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石刻文物保护初论:以石窟寺及石刻的保护为中心(上)

2018-07-23 14:25:53 孙 华

  摘要:保留至今的石刻文物是我们认识古代世界创造力、时代风格、传统差异的重要物质材料,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由于石刻文物材质的多样性和所处环境的复杂性,它们的保存受到不同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威胁。中国自古以来形成的保护石刻文字载体的传统,既提供了不少借鉴,也造成了今天进行石刻保护的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因此,需要按照正确的方式和方法,对这些位于野外的古代石刻文物分类采取恰当的保护措施。这些保护措施不仅包括具体的保护材料和保护技术,管理者和保护者还应该关注正确的保护思想、策略和技术路线,对石刻文物应该根据其类型及其面临的问题,有所为而有所不为。

  关键词:石质文物;石窟寺;石刻;不可移动文物保护

  石刻文物是不可移动文物中的一个大类。在我国的不可移动文物、即文物保护单位的分类中,石刻文物以“石窟寺及石刻”的类别,与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近现代建筑及史迹并列;在世界文化遗产的分类体系里面,石刻文物没有作为单独的类型,但在“遗址”、“建筑群”和“纪念碑”这三大基本类型中,石质的雕刻、石料的构筑物和建筑物都是重要的构成要素。石质材料作为古代艺术家和建筑师施展才华的重要对象,使得保留至今的石刻文物成为我们认识古代世界创造力、时代风格、传统差异的重要物质材料,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由于石刻文物材质的多样性和所处环境的复杂性,它们的保存受到不同的自然因素的威胁;也由于精彩的石刻作品受到古今人类的共同珍视,不当的和病态的喜爱也给石刻文物带来了人为因素的威胁。因此,需要按照正确的方式和方法,对这些位于野外的古代石刻文物采取恰当的保护措施。这些保护措施包括具体的保护材料和保护技术,而正确的保护思想、策略和技术路线,更应该引起石刻保护管理者和保护者的足够关注。

  1. 石质文物的类型与病害

  在不可移动文物的两大类型中,除了呈现残破状态且多掩埋于地下的遗址以外,就是保存状态基本完好且耸立于地表的那些遗存。与遗址相对的这类遗存,目前还没有一个恰当的名称。在我国不可移动文物的分类中,通常是把这类遗存再按功能或时代划分为古建筑、古墓葬、石窟寺及石刻、近代史迹及纪念建筑等,石刻类则是按照材质划分的、不同于其他类型的大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的分类体系中,与遗址对应的这类遗产则被按照是否有纪念性而被划分为“纪念碑”和“建筑群”两大类,目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纪念碑和建筑群,多是以石料为主材的构筑和雕刻遗存。尤其纪念碑类遗产,大都是由砖石构成的规模宏大、兼有雕塑绘画、具有震撼力的艺术作品。可以这样说,无论中国还是国际上,不可移动文物/文化遗产的二级和三级分类都还存着分类逻辑不清晰、分类标准不统一、分类命名不确切的问题,不如可移动文物首先以文物的自然属性即材质为主要标准进行分类那样合理(当然可移动文物的分类还兼顾了按照外部形态即表现形式的分类,标准也还不够统一)。如果参照可移动文物的分类情况,首先以保存状态将不可移动文物划分为遗址和“遗存”两类,“遗存”再按照材质划分为土质、石质、草木、砖陶、金属诸类,石质文物再根据以构筑为主还是以雕刻为主,划分为石构建筑还是石质雕刻两类,恐怕更为恰当。

  石构建筑在中国尽管数量不及木构建筑,但因石质文物无须经常保养修缮而比较耐久,现在保留下来的石构建筑仍然为数不少。除了许多地方都可以见到的石构桥梁、石铺路面、石构城墙、石构驳岸、石构护栏外,石砌高台、石构佛塔、石构坟墓等都是最常见的石构建筑种类,此外还有一些石构门阙、石构殿阁等特殊的大型石构建筑。石构建筑及其建筑构件具有相当的耐久性,即使建筑垮塌,残垣断壁仍能长期耸立。但这些石块垒砌的建筑物或构筑物,屋顶、墙体和台基往往都不是整块石料,石块(板)与石块(板)间的缝隙容易渗水,水的干湿更替,就会造成盐分凝结、霉菌滋生、植物生死,从而给石构建筑带来伤害。高层的石构建筑清除杂草和树木还不太方便,树木如果长得稍大,其根茎就会给建筑物带来损害。在中国长江以北地区,进入石构建筑石块间缝隙和石块裂隙的水,冬季还会结冰膨胀,从而撑坏石构建筑物或建筑构件。

