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六法”研究(四)

2020-04-01 11:17:09 廖上飞 

  西方美学演变历程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像亚里士多德对于美最重要的是讲求完整、和谐,即布局。第四种,则是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如清代邹一桂说的:“即以六法言,亦当以经营为第一,用笔次之,赋彩又次之;传模应不在画内,而气韵则画成后得之。一举笔即得气韵,从何着手?以气韵为第一者,乃鉴赏家言,非作家法也。”(《小山画谱》)当然,这里第一种和第二种理解更接近中国美学思想传统、接近“意在笔先”的绘画观念。而作为美学思想的论争,其它两种理解也未尝不可。像有些学者所认为的:中国的各种艺术是重形式类的创造的,但更加重视的是内容的美。由于重传神思想的影响,像西方某些美学家所提倡的美在形式的理论,在中国的传统美学思想中是没有地位的。笔者认为,在现在艺术呈现多员化的时代,形式主义的或像形式主义美学思想的美学思想也应具有一定的地位。事实上,任何一种变动所得出的理解都是“六法”生命力所在。

  注释:

  1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尧斯(Hans Rorbert Jauss)认为,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不朽的流传下来并不是因为作品文本的“原义”,而是因为后来的人欣赏它、读它。在创造性接受过程中,历史中的读者真正才是艺术和美的创造主体。特定时代、特定环境下产生的艺术作品不一定具有持久的影响力、具有永恒的价值,而对于那些触动人类永恒话题的艺术作品往往散发出持久的影响力。

  2谢赫,生卒年不详,南朝齐梁时期画家、文艺理论家,擅长肖像画,著有《古画品录》(原名《画品》)。《画品》约成书于532-552年之间,该书列举三国孙吴至梁代的27位画家分为六品进行评论。

  3郭若虚,生卒年不详,北宋中叶著名的绘画史学家。太原(今山西太原)人。著有《图画见闻志》,此书系续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之后的又一部中国古代画史重要著作。“六法精论,万古不移。”即为《图画见闻志》中评“六法”之语。

  4参见朱志良编著《美学名著导读》第77页。

  5钱钟书(1910.11.21-1998.12.19),现代著名学者、作家。

  6钱钟书《管锥编·全齐文卷二十五》有一段文字:“‘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按当作如此句读标点。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漫引谢赫:‘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遂复流传不改。……脱如彦远所读,每‘法’胥以四字丽属而成一词,则‘是也’岂须六见乎?只在‘传移模写’下一之已足矣。文理不通,固无止境。当有人以为四字一词,未妨各系‘是也’,然观谢赫词致,尚不至荒谬乃尔也。且一、三、四、五、六诸‘法’尚可牵合四字,二之‘骨法用笔’四字截搭,则如老米煮饭,捏不成团。盖‘气韵’、‘骨法’、‘随类’、‘传移’四者皆颇费解,‘应物’、‘经营’二者易解而苦浮泛,故一一以浅近切事之词释之。各系‘是也’,犹曰:‘气韵’即是生动,‘骨法’即是用笔,‘应物’即是象形等耳。”

  7“沙达加”是:一、现象的认识;二、正确感觉,尺度与结构;三、形体上情感的跃动;四、典雅的侵入,艺术的表出;五、象形;六、笔与色之艺术的使用;“六支”是:一、形别;二、量;三、情;四、美相应;五、似;六、笔墨分。

  8具体来看,“沙达加”或“六支”跟“六法”是都涉及两个层面,即精神(内容)跟物质(形式),但是“六法”中的“气韵”、“赋彩”等不光独具意味,且就表达来看其也极为形象,而不似“沙达加”或“六支”那么笼统。说其内容有共通之处方可,但前后、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很难判断。

  9六书:一、指事;二、象形;三、形声;四、会意;五、专注;六、假借。气运生动之于会意,骨法用笔之于指事,应物象形之于象形,随类赋彩之于形声,传移模写之于转注,经营位置之于假借。参见朱志良编著《美学名著导读》第78页。

  10对“六法”的断句,这里还是取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的断法。

  11参见吴中杰主编   《中国古代审美文化论》 第一卷:史论卷  。

  12 如将“传移模写”释义为临摹古人的作品,那为何谢赫会将其置于“六法”之末。因为在中国绘画的学*中,古人一贯主张临*。即便假设六法顺序并无先后,但“传移模写”也不至于被置在“六法”之末。

  13 这里并不是补数量,而其内容上确实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14张彦远,约生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卒年不祥,字爱宾,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唐代著名画史画论家。著有《历代名画记》一书,被誉为画史中的“史记”。

  15荆浩(约850-约卒于五代后唐923-936),字浩然,沁水(今属山西)人,隐居太行山洪谷,号洪谷子。唐末五代最具深远影响的山水画家,擅画山水,常携笔摹写山中古松,常自称“吴道子画山水,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无笔,吾当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

  16有人认为荆浩《笔法记》中“六要”是对谢赫“六法”地解释、说明。原因是,像“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完全可以和《笔法记》中提出来的“六要”----气、韵、思、景、笔、墨进行选择性对应。如:气韵生动----气、韵,骨法用笔----笔,应物象形----景,随类赋彩----墨,经营位置、传移模写----思。这种对应虽然有一定道理,但“六要”并非是“六法”的摹本。很显然,如将“六要”看成是对“六法”单纯地解释、说明是不够恰当的。因为谢赫和荆浩各自思索的切入点并不完全相同。

  17张旭,字伯高,吴(今江苏苏州附近)人,是唐代著名书法家。其尤擅草书。

  18欧阳迥(896-971),益州华阳(今四川成都)人,五代宋初著名文学家。

  19如根据西方美学理论将绘画分为形式(物质)跟内容(精神)“二元”(事实上欧阳迥无意中也已经将绘画对立为“二元”了),那么我们就会陷于悖谬(对绘画是物质性还是精神性问题地探讨马上会陷于悖谬)之中,因为从绘画推进的历史来看,二元很难完全调和,而在西方艺术史中,不同阶段对于二元不同地侧重演化出不同的绘画流派。而中国传统中并无“二元”对立传统,实际情况中,像“形式主义”的东西一直以来也没有显现出来。中国绘画传统不讲“再现”还是表现,而讲“意象”。

  20刘道醇,北宋大梁人,活动于1057年前后。著有《五代名画补遗》、《圣朝名画评》。

  21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黔安居士,八桂老人。北宋诗人,书法家。

  22参见邹建林《中国画论史略》。

  23徐复观【1903-1982】原名秉常,字佛观,后由熊十力更名为复观,湖北浠水人,著名学者、思想家。

  24见徐复观《中国艺术的精神》第121页 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25参见《中国艺术的精神》106页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1年第一版。

  26见《传席文集1》 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

  27宗白华(1897一1986)原名之木魁字伯华,哲学家、美学家、诗人,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

  参考书目:

  1、《中国美学史》(魏晋南北朝 上) 李泽厚 刘纲纪 著   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

  2、《

(责任编辑:张桂森[已离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