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自然光下的自由绘画丨特邀导师顾黎明:我们应该从血液中,从历史中,从文化中去发掘原创性

2018-07-13 14:46:24 未知

  由《库艺术》策划、推出的“自然光下的自由绘画”——国内首个非具象绘画研究工作坊已经正式启动!国内著名抽象艺术家周长江、孟禄丁、王易罡、顾黎明、袁佐等作为第一期工作坊的特邀导师,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学术理念和教育方法,但在启发艺术的后起之秀们打开自己,扔掉束缚,学会自由的去绘画这一点上又有异曲同工之妙。《库艺术》近期陆续对诸位导师进行了先期专访,导师们也就自己对于此次教学理念的认识,自身的学术课题、教学重点,以及对参与成员的要求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释。准备报名的朋友们可以借此机会对本次工作坊教学的主张和内容有一个先期了解。

特邀导师顾黎明

  顾黎明,著名艺术家,中国抽象绘画代表人物之一。2009年获中国美术学院油画专业博士学位。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油画学会理事。他是20世纪80年代抽象艺术的积极倡导者,“八五新潮”后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基础进行当代语言转化,延续几十年的“门神”系列及后来的《山水赋》系列,已经成为当代语境下传统文化符号与象征意义语言转换的经典案例。他以深厚的学养、执著的理念致力于民间年画、敦煌壁画、传统山水艺术图式的艺术研究,建构了具有鲜明个人风格的抽象表现绘画形态。

  库艺术=库:“自然光下的自由绘画”是国内首个非具象绘画研究工作坊,请您谈谈对非具象绘画教学的看法和理念?

  顾黎明=顾:1986年我就开始探索非具象绘画,而2002年调到中国美院后,我才发现1994年国美成立的综合绘画系,正是以此为教学宗旨。我调去负责这个专业后,提出打破画种界线有历史现状的局限性,是对艺术本体化的一种应对方式,我们应该从多元文化的社会境遇中考虑艺术创作的型态问题,所以,提出“历史境遇与当代性”的教学观念,从社会型态方面改变艺术技术化的认识问题。这种教学观念在我带领的教学团队一直做了12年,直到2014年我调入清华。我看到现在媒体又开始提出的“打破画种”,其实上世纪九十年代国美综合绘画专业就强调打破画种界限、提倡观念、提倡媒介的多样性.。学院教育不可能非常前卫和实验性,因为教学只有沉淀进去才能够形成大纲来教学生。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处于现代主义和现代主义之后的时期,21世纪后便进入了新媒体、文化多元化的时代。我认为当下的艺术一定是观念性的,它应当放眼于全球并立足于当代,以此发掘原创性的语言。

山水赋NO30 260x195cm,布面油彩、丙烯等,2017

枯山水 画:395x146cm,布上宣纸、油彩及丙烯等;实物:大米、青石

  库:您为什么会把“抽象语言的方法及多向度的延伸”来作为本次教学的课题?

  顾:“多向度”不是材料的延伸,而是根据艺术问题而产生的风格的多向性。当代艺术不是以风格而是以问题来定义的,我在一篇文章《遭遇问题》(网上可以看到)中提到艺术已经从原来追求审美变为作为遭遇问题,一种方法论而存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从方法上来说很重要。

  绘画已由审美变成一种社会形态化的存在方式,它作为人自由表达人性的形态而存在,而非单纯的绘画行为,以此看来痕迹学就变得很重要。

  库:您从《门神》《山水赋》《汉马堆》系列开始就一直在将传统文化进行当代语言的转换,这个大的文化立场下您做了哪些具体的工作?

  顾:首先要突破风格的单一性。当代艺术与社会学紧密相关,没有现代主义者那种风格的单一性及纯粹性。根据社会化观念的多向度延伸来说,绘画只是一种生存现象。格林伯格强调的艺术语言的本体化,追求艺术样式化和风格化是要被这个时代所淘汰的,因为象牙塔式的审美不符合社会性艺术问题的深度揭示,更不利于现在多向度思维空间的表达。例如作家莫言恰恰就是将中国人的历史、传统与现代,人性与非人性交织在了一起,产生一种多重性的解读方式。因此中国艺术家要从自己发现现实,从历史的境遇中廓清现实,像家族观念、习俗观念、地方语言观念、南北饮食习惯等等这些文化的杂烩性必然带来现实化的不同感觉,所以大家应该从血液中,从历史中,从文化中去发掘原创性。