  图01/南京明孝陵明楼石座,表面全是斑驳的钟乳。

  石构建筑的石材尽管相对结实耐久,但有些岩性的石料坚固性却有限。如红砂岩石是中国南方尤其是四川盆地广泛分布的沉积岩,因含丰富的氧化物呈红褐色故名,这种岩石材质细腻,易于开采,便于雕刻,故被广泛用作建筑和雕刻材料。四川盆地气候潮湿多雨,红砂石吸水性又较好,由这种石材构成的建筑和建筑雕刻,容易生长苔藓,也容易因水中盐分结晶而剥蚀。又如石灰岩石料,其坚固性、磨光性、黏结性、美观性都很好,并有大理石、汉白玉等非常美观的石材类型,被广泛用于石构建筑材料和建筑雕刻材料,却因为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在含二氧化碳水的作用下会缓慢溶解,石构建筑表面的题刻或纹饰会逐渐模糊甚至消失。江苏南京明孝陵宝顶前的方城,是外部用巨型石灰岩条石构成的长方形高台,高台下部的须弥座和中央的拱门券石都有精美的雕刻,因雨水的作用,不仅石面的雕刻已经漫漶不清,就连高台表面也凝结了许多钟乳石(图01)。随着大气污染的日益严重,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酸雨使得石灰岩类的建筑及雕刻的病害加剧。

  石质雕刻类文物,从保护的角度出发,雕刻在崖壁上、与山体相连的石刻,与那些采用从山体上切割下来的石块雕刻的独体石刻,它们遭遇的破坏因素和我们采取保护行为的难度都有一些不同,二者应该划分为两个类型。连山类石刻与山体崖壁结合在一起,它们除了会有日晒雨淋、霉菌滋生等石质文物的共同问题外,还有崖壁裂隙、山体崩塌、山水渗透、树木根茎等自然危害因素,只是遭到偷盗转移的人为破坏因素比独体类石刻要小一些。独体类石刻脱离了石料产地所在的山体,有的还被搬运到较远的地方,被树立在宫殿内、寺庙里、坟墓前或城市的各个角落,它们与人的活动关联紧密,受到人的触摸、车船碰撞、以及有意偷盗的人为破坏威胁都更大一些,此外也还受到风吹日晒、雨淋冻融、霉菌滋生等自然因素的威胁。

  连山类石刻根据其暴露在自然环境中的情况,还可分为三小类:

  一是摩崖题刻。也就是利用天然崖壁或在磨平的崖壁雕刻的文字或图像,如我国丘陵山地古道旁随处可见的石壁题字,有些地方的石壁上还有阴线或浮雕的佛道造像或祥瑞图案等。这些题刻和雕刻全部暴露在日光、风雨或冰雪的环境中,夏秋暴雨后的阳光暴晒,春生秋死的苔藓剥落,雨水渗透和寒冰凝结,都容易给这些石刻带来损坏。在云南剑川石宝山石窟的窟间道路旁,原有一些山石雕刻着阴线的造像,但因暴露在野外,现在雕刻内容已经剥蚀不清,难以辨识。

  图02/四川巴中南龛摩崖造像。红砂岩材质细腻,易于开采,便于雕刻,被广泛用作建筑和雕刻材料。但也容易吸水滋生青苔等植物,并由于水中盐分析出而剥蚀。

  图03/四川巴中西龛摩崖造像,因地下渗水,龛楣及龛外侧保存较好,龛内造像已经严重损坏。

  二是摩崖龛像。即在崖壁上开凿浅龛,龛内雕凿尊像,观者在崖壁外就可以看到龛内造像的全貌,如川渝广为分布的佛道摩崖造像(图02)。这些摩崖龛像凹入石壁之内,有些凹入较深的龛像,在通常情况下,风雨只能飘入龛内下部,夏秋炽热的阳光也只有在早晚才照射至龛内造像表面,龛内造像的上部因而往往保存较好。有的开凿较深的大龛,因风雨不能影响至龛的内壁造像,造像往往还保存得相当完整。当然也有例外的情况,四川巴中西龛摩崖造像,是开凿于隋唐时期、雕凿技艺很精美的龛像,但因龛像所在山体顶部有水池和水田,渗水使得龛内壁的雕像全都漫漶不清,龛外侧的雕像反而较龛内造像保存得好(图03)。

