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专稿】马佳伟:从过程中积淀出不可预知的形式
2018-06-25 21:15:26 裴刚
编者按:距离2008年的马佳伟个展“在场”,近期举办的个展“有窗户的单子”已经有十年的跨度。如果对马佳伟早期作品的印象还停留在“城市建筑工地”,熟悉的是那些作品中新建中的楼房、未铺完的道路、修缮中的古代宫殿,临时围墙、防护网、沙土堆、巨大的水泥管堆积在一起,因其未完成,构成一种荒芜的城市景观图像。而此次此次展览中的两组作品:《她》组画的灰色系的肖像系列,近距离观看时近乎抽象绘画,逐渐与作品拉开距离时那些肖像才从灰调子里逐渐显现;《方寸之间》却是把一个完整的图像分解为若干局部,当完整的图像被分解,并拉开间距,每个局部产生距离,又使每个局部都具有独立的视觉价值。就像如奶油水果般甜蜜而鲜亮的色块。因而,两组作品形成相互对照,又相互关联,把观者从旧有的印象中超拔出来,重新认识马佳伟的创作线索。那么,马佳伟的创作是如何延续展开的?她所关注的艺术问题是什么?雅昌艺术网和艺术家马佳伟展开对话。
艺术家 马佳伟
Q&A
Q:雅昌艺术网 裴刚
A:艺术家 马佳伟
没有变化的“变化”
雅昌艺术网:这次展览和“城市工地”的系列作品比较而言,从形式到观念都有很多变化?
马佳伟:从外在的形式来说变化挺大的。但内在是有连贯性的,虽然不是题材上的连贯性。“城市工地”的系列画了很多年,我挺怕被人贴标签的。写完博士论文以后,我的研究方向发生了一些转变,开始了新的探索。
雅昌艺术网:有关“城市工地”图像的系列作品,观念上指向城市发展的状态。但那些作品中使用的综合材料,是很敏锐的,颜料本身做成像水泥管道的颜色和质感。包括工地用的纱网、木头等等,共同形成绘画装置的状态。对这次展览“色彩”部分有很深的印象,但还有材料质感的对比。
马佳伟:材料的确是我关注的一方面。是否要形成一个标签似的面貌?这的确是一个问题。在美院的教学中,有学生会问我“老师我老变是不是不好?”我觉得探索和一段时间内关注的问题很重要,这会带来某些认知观念上的变化,以及必然引出的形式上的改变。这不是简单的从形式到形式的改变,而是人的变化和成长。我第一次个展是2008年,回看这十年变化的过程,我发现貌似看上去形式变化挺大的,但有些东西是一以贯之下来的。
《她》展览现场
寻找另一个矛盾
雅昌艺术网:支撑你调整的内核是你对自己创作的提问,你会思考自己的状态有什么问题,或你要向前推进的时候,你要解决什么问题。
马佳伟:关于这次展览的题目“有窗户的单子”,我自己写了一个小短文,提到“矛盾”。绘画的本体语言、肌理、色彩、造型这些因素一定要有矛盾,矛盾双方是特别背离的。当这两个矛盾体越远,在这之间达成统一时,就可能会产生有意思的结果。我对此特别有兴趣,一旦统一过程完成,就需要再寻找新的矛盾。
我1999年进入中央美院附中,在这学习了十五年。中央美院的教学体系对我影响特别大,一直都靠油画笔在探索着形色结合的最佳表现方式。本科毕业创作时突然间觉得需要一些不可控的东西,所以开始引用现成品的材料进入到画面里,这制造了一个矛盾,让我觉得特别有意思,后来这种方式变成了我的一个习惯,我就开始想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有时是观念引着形式变,有时是形式引着观念变。
雅昌艺术网:作品中的冲突少了,而且并不是你特别想要的部分,这些习惯太顺了,走向了另一面。
马佳伟:太顺了的时候可能有问题,所以我有的时候我会比较警觉“特别顺”。这种矛盾和不可控,以及不顺应该是一个常态。
雅昌艺术网:在你的教学里和创作里有一些什么样的思考?包括对造型,对观念,怎么使用材料。
马佳伟:我没有特别特别程式化的套路,更喜欢提出问题。把课程变成解决问题的路径,让每个人围绕着这个课题本身寻找到问题。因为无论对学生还是艺术家,找到自己的问题,这件事是特别重要的。
《方寸之间》展览现场
从过程中积淀出不可预知的形式
雅昌艺术网:你找到了什么问题?
