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看似汉字,却非汉字”的古琴减字谱,有了标准化的宋体、楷体

2018-08-03 11:35:39 张熠 林倩诗

  上海是中国当代汉字印刷字体的发源地。1960年,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将宋体、黑体、楷体、仿宋四种常用字体推陈出新,累计手工书写原稿8万余字,为书籍印刷字体的规范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7月24日,“活字生香”活字文化艺术全国巡展在上海中华印刷博物馆开幕。展厅面积3000平方米,通过活字历史介绍、活字字模、宋体的古琴减字谱、百家姓迷宫等,一一揭开活字印刷与字体设计的神秘面纱。

  为减字谱统一设计字体

  展厅中,密密麻麻写满三面展墙的古琴减字谱最吸引眼球。这是由唐末琴家曹柔创立的古琴文字谱,每个字“看似汉字,却非汉字”,主要使用减笔字组合来记录琴曲的指法、弦序和徽位。

  “古琴减字谱的字比较特殊,它表达弹奏的位置,展示技法。上千年来都是手抄本,并且字体比较乱。”从2014年起,为古琴减字谱设计标准化的宋体、楷体,成为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字体设计师吴振平的主要工作。比起以往,古琴减字谱的字体设计没有参照物,难度更大,不仅要理清各部首的主次,还要考虑几千年来汉字书写的审美和规范。“就像搭房子,减字谱的字也有上下、左右之分,要按‘上紧下松’的汉字形态来写。”目前,他已完成1万多字的楷体设计,4千余字的宋体设计,其中最复杂的单字,纵向来看共有11个部首。除了两套印刷字库,研究所还与上海音乐出版社合作,设计打造了一套将专业指法、五笔和四角编码融合的减字谱输入法,可以应用到数字打谱、古琴出版、古琴教学等各个领域。

  展览现场,一架古琴放置在房间中央,根据荧幕上的琴谱,参观者可以弹奏一曲《沧海一声笑》。以曲谱的第一个字为例,代表的意思是“散音挑七弦”。上面的“艹”是“散”起笔的部首,代表“仅仅用右手弹拨琴弦”;“乚”是“挑”的一个笔画,代表古琴的一种弹奏指法;中间的“七”指“七弦”,这个字代表的音就是“散音的七弦”。吴振平说:“古琴乐谱的打谱一度成为古琴音乐保护的难点,进行字体的规范、统一后,有助于古琴文化的传播。”

  挖掘活字的艺术性

  印刷字体的规范化工作可追溯至上世纪60年代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字体研究室的成立。研究室设计的“宋体、黑体、仿宋体、楷体”是当下广泛使用的印刷字体的母体。1960年,原本在出版社从事封面设计的徐学成进入研究室工作,成为黑体字的主要创写者。“字体设计师由三类人构成,会书法的、有美术基础的,或是擅长刻字的,大家集中起来把字体做得更好。”90岁的徐学成说,当时国内印刷字体很不规范,书籍报刊的正文字是从日本引进的秀英体和筑地体,笔画数量、笔形、字形互不统一;排版后的字,偏旁部首不一,笔画粗细、灰色度不匀,无整齐美感可言,“社会各界迫切要求印刷字体的规范化”。

  现场展出了设计字体时需要用到的圆规、毛笔、鸭嘴笔等。在纯手工设计的年代,一个优秀的字模师每天只能设计出3、4个字体;当下利用电脑辅助设计后,每天能完成50至100个字。“字体设计的效率大大提升了,这也与国家的字库标准提升有关,平均一年可以完成一套字体的设计。”上海印刷(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德明介绍。半个多世纪以来,汉字印刷字体设计传承了三代,传人50余名,他们所设计出的字体被应用于各个领域。展出的《辞海》《****选集》等,均用研究室设计的字体印刷。

  开幕式上,一座约2米高的3D打印毕昇塑像被移至博物馆前的活字广场。北宋年间,刻版工匠毕昇发明“泥活字”,带来印刷史上的一次革命。此次活字文化艺术全国巡展,展出泥活字、木活字、锡活字、瓷活字、铜活字、铅活字等不同类型的印刷工艺。“木活字不易保存,瓷活字不容易磨损,耐刷性比较好,金属活字上墨性、耐刷性都很好。”李德明一一说明了各种材质的特性。在北京大学教授王选发明激光照排技术后,铅活字逐渐走入历史;但通过展览和文创开发,活字的艺术性被挖掘出来,重新焕发活力。

  博物馆中还藏着一个百家姓迷宫,蓝、郭、莫、万俟、端木……数百个姓氏以宋、黑、楷、仿四种字体印刷在墙上,中华民族的姓氏文化与汉字之美相互交融。参观者王小姐说:“一下子看到这么多姓氏,令人眼花缭乱。”

  展览由上海印刷(集团)有限公司主办,将持续一个月。

(责任编辑:彭菲)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