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讲堂4097期】“与黄昏的友谊”——陈哲对话戴章伦(下)

2018-07-19 08:23:20 雷斌

相关链接:

【雅昌讲堂】“与黄昏的友谊”——陈哲对话戴章伦(上)

【雅昌讲堂】“与黄昏的友谊”——陈哲对话戴章伦(下)   

  对话现场陈哲(左)与戴章伦

  嘉宾简介:

  陈哲(陈)

  工作居住于北京,2011年毕业于洛杉矶艺术中心设计学院。作品曾展出于第11届上海双年展;Sadie Coles HQ,画廊,伦敦;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上海等。她曾获赏卡塞尔年度摄影书奖、玛格南基金会Inge Morath奖、三影堂摄影奖、无忌新锐奖等,并参与法国ARTE电视台和日本NHK电视台的纪录片。

  戴章伦(戴)

  策展人与写作者。2007至2008年任广东美术馆研究部策展助理,参与筹划第3届广州三年展“与后殖民说再见”;2009年任《当代艺术与投资》杂志资深编辑。2012年任第9届上海双年展“艺术写作/媒体工作坊”项目召集人;2014至2016年旅居纽约,在纽约inCube Arts艺术机构策划展览“Son: Signal of Authority”;2017年在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策划展览“寒夜”。她目前的工作方向着重于探索展览作为一种文体,策展如何作为一种创造力对话,书写与艺术创作的关系。

  

  陈哲 OCAT西安馆 展览现场

  陈哲的艺术实践往往始于对个体心理和遭遇的探求,最终呈现为一个不断发现与研究的过程。在长期项目《向晚六章》里,陈哲以黄昏为母题,在视觉和语言的交汇处探索“可见”与“可说”的界限。其作品形式涉及摄影、装置、物件与文字。

  陈:大家好,这次展览展出的是我长期研究的项目——《向晚六章》,题目已经很好的解释了整个项目的结构和主旨。“向晚”也就是朝向晚上、邻近晚上,也就是接近黄昏的这段时间,“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的那个向晚;“六章”是六个章节,是整个项目的结构,由六个章节,六个切片去讨论黄昏。展出的这个(视频装置)算是自由思维脑洞图,是早期为了帮助思考和理清思路画的,在其中标注了夜晚、黄昏会让我想到的一些关键词。把这张图挂在这儿,是因为它能阐释我是从怎样一种很混沌、迷乱的工作状态,慢慢转到现在项目变得比较清晰,分区变得比较明白的转变的过程。就像一个艺术家如何将一块软泥慢慢捏成它想要的形状。

  戴:其实我跟《向晚六章》相识比咱俩相识要早。记得是去年6月23日,我刚刚从纽约回到北京,第一次看到《向晚六章》,印象特别深刻。当我读到那个小册子的时候我有一种直觉,这个艺术家有一种很独特的跟文本对话的能力,之后进一步了解,我发现阅读这个行为是贯穿于《向晚六章》这个作品的比较核心的行为。那我想知道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怎么理解阅读这件事?你怎么看阅读这个行为本身? 

  

  陈哲 OCAT西安馆 展览现场

  陈:我觉得讲座的题目已经剧透答案了。与黄昏的友谊。这个其实是章伦的想法。 

  戴:对,其实这个题目是来自于普鲁斯特,普鲁斯特认为阅读是一种友谊,对我来说也是这样的。阅读是读者跟文本的相处,这种相处就是一种友谊。我想问这个问题是因为在《向晚六章》中,涉及到的文本类型有很多,跟这些文本的相处方式是很不一样。有一个“关于891次黄昏心灵活动的百科全书”,是一本伪百科全书,跟对话它的方式是篡改它的词条,然后重新编辑对吧。你跟文本过招的时候招数非常多,所以我在想,你是基于什么去选择跟不同文本对话的方式。或者说当你看到一首诗,你为什么会想到用这样的方式去跟它相处?

  陈:我觉得这一直是我的一个考验。如果做作品遇到瓶颈,好多时候就是卡在这儿,所以它可能并不是最后展示的那么轻盈那么容易得到。有的时候很容易,比如说篡改这本书的时候。因为我很痴迷于一种百科全书的形态。一种正确,一种坚实,但同时里面又是它的反面内容。这种可能是一种直感的决定。

  戴:其实我在看《理解一首里尔克的诗》的时候,有个细节是让我觉得特别踏实,包括这次在OCAT西安馆展出的投影墙上陈哲的手写体,我发现她在阅读中不仅留下她的思考,这种思考还带有手的踪迹,你可以看到她在文本的基底上手动的文本,这点让我觉得她marking的方式特别不同,包括这次把它用动态的方式呈现,可以看到思路的转换,可以看到她思维的跳跃。另外我个人特别喜欢“对赤之茧的拓写尝试”,因为我觉得拓写这个事情特别有意思,你的英文是“expansion”,对吧,原来这个小说是一个文本空间,在你的创作下,它其实变成了文本空间和心灵空间的结合,在这种意义上它其实拓宽了文本本身的层次,在我的理解来说,我以为你把拓(tuo)写变成了拓(ta)写,对我来说,陈哲跟小说有着很亲密的阅读关系,在进行一种心灵传递,所以我愿意把它理解为是一种ta写。我不知道你在用现成的档案图片的过程中,你会不会把它后期加工成更符合小说在你心里的拓像?  