马佳伟:不同时间段有不同的问题。就像画这一套灰色肖像《她》的时候。我自然会想到生命里的一些经验,在短文里我称为“关于自己生命里的一段长征”。这是个体的经历,是生命里的某种艰辛,以及自己的某种愿望,最后会凝结成某种图像。
以前我会特别在意通过自己绘画传达出什么样的图像,以及那个图像所代表的含义。而现在可能慢慢开始在意绘画的过程,就是这个过程里,可能是通过色彩,通过笔触,或者通过材料等等,通过这样一些绘画语言所呈现出的时间的积淀。至于最后出现什么样的样式,也许带有某种偶然性。
雅昌艺术网:深入到形成绘画语言的过程中,不去强调特别明确的形式。
马佳伟:对,以前可能是预想出来一个样式,要画成这个样式。现在是把自己所有的过程通过某种偶然性的发现,积淀出一种形式,那个结果也许是不可预知的。
马佳伟 《她》布面油画 100×100cm×42幅 2016
《她》(局部)——刘英100cmx100cm 布面油画 马佳伟 2016年
《她》(局部)——李开芬100cmx100cm 布面油画 马佳伟 2016年
《她》(局部)——曾玉100cmx100cm 布面油画 马佳伟 2016年
探索绘画的边界
雅昌艺术网:这次的作品《她》,是对历史和历史中的人产生兴趣,而不是对当下。
马佳伟:我会对经过对一段时间沉寂下来的事感兴趣。以前的创作关注点是当下特别明确的东西,而现在有一些模糊性的因素,会有很多象征的维度。比如这次画长征中的女红军,也许会令人立刻想到特别固化的印象,但是我想让这个题材变得具有开放性。
这和我关注的绘画边界的问题有关。就像“城市工地”系列里面出现的水泥管子的组合,很多人问我“到底是画还是装置?”我想在平面绘画上建立起多种可能。《她》组合了众多的肖像,以数量突破单一的可能性。《方寸之间》同样是很多的小画组合,原本我设想的更多,可能是几百个,可变的,可重新组合。
雅昌艺术网:数量多了就不单纯是一件平面绘画,而形成与空间发生关系的装置。
马佳伟 《方寸之间NO.1》 综合材料 8×8cm×100个 2017
《方寸之间NO.2》综合材料 8×8cm×36个 2017
探索绘画与空间的可能性
马佳伟:我的博士论文是研究透视法,也是想从这个角度寻找突破平面的可能。
雅昌艺术网:绘画和空间的关系到底有哪些可能性。
马佳伟:绘画在产生之初,也许是跟巫术有关的仪式。是人某种情感诉求的表达,以及这种诉求在一个空间里的可能性,而不仅仅是挂在墙上的一张画。
雅昌艺术网:人们习惯的认为绘画是四条边以内的平面,虽然抽象艺术家也在探索四条边之外的平面空间。
马佳伟:我希望作品和整个空间发生关系。“有窗户的单子”的布展本身是整体的空间,而不是单纯的几张画,画到了空间里才成为作品。
雅昌艺术网:绘画作品和空间发生更多的可能性。
马佳伟:更多的可能性,局部和整体是有关联的,这是一个思考角度,是一种呈现方式。
雅昌艺术网:你现在的作品不同于装置或绘画,带有一些模糊和不确定性,是超越经验之外的。
马佳伟:有一些是偶然的,例如绘画里的笔触,就像绘画中的写意性是精神以及行动的图像化显现,是动作的痕迹。绘画本身也是一种思维的轨迹和行为的痕迹。以前我可能更在乎创造一个什么样的形式,现在我认为形式是心性显现的过程。
《方寸之间NO.2》是每个小块局部相对独立又共同形成一张大画,每块局部独立出来,都可以成立。间距越大可以想象的空间就越大
过程本身更重要
雅昌艺术网:现在作品的不确定,对你来说反而是巨大的一种从内到外的变化,而这种不确定性是一直存在的。
马佳伟:记得一个朋友跟我说过,人的一生或者创作历程,就像一本小说,每件作品也许就是翻开的某一页,通过一件作品只能看到一个情节的片断,只有把一本厚厚的小说翻完后,才会发现他的丰富性,所以作品不是重复,我特别想看这个的跨度能拉到多大。
雅昌艺术网:你现在认为借助现实或者批判现实对你来说还重要吗?
马佳伟:这肯定是重要的。就像展览的主题“有窗户的单子”,是和外界以及现实有交流的,而不是封闭性的。“单子”来自莱布尼茨的单子论,他认为每个单子有自己的特质,是一个封闭的个体,人也是单子中的一类。但是我觉得通过艺术创作,我和外界发生交流,所以是“有窗户的单子”。
就像《方寸之间》每个小块可以嵌在里边,也可以拿出去,是一种关系。其实《方寸之间》这个系列我并不太在乎画的是某一种物象,更多的是我的思考和态度。每个局部分开后或抽离出来就开始有变化了。这次展览每块局部分开的距离是4公分,甚至一个个独立拿出来,都可以成立。这个距离越大可能我们思考的空间越大。
雅昌艺术网:《方寸之间》是每个小块局部相对独立又共同形成一张大画。而《她》是一张独立的肖像画形成了一段关于历史和人生的思考。每张画都接着下一张画,这个过程中的某一笔可能决定了未来形成的某个风格或者图像。
马佳伟:《她》是由42张画呈现的,画了整整一个暑假两个月。基本是七张是一个单元,每一次是七张做一次底,从七张开始,画完这七张之后我突然间觉得下面的七张该怎么做。这个过程的推进是有了前面的七张,然后才想到之后的方法。但我布展的时候没有按这个顺序,而是打破了,我觉得一张一张画下去的过程本身更重要。
(责任编辑:裴刚)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