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黃庭經宣示表合冊》嘉樹堂藏本觀後記

2018-07-28 09:44:56 仲威

  此冊《黃庭經宣示表合冊》歷經姚公綬、文嘉、吳榮光、許乃普、周壽昌、陶祖光、张恂、蒋祖詒等人收藏,後有嘉靖丁亥(一五二七年)十一月文嘉題跋,嘉道年間張廷濟題跋,道光丁酉(一八三七年)吳榮光題跋,同治三年(一八六四年)周壽昌題跋。

  先談《黃庭經》。《黃庭經》晉唐小楷之名品,深受歷代文人墨客喜好,自宋以後,刊刻不斷,版本紛繁。今日回看歷代傳世拓本,猶如一團亂麻,有“剪不斷理還亂”之感,這是歷代單刻法帖版本梳理的普遍困境。究其原因,法帖如同古籍,允許翻刻,只要刊刻質量佳、年代早,傳拓精者,也能被稱為善本,這一點,是有別于碑刻的。碑刻則絕不容忍翻刻,一旦發現是翻刻,哪怕傳拓時間再早,其文物價值幾乎為零。為何會對單刻法帖如此寬容?原因就在於,古人已搞不清誰是“嫡傳”,誰是“庶出”,為不傷及無辜,統統予以保留,造成單刻法帖子嗣眾多。但是,後人若一旦搞清正宗源頭,就會嚴格區分彼此,如《蘭亭》《小麻姑》《爭座位》,一經確立“定武”“南城”“關中”後,其他所謂舊本就再也不能列入善本。

  那麼,《黃庭經》有無正宗嫡傳呢? 這個問題,理論上能夠得到圓滿的解答,已知《宋刻秘閣續帖》為最早刻本,其後《潭帖》《寶晉齋法帖》《越州石氏帖》《星鳳樓帖》《閱古堂帖》均有刊刻,但令人遺憾的是,以上法帖唯有《寶晉齋法帖》得以傳世,其他均無傳本。 能否將現藏上海圖書館宋拓孤本《寶晉齋法帖》卷二所收《黃庭經》視為正宗嫡傳呢?顯然不能,因為沒有比較參照物,就不能作此科學客觀的評價,但“寶晉齋本”的確可以作為一件“古本”來對待,它保留了宋刻的原始信息。

  遍覽相關文獻,《黃庭經》版本問題古人顯然沒法說清,倒是今人張彥生在《善本碑帖錄》中提出“最佳本”一說,其文曰:“(宋刻古本)現存宋拓本後有王稚登、周天球、錢大昕等多人題跋,今藏天津文管會,有印本,為最佳本”。那麼,張彥生所謂的“最佳本”能否確立呢? “張氏最佳本”,其實就是明代顧從義(汝和)舊藏本,現藏天津藝術博物館,收錄于《中國法帖全集》第十六冊,面板有朱鼎榮(鑄禹)題簽:“宋星鳳樓本黃庭經,墨池堂之祖本。”所謂“墨池堂祖本”不假,但指為“星鳳樓本”則證據顯然不足。

  現將“寶晉齋本”與“張氏最佳本”互校: 一,“張氏最佳本”第九行刻有蟲蛀痕,在“俠以幽闕流下競”下,貫穿“養子玉樹不可杖,至道不煩不旁迕”等字,“寶晉齋本”則無蟲蛀痕。 二,“寶晉齋本”五十四行作“二神相得下王英”,“張氏最佳本”則為“二神相得下玉英”。 三,寶晉齋本為五十九行本,其四十三行“過華蓋下清且涼”下,漏刻“入清冷淵見吾形,斯成還丹可長生,還過華池動腎精”三句二十一字,屬於“不全本”。“張氏最佳本”雖為剪裱本,行款重新配置,但“入清泠淵見吾形”等三句共廿一字尚存,可以推算出“張氏最佳本”原貌為六十行足本。

  現在的問題是“五十九行不全本”與“六十行足本”究竟是哪本更高古?