  陈哲 OCAT西安馆 展览现场 

  陈:会,以《赤之茧》为例,在读完这篇小说之后,我就回到了图像档案里去搜寻所有跟给我留下的文学触感可以相呼应的图像,就有了这张照片,但是有没有修改呢?有。这张照片大家可能都以为它是一个茧,其实它是一群沙丁鱼在游。所有我引用的照片,虽然是我自己的,但是我更愿意用“引用”这个词,在被拍的那一刻是出于什么目的拍的,用什么器材拍的,在我电脑里放了多久,这些都不重要,我在接近它们的时候和我接近其他的档案图像是一样的。  

  戴:我们刚刚说了“读”的问题,现在回到“看”的问题。我不知道你在选择这些图片的时候是不是依据你对日常经验里面度过黄昏的四种心理状态的直觉印象来选择的?  

  陈:对,我觉得你敏锐的发现了这四个柜子展现了四种度过黄昏的可能,的确它里面的图像在相当的程度上是一种回忆。

  陈哲 OCAT西安馆 展览现场

  戴:我在看这次组成的一些相框,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是一扇门或一扇窗,因为这些图片的排列组合,和我们看传统的摄影作品是很不一样的,传统的摄影作品就是一张相片在一个框里,我感觉这些图片在一起有一种不尽言明的内在的节奏感跟律动感,我觉得它非常的纯净非常美。就像在读一首诗或者听一首曲子的时候的感觉。然后我觉得你每张作品是用玻璃或铝塑板裱起来,也很像窗户的感觉,但同时又像一个盒子,你把它挡在外面,又不是很看得透,这会让我觉得这些东西除了美还会特别有内性,就像一个人在窗户里面进行一个很秘密的思考,但它又不是让你能特别看得清楚。

  陈:你在说的过程中让我想起来约翰·伯格在“另一种讲述的方式”这个书里面,他写了一句话,‘确定可以来源于瞬间,但是怀疑/犹豫和混沌,一定会来源于时间(时段),而意义正是在这两者之间摇摆。’所以我在想如果我把每一个瞬间放一个框里,那么大家在这前面的时间就会拉长,就会得到一个时段,就会在这边摇摆,或许这就是意义产生的场合。

  戴:读和看我们都聊到了,我们接下来聊一下对于黄昏比较核心的东西,也是向晚六章里让我感觉比较深邃的一点,就是它的时间感。因为黄昏是一个非常独特的时间,你即不能说它是白天,也不能说它是黑夜,它就像是时间的一个伤口,时间好像被切开了一个口子,这会让我想到了奥古斯丁,他认为人对时间的记忆是一种主观记忆,过去是当下的回忆,未来是当下的对立。所以我不知道陈哲你是如何理解黄昏这个很独特的时间带给你的感觉?或者说我发现你对时间的理解体现在你用的材料,你对用材料的质感都非常的坚硬,黄昏这个流动的时间,在这里变成了一个固定下来的东西,固定在一种材质上,固定在某一种观看上,你在自己reading的笔记上写道黄昏是一个不动的支点,或者说是一个不动的烟圈,感觉你想把本来是一个移动的瞬间把它固定下来,想把它留住,是不是有这样一种东西? 

  陈:对,我觉得黄昏有一点即迷人又恼人,一方面每天它的降临会让我狂喜,另一方面当它让你觉得非常沮丧非常不好的时候,不管你今天怎么样,他明天还会来,后天还会来。  

  陈哲 OCAT西安馆 展览现场

  戴:对于时间的硬度你是怎么感受的?或者说你怎么想到用水磨石这种很硬的东西来?

  陈:其实好多时候在创作的时候在做决定,你觉得你每时每刻都控制了,但有时候你并不能完全的以逻辑合理化的方式去阐释自己的决定,可能你要给艺术家一点点自由的空间,或者是无法被解释的空间。

  戴:对,我们应该给艺术家保留他对材料把握的神秘度。对我来说,我们通常对时间的感知都是非常柔软的,但是在陈哲这里时间变成了一种很硬的东西。这就和我们平时对时间的感知非常不同。

(责任编辑:雷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