢。这是田黄石得天独厚的优势,它的美与文化属性,注定了这种材质的雕刻艺术品,将成为所处时代的工艺巅峰。

  文化力量下的审美加持

  对于寿山石而言,除了“价值”之外,其身为“印石”的文化属性亦不容小觑。或者可以这样说,寿山石的文化地位,是它时至今日,始终可以在艺术品门类林立的收藏界保有一席之地的根源。

  寿山石的玩赏,虽然最早发于圆雕、造像类,但却实实在在是于文人制印这一领域走到了顶峰。故此,无论多么珍贵的寿山石材,能够“制印”“切章”,才能够独占鳌头、出类拔萃。

  不容否认,寿山石的石材是有许多天然的特征的,治理石材,使之克服瑕疵,从来都是一种难点。而对于切章的寿山石而言,“纯而整饬”这条金科玉律,又称为最难逾越的关卡。

  当代切章最具优势的石种,是荔枝洞石。产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荔枝洞石,矿脉呈柱状,原石相对于其他石种,更为完整、集中,体量亦大。因此,在荔枝洞石上,人们最常见的形制就是切章,并且是完整的大材、正章。

林文举作 荔枝洞石 薄意套章

林文举作 荔枝洞石 薄意套章

  在寿山石类著述《心赏寿山石》一书中,就有这样的例子:三件巨型荔枝章材,印面超过2.6cm,高度则一概高于9.6cm,并且三章组套,显然有同料(即同一原石所出)切分的可能性。在这样纯净、莹澈的完美巨章面前,人们同样以对待田黄的态度视之:所给予的雕刻工艺,是当代“薄意”大家林文举之手笔。而所用的图示,亦出现了大量的留白:毫无疑问,创作者本人,亦愿意以充满浪漫的文学性图景,展示这种印章本身的天然美感。

  当然,同一时期的荔枝洞石,亦不乏有体量虽然不及,但质地却丝毫不逊的例子:如这一件九十年代初期工艺风格的博古钮雕印章,就是其中的翘楚。如冰似雪的晶莹视感,稳定周密的博古纹样,都带有文人复古审美的气韵。这样大方、简洁的设计,无不展现出了在寿山石固有的价值体系中“文化趣味”“文人审美”所占的重要性。

荔枝洞石 博古方章

荔枝洞石 博古方章

  相对于荔枝而言,田黄切章则是一种惊人的奢侈。寿山石中,想要切出方章,一般而言原石必须是成品的三倍之多。这也意味着田黄类的印章,是稀缺中的稀缺。

  我们偶尔也会看到下面这样完美级别的田黄印章:

  质色脂腻动人,其色如橘皮,质地半透明,肌理中萝卜丝清晰无疑,入手密结沉重,润泽细腻——本身就已经占足了天然的优势。而除此之外,印台起台平整,整饬而全无歪斜,在印钮上,虽然极力在保存田黄本身的材质,但雕刻依旧精彩。

郭祥雄作 田黄石 古兽钮方章

郭祥雄作 田黄石 古兽钮方章

  熟悉印钮雕刻的藏家,当然了解这一传统印章中最为典型的“螭虎戏泉”题材,它的雕刻者郭祥雄作为当代最为著名的钮雕艺术家之一,虽然英年早逝,但仍旧以一种艺术上的先觉和早熟,留下了这种难能可贵的佳作。而促使他在工艺上竭尽全力的,亦有田黄切章,最终会用于案头这一苛刻的基准线——俗物自然是难入文人法眼的,因此对于制钮者而言,田黄印钮的雕刻亦是对其品味、工艺最大的挑战。

  这种体量的印钮,在近当代是不多见的:郭祥雄活跃于田黄的高产期,在这一点上显然比前人幸运。要知道,早在清末石荒的寿山石世界,如林清卿这样的“薄意”雕刻的开山祖师级人物,亦更经常于小章田黄上做功。