  這一問題似乎無解,让我們先來看看究竟還有哪些本子是“五十九行不全本本”。所見《思古齋黃庭經》(其石背面刻《潁上蘭亭》),亦為五十九行本,四十二行“過華蓋下清且涼”句下亦漏刻三句二十一字,屬於“五十九行不全本本”。上海圖書館藏《思古齋黃庭經、潁上蘭亭序合冊》(張廷濟藏本)有道光二十三年(一八四三年)十一月十六日張廷濟邊題:“‘過華蓋下清且涼’句下無‘入清泠淵見吾形,其成還丹可長生,下有華蓋動見精’三句二十一字,褚臨本率如是。《宣和秘閣帖》第九褚臨本後有臣遂良臨款者,亦少此三句。《黃庭經》晉跡早絕,今存唐賢臨本如文刻是歐臨,武林賈家花園所出之石是虞臨,《黃庭》別派大率如是。”據張廷濟題跋可知《宣和秘閣帖》亦為“五十九行不全本本”。

  又見上海圖書館藏《黃庭經》(李宗瀚藏本),冊中存有嘉慶十六年(一八一一年)八月翁方綱題跋:“此亦南宋重翻‘秘閣本’,在停雲藏本上,亦在天都吳氏所藏董跋‘墨池放光’者之上,王弇州謂世所傳黃庭皆‘秘閣本’廣行人間耳……此內董跋謂:‘越州石氏本致佳’,不知‘越州石氏’黃庭乃是不全本,其筆勢位置與‘秘閣本’迥不相同。文敏乃謂‘此本與之伯仲’,何也?越州石熙明家所刻,固多妙品,而其‘黃庭’卻非上乘,實不知董何所據而獨推之,以愚見度之,越州石氏本又在此本下矣。”據翁方綱題跋可知 “越州石氏本黃庭”乃是不全本,即四十二行“過華蓋下清且涼”句下亦漏刻三句二十一字。

  綜上所述,“寶晉齋本”“思古齋本”“宣和秘閣帖”“越州石氏本”等等高古宋本皆為“五十九行不全本”。再看《黃庭經》之別本支系“心太平本”,系“六十行足本”,其“過華蓋下清且涼”句下,雖有三句二十一字,但末兩句與文字略有差異,刻作“斯成還丹可長生,還過華池動腎精”,顯然“六十行足本”疑點多多,有待進一步探討。 再者“張氏最佳本”從刊刻風格上亦乏古意,字行流美,乏善可陳,若以“寶晉齋古本”來衡量,此冊天津藝術博物館藏本絕非古刻,張彥生先生所謂“最佳本”有待商榷。

  再來說說“蟲蛀痕”,歷代翻刻碑帖,摹刻石花、斷痕屬於常態,照摹“蟲蛀痕”者,雖不能稱為孤例,但也屬於特例。那麼,《黃庭經》上為何要刊刻 “蟲蛀痕”,其動機是什麼?顯然是要暗示帖石摹勒出自真跡,“蟲蛀痕”就成為絕佳的“憑證”,這看似天衣無縫之舉動,卻恰恰留下了畫蛇添足之嫌疑。今天,我們雖不能斷言宋代已無真跡,但僅就“蟲蛀痕”而言,筆者從事鑒定有年,從未見過書畫碑帖上有如此孤立、超長、不間斷的“蟲蛀痕”,故對此持懷疑和否定態度。

  下面再來看嘉樹堂藏本,此冊隔麻精拓,古色古香,鈐有文嘉“文水道人”、吳榮光“吳氏荷屋平生真賞”、許乃普“入古第一”印章,另有道光丁酉(一八三七年)六月吳榮光校記。此本為“脩太平本”系統之“六十行足本”,粗看與上海圖書館《黃庭經》(詹景鳳藏本)極為相似,諦視之,兩者略有差異,當為同出一源之本,雖非古本,但遠勝“張氏最佳本”。

  再談《宣示表》。名曰宋刻《宣示表》所見拓本及印本不下二十餘種,版本繁複絕不遜色于《黃庭經》,明清两朝繼而依舊拓或臨本翻刻偽託,以訛傳訛,致使《宣示表》面目紛呈,後人不得不將古拙的刻本視為鍾繇親筆,將流美者視為王羲之臨本,自欺並欺人,或以書法辨高下,或以藏印定是非,或以題跋尋真偽,或以文獻討依據,或以尺寸度大小,一廂情願對號入座,致使聚訟紛紜。

