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段炼:《回望历史》导读

2020-01-01 15:39:23 段炼 

  Michael Ann Holly “Looking into the Past” in Michael Ann Holly Past Looking: Historical Imagination and the Rhetoric of the Image,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6.  

  本文是美国学者麦柯·荷莉的专著《回视:历史想象与图像修辞》之第三章《回望历史》的全部内容。该书于1996年由美国康乃尔大学出版社出版。

  荷莉是美术史学家,也是美国著名的视觉文化研究学者。上世纪70年代她在康乃尔大学和英国瓦堡研究院研习欧洲艺术史,1981年在康乃尔大学获博士学位。荷莉在80年代的学术研究主要关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对这一学术领域里的潘诺夫斯基及其图像学也深有研究,1984年出版专著《潘诺夫斯基与艺术史研究的基础》,此书有中译本行市。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荷莉与布莱逊等人合编了美国第一批视觉文化研究文集。由于荷莉有历史和美术的双重学术背景,所以她对美术和视觉文化的研究以历史视角见长。除了在美国一些著名美术馆任职外,荷莉长期在纽约州的罗切斯特大学艺术史系任教,并开设视觉文化研究课程,是美国高校最早讲授视觉文化研究的先驱之一。

  《回视:历史想象与图像修辞》一书是对史学方法所进行的理论研究,关注治史者的“此时此在”与被研究者之“彼时彼在”的时间关系,这时间之两极的往返互动,是艺术史研究的重心。学者们通常认为,就“此时此在”的研究者而言,对往日艺术和历史的阐释,往往具有主观性,否则,若强调客观性就会抹除研究者自身的作用和价值。但是,荷莉并不赞同这一观点,她写作这部书的目的就是要挑战学术界的这一主导思想。荷莉认为,历史上的艺术现象和艺术作品,在往昔产生之时,就有为后人而存在的意向,尤其是再现式的艺术,仿佛是为后人的研究而开放自身的。在这个意义上,后人对往日艺术的研究,不是“此时此在”的主观阐释,而是对“彼时彼在”探讨,是主观和客观的互动。

  为了说明这一问题,荷莉在本书中对一系列艺术史研究个案进行了研究,例如伯克哈特对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的共时研究、沃尔夫林对巴洛克艺术的个案研究、夏皮罗就达芬奇绘画而对弗洛伊德的批驳、潘诺夫斯基对北方文艺复兴艺术之象征性的研究,等等。这些研究的要义,都在于研究者与被研究对象的关系,即时间上此时此在与彼时彼在的互动关系。当然,尽管是对往日艺术进行研究,但荷莉从事研究的理论视角和方法却是当代的,她称之为“动力阐释法”(dynamic interpretation),既强调研究者对被研究者所施与的作用,也强调被研究者对研究者所具有的启示,而研究的过程和结果,则是二者互动的结果。

  在本书的上述理论语境中,我们阅读第三章《回望历史》便知道了作者的着眼点,即以研究者此时此在的主观眼光去回望历史上客观存在的艺术,去与彼时彼在的艺术互动,去进行动力阐释的实践。

  在此,时间上主观与客观两极的关系,是一种相互的看与被看的关系,也就是历史的凝视,或历史学家与史实的相互凝视。凝视原本是一个视觉概念,拉康赋予它心理学意义,福科赋予它政治和哲学意义,荷莉则赋予它史学意义。这三种意义都是凝视概念的升华,虽然都建立在视觉的基础上,但都超越了视觉的局限,而进入意识形态的方法论领域。正因此,作为对历史研究方法的理论探讨,本章既有形而上的玄谈,又有形而下的具体探讨。

  实际上,荷莉在这里所讨论的问题,属于新历史主义的话语系统,只不过荷莉没有将新历史主义的称谓明确地说出来。这可能是因为她不认同新历史主义对历史采取横向切片的研究理念,而她主张的是此时此地与彼时彼地的互动。无论究竟是何原因,荷莉的历史观所涉甚多,但她都没有从理论渊源处进行考察。就现代史学观而言,荷莉关于此时此在与彼时彼在之历史凝视的概念,至少涉及了20世纪前期的科林伍德和20世纪中期的伽达默尔的历史哲学。

  虽然荷莉未在自己的书中提到科林伍德,但她的历史观和历史方法却与之大有瓜葛。科林伍德(1889-1943)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和美学家,其形式主义艺术理论名著《艺术原理》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影响很大。科林伍德提出过著名史学观“重演”,即“情景再现”。他认为历史学家所重构的历史,面临着可靠性的质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历史学家应该在自己的大脑中借助想象来重演历史事件,这样方能用语言文字来再现过去的历史情景。这样的“重演”方法,听起来像是玄谈,但今日的历史文献电影和纪录片却是对这一方法的有效实践,也印证了这一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在科林伍德去世后半个世纪,荷莉关于在此时此在与彼时彼在之间进行历史凝视的观点,可以说是“重演”论的发挥。一方面,这是因为“重演”既须彼时彼在的历史走向此时此在的研究者,也须此时此在的研究者走向彼时彼在的历史。另一方面,彼时彼在的历史在此时此在的研究者眼前重演,这是研究者导演的结果,与荷莉之“历史为研究者展开”的说法不谋而合。

  这里翻译的第三章并未提及伽达默尔,但荷莉在《回视:历史想象与图像修辞》的其它章节里却对之有所讨论。在第二章《讲述图像》中,荷莉言及伽达默尔关于艺术研究者与艺术作品之间的凝视问题,虽然未提“历史凝视”,但重点却是研究者的主观阐释和被研究者的客观存在之关系。在第五章《倒写达芬奇》中,荷莉再次论及伽达默尔关于看画者和被看者的互动关系,而这一关系并不一定是线性的。尽管荷莉对伽达默尔的讨论仅此而已,但她的“历史凝视”之说却与伽达默尔关于“视界的融合”之说大有干系。伽氏所说的是观察者的视角问题,也就是说,如果观察点不变的话,视域也是固定不变的,而改变视点,视域也相应变化,视界也就扩大了。所谓“视界的融合”即是不同视点的连接、不同视界的相加,这使观察面得以增加,使理解得以更为全面。在这当中,便暗含着看与被看之两个视界的融合。

  当然,若说科林伍德的历史“重演”是纵向的,那么相对而言伽达默尔的“视界融合”应该是横向的,而两者之和,则构成了一个历史的纵横坐标系,这为我们在历史研究的语境中理解荷莉的“历史凝视”提供了帮助。

  2011年2月,蒙特利尔

(责任编辑:张桂森[已离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