林清卿作 田黄石 薄意套章

林清卿作 田黄石 薄意套章

  幸运的是,文人的世界的评判标准在于立意的高下,工艺的水准,清卿遗世的田黄小精之作,仍被视为奇珍。清雅的题材,诗画的意蕴,使他的作品无需过多的描述。仅仅观赏品相,其艺术上的高度就已令人一览无余。毕竟,以刀刻出笔意的勾皴、转折,是一种极端困难的雕刻语言转化。这其中的难处,唯有知者深知。

  就如我们反复印证的那样,在这样的作品中,寿山石“文人意趣”的审美份量,超越了材质本身。可见文化对于寿山石价值的加持,无论古往今来,始终是清晰而绝对的存在。

  名家对于寿山石印章的篆刻热忱,也始终是这一收藏类别的“文化加成”:上至晚清的篆刻名手吴让之,下至当今的篆刻大家韩天衡,均以寿山石制印为乐。

吴让之 芙蓉石 兽钮闲方章

吴让之 芙蓉石 兽钮闲方章

  参阅:

  1.《篆刻全集6 -邓石如·吴让之》P171,2001 年2 月20 日,二玄社。

  2.《中国篆刻丛刊》第25 卷P63,昭和58 年11 月30 日,二玄社。

  3.《中国闲章艺术集锦》P364,1992 年6 月,上海古籍出版社。

  4.《中国篆刻- 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徐三庚》P105,湖北美术出版社,2016 年9 月。

  5.《中国历代篆刻集萃邓石如·吴让之》P169 页,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 年5 月。

  吴让之就曾在一方芙蓉石兽钮上,篆“一日之迹”朱文印。其方圆相济的布局,圆转的线条,使之气韵贯通流畅,充满张力。而这样光洁的线条,疏朗流丽的气息,则正与芙蓉石本身柔美厚密的特性不谋而合。文化与印石之间,彼此呼应、加成。

  而今人如韩天衡先生,亦如先贤,以芙蓉制印。其“古艳”二字以古玺拙朴跌宕之风刻就,与芙蓉的柔美,当代制钮名手陈为新厚重的钮工风格对应,又显示出了不同的古典况味。

 

韩天衡篆刻、陈为新制钮 芙蓉石胡人洗象钮闲章出版:1.《篆以载道》P33,2015 年5 月,西泠印社出版社。2.《韩天衡篆刻近作》P223,2014 年8 月,上海书画出版社。3.《篆以载道》P34,2015 年5 月,西泠印社出版社 。

韩天衡篆刻、陈为新制钮 芙蓉石胡人洗象钮闲章

出版:1.《篆以载道》P33,2015 年5 月,西泠印社出版社。

2.《韩天衡篆刻近作》P223,2014 年8 月,上海书画出版社。

3.《篆以载道》P34,2015 年5 月,西泠印社出版社 。

  这种篆刻的美感赋予了印章本身新的生命,以及更深层次的趣味,令观者能够长久的赏玩与品位。凡此种种,均可令人知觉,在寿山石“文人印石”的文化加持之下,其审美的偏向性是必然需符合传统,而其价值的高贵,亦是得到古典文人气息眷顾的结果。

  灿烂而多样的形式与门类

  寿山石的审美,除了稀缺与文化,更多还来自于其多样性。这种多样性,一方面来源于其艺术的表达形式:

  就如这件黄丽娟所刻的善伯洞石裸女摆件,以其女性特有的创作思路,对少女的形态进行夸张和形变。通过石材本身柔和内敛的肉质感,以极为现代的雕刻语言,再现了一位小憩少女天真纯洁的姿态,其有别于传统寿山石雕刻之手法亦使人侧。