  就傳本而言,宋刻《宣示表》最著名者,見於叢帖者有:《淳化閣帖》《大觀帖》等,見於單刻帖者有:“宋徽宗刻本”“賈似道刻本”等。理論上來說,“徽宗刻本”應與“大觀帖本”同出一個底本,不然就不是徽宗刻本,上海博物館藏有隔麻拓本,不妨拿來一校。“賈似道刻本”筆者曾見過兩種善拓,其一相傳原跡曾入北宋政和內府,淳祐十一年(一二五一年)經俞松裝裱,鈐有“政和”“宣和”“悅生”葫蘆印,後續《鍾繇還示帖》,尾有董其昌墨跋,此本僅見印本,原本今不知下落。其二相傳原跡北宋曾入宣和內府,宋徽宗細筆題簽“羲之臨鐘繇帖”,南宋末年歸賈相似道,鈐有“賈似道印”及“悅生”葫蘆印。曾見震鈞舊藏《十篆齋秘藏宋拓三種》之一,標題“南宋賈氏世彩堂宣示表”,今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即是賈似道刻本之第二種。

  由此可見,《宣示表》也存在晉唐小楷版本複雜的共性難題,為不使問題複雜化,現僅就嘉樹堂藏本來展開話題。此冊為宋賈似道刻本,即宋徽宗所定“羲之臨鐘繇帖本”,系隔麻精拓,與故宮藏本相較亦不多讓,鈐有“文休承”印章,另有嘉靖丁亥(一五二七年)文嘉題跋,道光丁酉(一八三七年)、辛丑(一八四一年)吳榮光邊題兩則。 “宋賈似道刻本”為《宣示表》傳本中著名藏本,也是帖石流傳有緒之本,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

  此本刻石明代在杭州西湖葛嶺賈似道半閑堂舊址出土,為一寺僧訪得,桐鄉汪援鶉以湖田半頃之代價換購此石,汪氏好友金農在此石背面刊刻題記,清乾隆三十七年(一七七二年),帖石轉歸桐鄉金德輿之桐華館。嘉慶初,仁和趙魏又以宋畫易之,入藏趙氏竹崦盦。嘉慶二十三年(一八一八年),趙魏將此石贈與張廷濟,道光二十三年(一八四三年),張廷濟在帖石背面刻下最後一篇跋文。民國初,此石歸鎮江陳渭泉玉塔山房收藏(注:西泠印社《漢三老碑》原石亦曾經為陳渭泉舊藏)。上海圖書館藏有陳渭泉《宣示表》拓本,鈐有陳渭泉七方藏印,其一云:“渭泉三十年精力所聚”。值得慶幸的是,時隔將近百年後,陳渭泉所藏《宣示表》帖石重現人間,二〇〇九年首都博物館以五千萬人民幣購藏。

  最後需要補充的是,嘉樹堂藏本冊尾還附有《宣示表》“張廷濟拓贈吳榮光本”,有嘉道年間張廷濟題記,實屬難得。張廷濟拓本之難得,並非筆者之主觀臆斷,其依據就藏在國家圖書館藏《晉唐小楷集帖九種》之首《宣示表》中,此本曾經被張廷濟審定為“寶晉齋本”(注:傳世孤本《寶晉齋法帖》中未見有《宣示表》,不知其何所據),首行標題大字“羲之臨鐘繇帖”,此本與“賈似道刻本”極為相近,所不同者在於:“只”字刻在十七行尾,十行末“信也”之“也”字刻在十一行首(閣帖宣示表系統均如此)。其後存有道光三年(一八二三年)張廷濟題跋,其文曰:“吾家藏有賈師憲家原刻之石,視此自勝,故余甚不輕付氈蠟。”甚不輕付氈蠟之本,亦在嘉樹堂,可不寶諸。

  戊戌二月櫻花盛開之時,仲威寫於海上慕松軒

  (本文是仲威先生为嘉樹堂影印本撰寫的序言)

