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迄今发现的中国俗文学最早刻本
2018-06-25 10:41:36 唐晓云
20世纪60年代,在上海市嘉定县城东公社澄桥大队宣家生产队古墓群中发现了一批古书。到1972年,上海书店在嘉定地区收购古旧书籍,才意外发现了这批古书。收购后,送交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古组鉴定。经专家鉴定,这是一批极其珍贵的明代说唱词话刻本。随后,专家根据查访所得与文献资料推断,这些说唱本是曾任西安府同知的宣昶妻子的随葬品。
一、刻本的文献价值
《词话》收录的是明成化七年至十四年(1471-1478)间的作品,北京永顺堂刊印,所用均为竹纸,有大量插图,版式承元代风格。
说唱词话是流行于元明时期的一种说唱艺术,是民间艺人讲唱故事的脚本,也是鼓词、弹词的祖先。听众大多是一些没有文化或粗通文字的市民阶层。唱词中的故事,大多散见于元曲和杂剧之中。从刊刻时间推断,明初词话类的唱本已在民间广泛流行和传播,只是当时的一些藏书家并不把这类唱本当做文献与史料入藏,文人也视其为下里巴人的街头文化而不予重视。在乏人关注和整理的状态下,这类唱本很少得以保存流传下来。
在论述《词话》的价值时,赵景深认为:“这在中国古代小说、戏曲和唱本发展过程的研究上,实是一个很重要的新发现。这是过去中国任何书上从来没有著录过的。”过去,人们常把明末诸圣邻的《大唐秦王词话》看做我国古代最早的说唱词本,成化本《词话》的发现将这一时限上推了200年。据此专家推断,它是我国现存诗赞系说唱文学最早的一部刻本。它记载了当时人们的生活习俗,尤其是插图中的人物装束、活动场景、生活器物,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研究宋元明时代服饰、风俗、人情等的珍贵的形象资料。汪庆正说:“成化说唱本的发现,弄清了‘词话’的全貌。”
在发现这批珍贵文献40年之际,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了该书。《词话》线装12册,分别为:《花关索传》4种、《石郎驸马传》《唐薛仁贵跨海征辽故事》《包待制出身传》3种、《包龙图公案断歪乌盆传》《包龙图断曹国舅公案传》《张文贵传》《包龙图断白虎精传》《师官受妻刘都赛上元十五夜看灯传》《莺哥孝义传》《开宗义富贵孝义传》《刘知远还乡白兔记》共16种以及白兔记传奇1种。这里所列只是每一种说唱词话的简称,其全称往往还要加上“新编全相”“足本”等称谓,以示最新、最全,且有绣像。
16种词话按题材可分为讲史、公案、志怪3类,多以3段或4段式叙事结构,形成一定的故事模式。《词话》韵散结合,以唱为主。关索、薛仁贵、包公等故事,在中国古代小说戏曲中反复出现,流传广泛。因此《词话》的发现,为研究这些故事的发生与流变,提供了非常珍贵的线索。
引起专家特别关注的是《花关索传》。它讲述了许多三国故事,是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成书的依据之一。关索是民间传说中关羽的小儿子,但不见于正史。《词话》虽是成化年间刻本,但书中刊有“成化戊戌仲春重刻”字样,说明初刻成书的年代更早,而从其上图下文及版式看,与元代平话基本相同,很可能是据元刻本重刊。汪庆正认为《花关索传》是研究《三国演义》不同版本的一份重要资料:“成化本《花关索传》的发现,提供了更早、更详细的关于关索的民间传说的资料……说明这种有关三国故事的说唱词话在明代中期已经流行。由此也可以看到,说唱文学对于后期长篇、短篇小说的影响之大。”
二、精美的插图
《词话》采用元代的流行版式,上图下文的插图有44幅,整面插图有104幅,这是中国古代木刻版画的一份精美而珍贵的遗产。
著名学者郑振铎曾说,明初到明中叶的木刻画资料非常稀少,主要原因是这个时期的作品不多。“万历以上的作品,得之之艰,奚啻百倍。”现存戏曲小说类插图版画以元代《全相平话五种》最早,为日本内阁文库所藏。就目前国内而言,《词话》中的插图就是最早的了。可惜郑振铎壮年早逝,不然在他的名著《中国版画史图录》中定会重彩浓墨地记上一笔。《词话》的插图风格,属传统写实线描画,阳刻为多,偶有阴刻。人物造型,生动传神;山水树木,栩栩如生;屋宇器物,纤毫毕现,显示出古代刻工的高超技艺和一丝不苟的创作精神。
明代是书籍插图从上图下文到整页插图这一版式的过渡期,《词话》中仅《花关索传》是上图下文的插图样式,其余都是整页插图,构图更为广阔,画面更加丰富。这从一个侧面使人了解到明代商品经济繁荣,以及市民阶层的兴起,读者希望看到更有观赏性的插图,而书坊为招徕读者,也尽量放大插图尺寸,刻工更为精细,以至从整页插图发展到双页的大图,从而迎来了中国木刻版画史上被郑振铎称之为“光芒万丈的万历时代”。
整页插图的风格可分为两类,一类以简拙为主,刀笔轻松,活泼生动,以《包待制出身传》和《开宗义富贵孝义传》为代表;一类精细丰满,刀笔凝重,像纤巧的工笔画,有极强的装饰性,以《唐薛仁贵跨海征辽故事》和《包龙图断曹国舅公案传》为代表。总体看来,《词话》的插图版画风格具有民间性的特点,拙朴自然,不求雕饰,与明万历后金陵版画那种精致绚丽迥异其趣。
三、简化字的大量使用
另一引起专家关注的特点是,《词话》已大量使用简化字,这在其他古代典籍中极少见。简化字易读易写,受到底层人士的欢迎,往往先是由民间创造并传播使用。《词话》的民间性特征也由此可见一斑。
《词话》中使用的简化字与今天的简化字基本一致,大约有200个。汉字简化字主要是对繁体字作简笔、快写处理,有的由草书快写演化而来,有的则采取一个字的局部替代整体演化而来。如:云(霎)、余(馀)、声(聱)、义(羲)、万(萬)、过(遇)等,说明今天的汉字简化字也是对前人创造的一种继承。另有一些虽为民间自发简化,但今天并不使用,如:龙(龙)、肖(留)、碎(碎)等。一个“圣”(翌)字,繁体字原由“曰、耳、王”三字构成,含有“传授知识的权威”的意思,简化后仅为“又、土”二字构成,就说不上有什么意义了,据此也有人极力维护繁体字的表意功能,这当然是另一个话题。“圣”字在500年前就出现在《词话》中这一现象,印证了汉字的不断发展与简化的过程。
(责任编辑:洪镁)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