黄丽娟作 善伯洞石 裸女摆件

黄丽娟作 善伯洞石 裸女摆件

  而与之相对的是传统工艺,在当今的传承。这种借用石雕,对于古典诗歌情境的演绎亦充满迷人的魅力:如《中国寿山石艺术郑则评雕刻艺术专辑》中所刊载,曾获得第四届“争艳杯”大赛金奖的“郑则评作 坑头石遥看瀑布挂前川”一作,就是最好的例子。

  坑头石因本身矿脉之缘故,故而色调多较深暗,类似此件这类鲜艳端丽的材质更为稀少。此件为“骨边肉”材质,艳丽如胶冻、霞光的石肉贴伏在围岩之上,互相比照、应对,无论色彩还是质感,都有着天然的强烈对比。作者妙用取俏技法,分色界曾,把艳丽中的清透白色部分刻为瀑布,围岩作山,如此一来,红黄部分自然成为了阳光下的霞彩。而诗人的比例被尽量缩小,刻站姿,立于瀑布前,场景恢弘,充满了无声的诗意。

郑则评作 坑头石 遥看瀑布挂前川摆件出版:《中国寿山石艺术郑则评雕刻艺术专辑》P04-05,福建美术出版社,2009年获奖记录:第四届福建省工艺美术精品“争艳杯”大赛金奖

郑则评作 坑头石 遥看瀑布挂前川摆件

出版:《中国寿山石艺术郑则评雕刻艺术专辑》P04-05,福建美术出版社,2009年

获奖记录:第四届福建省工艺美术精品“争艳杯”大赛金奖

  除了工艺上不同的呈现之外,一方面的乐趣则来源于石种纷繁、品相各异且每每“异质同相”的趣味。

  譬如莹润秀美,难得一见的琪源洞都城坑石,就有逼肖田黄一般的华丽质地。这种稀少的石种出产于都城坑脉系之上的琪源洞, 属于都城坑石脉系。但因为色彩与润泽感极强,虽是洞产的“山坑”石种,却有“田坑”的富丽堂皇,故而俗谚中也有“赛田黄”之称。

郭功森作 琪源洞都城坑石 麻姑献寿摆件

郭功森作 琪源洞都城坑石 麻姑献寿摆件

  琪源洞如今古矿洞虽辟为观光地点,却早已经石脉枯竭,所留之石都是“老将”。故而,“琪源洞”之杜陵,才有如“麻姑献寿”这类带有传统工艺特色的圆雕精品——其作者为福州本地寿山石雕刻流派——“东门派”著名老大师郭功森,麻姑的面部开相、衣褶塑造与阴刻纹装饰均带有典型的民国“东门派”仕女风格,麻姑足边的白鹅,尚能看到一些晚清造型的遗风。可见材质与雕刻之风格,均是随时代而变的。

  再如罕见的“迷翠寮”石,更属珍罕,此一脉系生于都城坑山顶,又称“美醉寮”。传说古代曾有高士在此筑寮而居,额书“迷翠寮”,故取作石名。其石质细腻,半透明或微透明,以色黄如蜜腊者为上品,亦由作粉红、灰白等色,较都城坑石更为温润,早年一度有少量产出,后即绝迹。

林元珠作 迷翠竂石 精工四鲤争珠钮对章

林元珠作 迷翠竂石 精工四鲤争珠钮对章

  时至今日,不但洞产已无,甚至连流通的情况都极为少见。这样的罕有的石种,仅仅在晚清民国时期,还有机会切为章材,为名家所藏。譬如这对林元珠刻双鱼钮对章,即是这一石种成就。双鲤身躯高拱,脊背丰厚、突出,尾鳍飞扬灵动。水波开丝规律、整齐,工艺精巧。鲤鱼戏浪、夺珠为题之钮制早在清代中后期即流行,清代宫廷亦有此类钮饰。

  名工佐珍石,对于玩石人们来说,既有工艺上的魅力,更有石种上的稀缺,自然亦是值得玩赏、追寻的目标。

海报

海报

 

(责任编辑:江静)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2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2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