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芒四射金蓝兔毫盏 宋人茶禅合一至高境界
2018-07-05 11:32:59 叶英挺
北宋 建窑 金蓝兔毫盏 丽水市处州青瓷博物馆藏 口径13cm、高5.5cm
此盏呈斗笠式,扣金边,口大足细,胎薄型巧。釉色绀黑如漆,温润晶莹,兔毫纹均匀细密,犹如兔子身上的毫毛一样纤细柔长,且一半泛金,一半出蓝,较之“金毫”、“银毫”,更为罕见。
建盏配方独特,窑变后会显现出不同的斑纹和色彩,其名品主要是鹧鸪斑和兔毫两类。漆黑发亮的黑釉衬托着五彩纷呈,斑驳迷离的晕斑条纹,有一种如梦似幻,气象万千的神秘之美。如本品金蓝兔毫盏,观之深邃奥渺如宇宙洪荒,毫芒四射如日耀万丈,既有质朴粗犷又有绚烂精妙,教人目眩神迷又不失一分空明。这是宋人器以载道,茶禅合一的产物,凝聚了宋人至高的美学思想和境界。
北宋 建窑 金蓝兔毫盏 丽水市处州青瓷博物馆藏
也正因建盏无尚的魅力,感染到日本的僧人贵族,并为之倾倒数百年。据传,早在日本镰仓时代(1192—1333),来浙江天目山学佛的日本禅僧们就把一些“建盏”当作宝贝带回国,因取自天目山,他们称之为“天目茶碗”。 “天目”的另一个说法则是建盏产地,日本《茶事谈》、《茶道筌谛》等书里就明确“因在建安县天目山烧造故有此名”。此说显然更为靠谱,但我们古代瓷器也确实通过宗教活动大量流传到日本,目前传世的建盏也是以日本最多。
北宋 建窑 金蓝兔毫盏 丽水市处州青瓷博物馆藏
我国茶文化历史悠久,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饮茶法,“建盏”在宋代的兴盛与宋代的斗茶风气息息相关。所谓“斗茶”, 即以一定的方式来比试茶水质量的高低优劣。斗茶最初是为了筛选好茶,优者入贡,劣者淘汰,但慢慢演变成一项有趣的竞赛游戏,整个社会上至皇帝下至黎民皆是斗茶的发烧友,在建安贡茶产地尤甚。
北宋 建窑 金蓝兔毫盏 丽水市处州青瓷博物馆藏
北宋 建窑 金蓝兔毫盏 丽水市处州青瓷博物馆藏
斗茶所用的是宋代新兴的点茶法,其简单程序是:首先用茶碾将膏饼茶(也叫“团茶”,属一种半发酵茶)碾成细末,舀取适量放入盏内,接着注入少量汤水调匀成膏状,然后点注更多的汤水,用茶筅环回去拂。经过“击拂”,茶面上会出现乳白色的浮沫,而浮沫的颜色和持久度则成为衡量茶品好坏的标准。北宋茶博士蔡襄《茶录》云:“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建盏在胎质釉色造型诸多方面的优点都是合于斗茶的,其在宋代茶道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尤其南宋时出现的束口式造型,口部内敛而稳重,更便于茶筅的拂击,无疑是点茶道盛行的表现,而北宋的敞口斗笠式造型则更接近唐五代的煎茶法使用,有更多沿袭传统茶器的因素。以造型而言,本品金蓝兔毫盏是北宋盏式的典范。
北宋 建窑 金蓝兔毫盏 丽水市处州青瓷博物馆藏
建盏不仅受到文人学士的青睐,更受到最高统治者的赞誉,尤其宋徽宗个人偏爱兔毫盏。其《大观茶论》曰:“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他有诗曰“兔毫连盏烹之液,能解红颜入醉乡”,说明宫廷里也在使用兔毫盏。宋徽宗认为上品兔毫盏的标准是毫纹条达,也即条纹要长,要直,条条分明,清晰利落。若以此标准而言,本品金蓝兔毫盏正是一件“上品”。
(责任编辑:于俊珍)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