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景舒:传书法艺术 扬工匠精神 十年专注书法研究
2018-07-10 16:17:31 未知
(通讯员 杨景舒 记者 王景成)还记得童年时描红的情景:执笔、提腕、运指、顿挫,一笔一划全都小心翼翼,会为个别失误的笔划而“耿耿于怀”,也会为一两处得意的笔锋而心生窃喜。如今,我们大多整齐划一的对着电脑,在键盘上运指如飞,离笔及书写却渐行渐远。
但是有这么一个人,却一直坚守着书写,且把书写研究当做自己追求的事业,一坚持就是10年,他就是为书写艺术疯狂执着的杨景舒。
初识杨景舒,是2014年的一场书法进校园活动,虽未见其人,但却早已听其名。初见杨景舒已经是事隔4年以后,他有着山东人的豪爽,写起字来却又笔酣墨饱,非常俊秀。
杨景舒,现为中国文化管理协会书画工作委员会会员,中国新闻出版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法进校园专家委员会委员,先后得到多位书法前辈的亲自指导。
从小喜欢写字的他,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终于开始了正规的书法练习,并于2008年开始专注于书法教育研究,10年来,他独创的汉字书写解码体系,通过对不同书体进行手法解码、眼法解码、结构解码、笔法解码等,引起了书法教育的良好反响。
杨景舒出身农家,每逢春节,村里人围着“会写字”的先生求春联的情景让他认识到,能写一笔漂亮的毛笔字是一件多么荣光的事情。为了写出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杨景舒遍访名师,广购经典书法碑帖,研读书法史论。随着钻研程度的不断加深,杨景舒对书法教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传统的书法教学,基础阶段主要是让学习者通过临、摹、描红等方法掌握先人的书法技巧。“临是照着原作写,摹是用薄纸蒙在原作上写,描红则是用墨来填空心字。传统的临写无法精准掌握汉字的结构;摹写无法掌握汉字的笔法,容易污损字帖;描红又对练习内容有所限制;更重要的是,临摹的效果无法与原帖精准比对,影响了学习进度。”在刻苦学习的过程中,杨景舒对传统书写教学方法提出了疑问,并带着疑问继续寻求新的方法。
终于,他所创的字根导图,以60个汉字覆盖2983个汉字,大大缩小了训练范围和训练强度。
所创的书写口诀和体操,可以快速破解任意书体、字体。
所创的阶段式训练法,可以将汉字结构的记忆牢固度提高到92%以上。
其实,早在2008年,杨景舒生出一个创意:让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利用电子技术发明一种“汉字书法仪”,解决传统书法教学中的这些缺陷。创意产生后,杨景舒兴奋不已,辞掉了工作,租了一间车库专心钻研。反复失败、反复探索,杨景舒靠着一股不服气的精神,慢慢把创意变成了产品,书法仪终于问世了。学习者直接在书法仪上临摹任意碑帖,解决了字帖污损的问题,调整背景光后,哪些地方与原碑帖有差距,就显示得清清楚楚。
为了培养孩子的兴趣,减少重复练习,争取让孩子“第一次就把字写规范”,杨景舒又开始钻研与书法仪配套的教学方法。伴随着一个个不眠之夜,《汉字字根导图》在他手中诞生,他仔细钻研国务院公布的8105个通用规范汉字,选定最常用的3119个字,运用大数据进行使用频率分析,找出60个最具代表性的汉字,将其书写规律固定下来,也就是说仅仅熟练掌握这60个汉字,就能牢记3119个最常用汉字,这被专家评价为汉字书写教育历史上第一个切实有效的《汉字字根导图》。为了增加孩子的学习兴趣,他还自创了书法口诀和书法体操。
10年辛苦不寻常。10年间,他碰过钉子,遭过白眼,10年间,他举债累累、家徒四壁,一家人仅靠妻子微薄的收入生活。时间来到2018年,杨景舒发明的“汉字书法仪”以及“汉字书写解码”书法教学方法终于引起了社会关注,中央电视台等媒体专访纷至沓来,合作伙伴也屡屡登门拜访,书法教育之路初露曙光。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特有符号,她已融入在每个中国人的血液里,是文化自信最为深沉的内动力。‘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我的奋斗目标就是让每一个中小学生写一手漂亮的方块字,方方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杨景舒说。
(责任编辑:樊玮)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