  图04/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第3窟主室阿弥陀佛像,下部比上部剥蚀严重。

  三是洞窟造像。也就是利用天然崖壁或人工斩山形成大致垂直的崖壁,然后向内开凿洞窟,再在洞窟壁面开龛造像。在窟内石壁上雕刻龛像,如我国北方著名的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等。洞窟造像因有较小的门道遮挡,风沙、雨雪、阳光都不会对窟内造像造成大的威胁;但因洞窟空气流通不畅,又缺乏光照,霉菌容易滋生。有些洞窟因窟顶浸水或地下水侵蚀,也会对窟内雕刻造成影响。云冈石窟的外立面,因遭受风沙雨雪和日晒冻融的缘故,雕刻已经残损严重,窟内造像却较少受窟外自然因素的影响,保存相对较好(最典型的内外差异的例子,是早期洞窟的石刻窟檐柱廊,粗大立柱外侧的形态及雕刻都已模糊不清,内测的形态及雕刻却完好如初)。因山体地下水渗透的缘故,一些洞窟(尤其是东部的第1至3窟)下部造像已经被地下水析出的盐碱侵蚀,与保存尚好的造像上部形成鲜明的对比(图04)。

  当然,不少连山类石刻既有摩崖题刻,也有摩崖龛像,甚至还有洞窟造像。重庆大足宝顶山大佛湾摩崖造像除了大量的摩崖龛像和少量摩崖题刻外,还有圆觉道场和毗卢道场两个大型洞窟造像,就是摩崖题刻、龛像和洞窟三者具备的一个例子。

  独体类石刻有单独一块石料雕刻的独石雕刻,如简单的石碑,连座的石像之类;也有用多块石料加工垒砌成的垒石雕刻,如带碑趺和碑帽的石碑,带座和顶的华表,基座、仰莲、幢体、顶盖等多重石刻叠垒的经幢等。从保护和展示的角度,也可以划分为三小类:

  一是石碑板。也就是在扁平石板的一面(也有两面甚至四面)雕刻文字和图像,具有一个主要的朝向面,故人们除了将这些碑碣树立在某个周围可以环绕观览的空间外,也喜欢将石碑嵌砌在房屋的墙壁上,只露出有文字的一面。将石碑嵌砌在建筑物的墙体上,这除了观览的原因外,也因石碑底面积通常较小,碑体容易倾倒,即便在碑的下部雕凿出插榫插在碑座的卯孔上,不少石碑还是易折榫或脱榫而倒伏,嵌砌石碑在墙壁上,就可避免这些问题。耸立在空旷地面的石碑,受到日晒雨淋和风沙冻融的自然威胁,以及拓片打击和观摩接触的人为影响;嵌砌在墙壁上的石碑尽管避免了露天石碑的某些弊病,因室内空间狭小和空气流通欠佳等原因,也可能导致石面磨损和霉菌滋生等问题。

  二是石柱体。也就是在几何体的柱状石块的立面周围雕刻文字和图像,观者需要围绕石刻观览的石柱(华表)、经幢、四面造像碑等。这类独立的石刻,其文字或图像雕刻在柱状体的周围,有的顶部还有雕刻或带有雕刻的构件,但下部与基座或地面相接的部位并无雕刻。石柱体接地面积通常较大,除少数较细的石柱仍在柱体下端做出凸榫插在基座上外,其余多是依靠自身重力平放在地基上。传统上对于这类题刻的处理,除了仍然让石刻露天耸立,或修建覆室将其遮盖起来外,主要还是在周围绕以围栏,使观者或行经石刻者不至于接触石刻,防止由此带来摩擦碰撞的损害。

  三是石象生,也就是石雕的人像、动物或神像。这类非几何形的石刻,站立的人像与人形的神像一般高度都超过宽厚度,其稳定性不如站立、蹲坐或俯卧的兽类或兽形的神像。站立的人像(包括人形的神像,下同)固定在地面有两种方式:一是凿出凸榫,插在石质地面或石质基座的榫孔上,如四川都江堰出土的著名的李冰石像;二是像与基座一体化,用同一块石材雕凿像和基座,如河南巩县宋陵神道两侧站立的文臣武将。无论是哪一种处理方式,如果石人像下面地基不坚固,都可能出现石像倾斜或倒伏的问题。无论是人形还是兽形的石刻,它们都属于圆雕类,整个外表都属于雕刻形象的组成部分。除了自然因素对石刻的威胁外,人们都喜欢触摸这些石像的头部或身体的某个部位,有些人还喜欢爬到石兽背上骑乘,这些都会给这些石像带来一些伤害。不过,对石象生威胁最大的,还是不法分子的偷盗行为,已发生多处陵墓神道的石刻被盗事件。人为破坏因素是独体类石刻面临的最大现实威胁。

  种类多样的石刻文物,是汉代以来历代艺术品最主要的类型,是中国艺术发展的实物见证,也是研究中国艺术史的重要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有的石刻如西汉霍去病墓前石刻,其艺术表现还具有超越时空的审美意趣,甚至被当代艺术家当作艺术追求的目标,因此具有不可忽视的艺术价值。

(责任编辑:陈小利)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4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4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