山水赋之十四 75x46.5cm 卡纸上色粉笔、水彩、铅笔及蜡纸拼贴等 2015

山水赋NO17 75×46.5cm 卡纸上色粉笔、水彩、铅笔及蜡纸拼贴等 2015

山水赋NO.18 75×46.5cm 卡纸上色粉、水彩、铅笔及蜡纸拼贴等 2016

山水赋NO20、21 75×46.5cm×2 卡纸上色粉、水彩、铅笔及蜡纸拼贴等 2016

  库:您在创作了《门神》系列之后重新回到抽象,请问您是如何看待抽象与具象间的转换?

  顾:门神主要是一种寓意。中国的古诗词不像西方文学一样直白,而是把现实放在历史境遇中。中国的门神像尉迟恭、岳飞、关羽等,人们从生活中塑造神以形成正能量来招福辟邪,这其实是中国人对自然法度畏惧的表现。而我的抽象其实是形态式抽象,通过矛盾冲突下产生的这样一种痕迹,将偶然慢慢转化成一种秩序。所以说,抽象与具象其实是我发现新问题之后找到的一种平衡:怎样用绘画的方式将人在不同状态下对一些问题的感受通过具象与抽象的纠结形态呈现出来。这一点其实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也这么做。

  库:在短期内,您会如何引导年轻艺术家进行课题的实践?

  顾:教学和个人创作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你必须让他们认识问题,关键是状态和想法的选择。我会通过很多第一手详实的资料,根据不同的类型划分别进行讨论,争取在个人基础上鼓励他们进行突破性的实验,这种体验会为他们未来的创作奠定一个大胆的基础。

  教学上我是非即兴的,与别人不同的是,我要求在历史境遇下的一种绘画方式,它需要根据每个人的出处,地方的特点、性格、回忆来画一个即兴的东西——即一个历史境遇下的现场。你必须根据自己的历史记忆和喜好,挖掘出与别人不同的东西,在此基础上画一张有抽象性的作品,以此来发现原创的价值。

双扬鞭之一 100x73cm,布面油彩,2018

福、禄、寿之二 195x140cm,布面油彩,2016

  库:在您多年的任教经历中,您认为国内学院绘画教学有什么问题?

  顾:其实目前国内的问题不是画种或者观念,而是我们没有厘清什么是现代主义之后的艺术、什么是后现代主义,什么是当代艺术这三个不同的阶段。很多人以为搞得是当代艺术,其实是极简艺术;有些人搞得全都是拼贴现象,其实那是后现代艺术。真正的当代艺术更加社会化、具有指示性和人性的政治化因素,它不再是集体的政治性,而是通过对人的剖析,表达出个人在社会地缘文化政治中的一种存在感。所以说目前国内当代艺术教学出现的混乱和感性教学的问题,都有待于系统化、规律化、知识化的完善。

  库:很多年轻艺术家在艺术道路的选择上存在犹豫纠结和不确定,您的艺术道路这种持续性和艺术语言上的蜕变可以给他们很多的启发,作为导师对他们有什么样的建议?

  顾:学院派的目的是提供多种可能性,不同老师的经验看法会给学生带来不同的口味,你才能从广泛的参照系中找到方位,开拓思考的延伸和跨度。所以我喜欢让学生多看名家传记,你要看他最早成名前是怎么思考,怎么画的,最后是怎么画的,把他放在发展的过程和历史中去看,你在接触中就会积累起具体的思考方法和语言方式。当代艺术不仅靠拼命的画,而是靠方法、智慧和知识结构,所以我会针对不同的年轻艺术家来帮他完善对个人后续发展有帮助的知识结构。

  库:您对即将参与报名的年轻艺术家们有什么要求?

  顾:最好不要抱着成功,而是抱着失败,受打击的心态来学习。不破不立,恰恰是成功的关键。重要的不是你要画一张好画,而是多质疑艺术,反思自己,才能突破自己,找到一种思考的方法。

2010年顾黎明教授主持中国美院综合绘画工作室期间,带领学生在杭州“郭庄”讲课

2017年顾黎明教授在清华美院教授研究生课程“现代语言研究”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陈思竹)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2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2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