  ------------------------------------------------------

  阅读 1162

  写留言《黃庭經宣示表合冊》嘉樹堂藏本觀後記

  原创: 仲 威  嘉树堂  今天

  此冊《黃庭經宣示表合冊》歷經姚公綬、文嘉、吳榮光、許乃普、周壽昌、陶祖光、张恂、蒋祖詒等人收藏,後有嘉靖丁亥(一五二七年)十一月文嘉題跋,嘉道年間張廷濟題跋,道光丁酉(一八三七年)吳榮光題跋,同治三年(一八六四年)周壽昌題跋。

  先談《黃庭經》。《黃庭經》晉唐小楷之名品,深受歷代文人墨客喜好,自宋以後,刊刻不斷,版本紛繁。今日回看歷代傳世拓本,猶如一團亂麻,有“剪不斷理還亂”之感,這是歷代單刻法帖版本梳理的普遍困境。究其原因,法帖如同古籍,允許翻刻,只要刊刻質量佳、年代早,傳拓精者,也能被稱為善本,這一點,是有別于碑刻的。碑刻則絕不容忍翻刻,一旦發現是翻刻,哪怕傳拓時間再早,其文物價值幾乎為零。為何會對單刻法帖如此寬容?原因就在於,古人已搞不清誰是“嫡傳”,誰是“庶出”,為不傷及無辜,統統予以保留,造成單刻法帖子嗣眾多。但是,後人若一旦搞清正宗源頭,就會嚴格區分彼此,如《蘭亭》《小麻姑》《爭座位》,一經確立“定武”“南城”“關中”後,其他所謂舊本就再也不能列入善本。

  那麼,《黃庭經》有無正宗嫡傳呢? 這個問題,理論上能夠得到圓滿的解答,已知《宋刻秘閣續帖》為最早刻本,其後《潭帖》《寶晉齋法帖》《越州石氏帖》《星鳳樓帖》《閱古堂帖》均有刊刻,但令人遺憾的是,以上法帖唯有《寶晉齋法帖》得以傳世,其他均無傳本。 能否將現藏上海圖書館宋拓孤本《寶晉齋法帖》卷二所收《黃庭經》視為正宗嫡傳呢?顯然不能,因為沒有比較參照物,就不能作此科學客觀的評價,但“寶晉齋本”的確可以作為一件“古本”來對待,它保留了宋刻的原始信息。

  遍覽相關文獻,《黃庭經》版本問題古人顯然沒法說清,倒是今人張彥生在《善本碑帖錄》中提出“最佳本”一說,其文曰:“(宋刻古本)現存宋拓本後有王稚登、周天球、錢大昕等多人題跋,今藏天津文管會,有印本,為最佳本”。那麼,張彥生所謂的“最佳本”能否確立呢? “張氏最佳本”,其實就是明代顧從義(汝和)舊藏本,現藏天津藝術博物館,收錄于《中國法帖全集》第十六冊,面板有朱鼎榮(鑄禹)題簽:“宋星鳳樓本黃庭經,墨池堂之祖本。”所謂“墨池堂祖本”不假,但指為“星鳳樓本”則證據顯然不足。

  現將“寶晉齋本”與“張氏最佳本”互校: 一,“張氏最佳本”第九行刻有蟲蛀痕,在“俠以幽闕流下競”下,貫穿“養子玉樹不可杖,至道不煩不旁迕”等字,“寶晉齋本”則無蟲蛀痕。 二,“寶晉齋本”五十四行作“二神相得下王英”,“張氏最佳本”則為“二神相得下玉英”。 三,寶晉齋本為五十九行本,其四十三行“過華蓋下清且涼”下,漏刻“入清冷淵見吾形,斯成還丹可長生,還過華池動腎精”三句二十一字,屬於“不全本”。“張氏最佳本”雖為剪裱本,行款重新配置,但“入清泠淵見吾形”等三句共廿一字尚存,可以推算出“張氏最佳本”原貌為六十行足本。

  現在的問題是“五十九行不全本”與“六十行足本”究竟是哪本更高古?

  這一問題似乎無解,让我們先來看看究竟還有哪些本子是“五十九行不全本本”。所見《思古齋黃庭經》(其石背面刻《潁上蘭亭》),亦為五十九行本,四十二行“過華蓋下清且涼”句下亦漏刻三句二十一字,屬於“五十九行不全本本”。上海圖書館藏《思古齋黃庭經、潁上蘭亭序合冊》(張廷濟藏本)有道光二十三年(一八四三年)十一月十六日張廷濟邊題:“‘過華蓋下清且涼’句下無‘入清泠淵見吾形,其成還丹可長生,下有華蓋動見精’三句二十一字,褚臨本率如是。《宣和秘閣帖》第九褚臨本後有臣遂良臨款者,亦少此三句。《黃庭經》晉跡早絕,今存唐賢臨本如文刻是歐臨,武林賈家花園所出之石是虞臨,《黃庭》別派大率如是。”據張廷濟題跋可知《宣和秘閣帖》亦為“五十九行不全本本”。

  又見上海圖書館藏《黃庭經》(李宗瀚藏本),冊中存有嘉慶十六年(一八一一年)八月翁方綱題跋:“此亦南宋重翻‘秘閣本’,在停雲藏本上,亦在天都吳氏所藏董跋‘墨池放光’者之上,王弇州謂世所傳黃庭皆‘秘閣本’廣行人間耳……此內董跋謂:‘越州石氏本致佳’,不知‘越州石氏’黃庭乃是不全本,其筆勢位置與‘秘閣本’迥不相同。文敏乃謂‘此本與之伯仲’,何也?越州石熙明家所刻,固多妙品,而其‘黃庭’卻非上乘,實不知董何所據而獨推之,以愚見度之,越州石氏本又在此本下矣。”據翁方綱題跋可知 “越州石氏本黃庭”乃是不全本,即四十二行“過華蓋下清且涼”句下亦漏刻三句二十一字。

  綜上所述,“寶晉齋本”“思古齋本”“宣和秘閣帖”“越州石氏本”等等高古宋本皆為“五十九行不全本”。再看《黃庭經》之別本支系“心太平本”,系“六十行足本”,其“過華蓋下清且涼”句下,雖有三句二十一字,但末兩句與文字略有差異,刻作“斯成還丹可長生,還過華池動腎精”,顯然“六十行足本”疑點多多,有待進一步探討。 再者“張氏最佳本”從刊刻風格上亦乏古意,字行流美,乏善可陳,若以“寶晉齋古本”來衡量,此冊天津藝術博物館藏本絕非古刻,張彥生先生所謂“最佳本”有待商榷。

  再來說說“蟲蛀痕”,歷代翻刻碑帖,摹刻石花、斷痕屬於常態,照摹“蟲蛀痕”者,雖不能稱為孤例,但也屬於特例。那麼,《黃庭經》上為何要刊刻 “蟲蛀痕”,其動機是什麼?顯然是要暗示帖石摹勒出自真跡,“蟲蛀痕”就成為絕佳的“憑證”,這看似天衣無縫之舉動,卻恰恰留下了畫蛇添足之嫌疑。今天,我們雖不能斷言宋代已無真跡,但僅就“蟲蛀痕”而言,筆者從事鑒定有年,從未見過書畫碑帖上有如此孤立、超長、不間斷的“蟲蛀痕”,故對此持懷疑和否定態度。

  下面再來看嘉樹堂藏本,此冊隔麻精拓,古色古香,鈐有文嘉“文水道人”、吳榮光“吳氏荷屋平生真賞”、許乃普“入古第一”印章,另有道光丁酉(一八三七年)六月吳榮光校記。此本為“脩太平本”系統之“六十行足本”,粗看與上海圖書館《黃庭經》(詹景鳳藏本)極為相似,諦視之,兩者略有差異,當為同出一源之本,雖非古本,但遠勝“張氏最佳本”。

  再談《宣示表》。名曰宋刻《宣示表》所見拓本及印本不下二十餘種,版本繁複絕不遜色于《黃庭經》,明清两朝繼而依舊拓或臨本翻刻偽託,以訛傳訛,致使《宣示表》面目紛呈,後人不得不將古拙的刻本視為鍾繇親筆,將流美者視為王羲之臨本,自欺並欺人,或以書法辨高下,或以藏印定是非,或以題跋尋真偽,或以文獻討依據,或以尺寸度大小,一廂情願對號入座,致使聚訟紛紜。

  就傳本而言,宋刻《宣示表》最著名者,見於叢帖者有:《淳化閣帖》《大觀帖》等,見於單刻帖者有:“宋徽宗刻本”“賈似道刻本”等。理論上來說,“徽宗刻本”應與“大觀帖本”同出一個底本,不然就不是徽宗刻本,上海博物館藏有隔麻拓本,不妨拿來一校。“賈似道刻本”筆者曾見過兩種善拓,其一相傳原跡曾入北宋政和內府,淳祐十一年(一二五一年)經俞松裝裱,鈐有“政和”“宣和”“悅生”葫蘆印,後續《鍾繇還示帖》,尾有董其昌墨跋,此本僅見印本,原本今不知下落。其二相傳原跡北宋曾入宣和內府,宋徽宗細筆題簽“羲之臨鐘繇帖”,南宋末年歸賈相似道,鈐有“賈似道印”及“悅生”葫蘆印。曾見震鈞舊藏《十篆齋秘藏宋拓三種》之一,標題“南宋賈氏世彩堂宣示表”,今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即是賈似道刻本之第二種。

  由此可見,《宣示表》也存在晉唐小楷版本複雜的共性難題,為不使問題複雜化,現僅就嘉樹堂藏本來展開話題。此冊為宋賈似道刻本,即宋徽宗所定“羲之臨鐘繇帖本”,系隔麻精拓,與故宮藏本相較亦不多讓,鈐有“文休承”印章,另有嘉靖丁亥(一五二七年)文嘉題跋,道光丁酉(一八三七年)、辛丑(一八四一年)吳榮光邊題兩則。 “宋賈似道刻本”為《宣示表》傳本中著名藏本,也是帖石流傳有緒之本,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

  此本刻石明代在杭州西湖葛嶺賈似道半閑堂舊址出土,為一寺僧訪得,桐鄉汪援鶉以湖田半頃之代價換購此石,汪氏好友金農在此石背面刊刻題記,清乾隆三十七年(一七七二年),帖石轉歸桐鄉金德輿之桐華館。嘉慶初,仁和趙魏又以宋畫易之,入藏趙氏竹崦盦。嘉慶二十三年(一八一八年),趙魏將此石贈與張廷濟,道光二十三年(一八四三年),張廷濟在帖石背面刻下最後一篇跋文。民國初,此石歸鎮江陳渭泉玉塔山房收藏(注:西泠印社《漢三老碑》原石亦曾經為陳渭泉舊藏)。上海圖書館藏有陳渭泉《宣示表》拓本,鈐有陳渭泉七方藏印,其一云:“渭泉三十年精力所聚”。值得慶幸的是,時隔將近百年後,陳渭泉所藏《宣示表》帖石重現人間,二〇〇九年首都博物館以五千萬人民幣購藏。

  最後需要補充的是,嘉樹堂藏本冊尾還附有《宣示表》“張廷濟拓贈吳榮光本”,有嘉道年間張廷濟題記,實屬難得。張廷濟拓本之難得,並非筆者之主觀臆斷,其依據就藏在國家圖書館藏《晉唐小楷集帖九種》之首《宣示表》中,此本曾經被張廷濟審定為“寶晉齋本”(注:傳世孤本《寶晉齋法帖》中未見有《宣示表》,不知其何所據),首行標題大字“羲之臨鐘繇帖”,此本與“賈似道刻本”極為相近,所不同者在於:“只”字刻在十七行尾,十行末“信也”之“也”字刻在十一行首(閣帖宣示表系統均如此)。其後存有道光三年(一八二三年)張廷濟題跋,其文曰:“吾家藏有賈師憲家原刻之石,視此自勝,故余甚不輕付氈蠟。”甚不輕付氈蠟之本,亦在嘉樹堂,可不寶諸。

  戊戌二月櫻花盛開之時,仲威寫於海上慕松軒

  (本文是仲威先生为嘉樹堂影印本撰寫的序言)

(责任编辑:陈小利)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