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深圳艺术双年展 | 艺术家专访——沈丕基

2018-08-03 16:58:16 未知

  1971 年生于福建闽南,1993 年生活与创作在深圳至今,深圳先锋音乐和当代艺术的代表性人物。创作初期深受西方思潮影响并与东方禅宗精神相融合探寻自己的艺术语言,后又通过对中国道家的理解,转入对人与社会、生命与自然方面的关注,将艺术行动的交互为介质切入对当代艺术的表现。创作涉及新媒体、声音、 装置、影像、行为、绘画、诗歌等形式,长期将声音、视觉与行动的方式来融合呈现,与个人生活联系紧密,结合现代城市的快速发展变化的长期关注与感受,转化成有真实社会性思考的大量作品,并形成了自己的一个完整艺术体系。

  沈丕基:这件作品的名字叫“古老的感遇”,是通过在湖贝(古村))这边,我做了一个行为,正好在这里(附近),所以就感受到一种古老的这种诗歌的一种意境来创作的。

  提问:那为什么就考虑用这件作品来参加第一届深双?

  沈丕基:这次的邀请,我思考了一下,正好在湖贝这个行为离这里非常近,我计算了一下才500米,走过去(很近)。我希望通过这个作品跟它联系起来。

  提问:你能谈一下作品吗?

  沈丕基:这个是前两年,因为湖贝是古村,它准备拆迁,然后我们去那边做了一些这种湖贝的公共事件,是一个(古村)保护的内容,是第一个从我这件行为作品展开了湖贝的计划的。但是我个人更多的是一种人文和精神方面的一种保留的思考,可能跟其他建筑师角度不一样,他们更关注的是一个建筑方面的,一个规划方面的内容。我作为艺术家,我觉得特别是深圳20多年的艺术家,我更关注它的发展,还有人文的一种呈现,希望观众通过我的作品,这件作品多关注一些深圳人文的创造,往这上面思考。

  提问:那您如何理解开放源这个主题?

  沈丕基:这个主题我觉得挺好,其实来深圳一直有这种“来了就是深圳人”嘛,这个跟我这次创作也是有一定的关联的。我觉得深圳是一个很包容的城市,一个是开放,然后又是一个能够创新的城市。

  提问:那么相较于其他城市,您觉得深圳的艺术魅力是什么?

  沈丕基:深圳的艺术,最主要还是,因为我没离开过深圳,一直在深圳创作,我觉得我这方面感受会更多一点,我觉得为什么不想离开呢,主要是它给我创作的这种冲动还是挺大的。深圳发展太快,所以它不确定的因素非常多,这个对艺术家来讲,特别是生活在这里比较长的时间以后,它的整个变化过程我都比较清楚,所以有很多创作的冲动。

  提问:那么对于非专业的观者,他们该如何去观看和体验您的作品呢?

  沈丕基:我这次用了接近一吨的蚝壳,因为湖贝这边我有过挺长时间的一个考察,我发现它本来是一个深圳墟,而且它是一个海鲜批发市场,是很大的(市场),旁边又有乐园路,就是很多人吃海鲜。在吃这个海鲜,特别是生蚝。蚝壳有一种好客的谐音,作为深圳艺术家,我觉得应该有这种包容心,好客。因为深圳基本上你来了几天也算是深圳人,所以我觉得跟观众有一个互动,他们可以拿他们随身的物品来跟我置换,可能这件作品,我希望最后这些蚝壳都被他们拿走,变成他们的东西,变成一个新的,互动的作品。对,这个就是我目前预设的这件作品跟观众互动性比较大的一个行为。

  >>>作品自述<<<

  文化濡化是一个城市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所谓濡化(Enculturation),在历史发展的长久过程中,由长辈言传身教、或本地经典记载等方式,一代代本地居民从小展开讲述,让文化新成员不断吸收、传承本地或本族文化,以从前人的经验传承中来学习适应周边环境的现象。

  感遇,古诗题,用于写心有所感,借物寓意。深圳本来是一个渔村,湖贝古村作为深圳古墟的一部分,历经500多年。这里的原始居民是张九龄张氏的后裔,古村里的怀月张公祠与《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著名诗句有一定的关联,诗句表达一种客居异乡望月而思亲的心情。

  古村在现代城市中不仅仅是城市建筑规划的问题,艺术家更多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找到现代移民现象与古老诗意的共同点,时间地点的错位的思考,利用砸琴谢知音同样古老的行为方式,再转换成的一件装置作品。而破碎的古琴,也暗喻这一种传统文化断代的另一层意思,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我们是否都要双重的考虑与付之行动?这是艺术家本身一直在通过反思与前进,并在长期传统文化传承与当代创作上的体现。

  作品材料运用了艺术家2016年在湖贝古村的《丕基砸琴》行为作品录像,老式监视器,以及行为留下的古琴碎片,加上一顿的签名蚝壳重现出立体的视觉效果。贝壳是古代原始钱币交互物质的作用,签名蚝壳现场观众可以选取带走,留下自己的任意一件物品置换,蚝壳寓指深圳经济社会的大环境。

  展览时间,艺术家多次带领了一些观众前往湖贝古村,收集了一些古村的遗留物品与蚝壳互换,观众留下的物品使原本洁白的蚝壳很快变成了五颜六色,加大了作品的信息量,作品有了很大的变化,完成艺术家所预期的与市民一起来创作作品的可能性,作品不断在发酵,直到展览结束才算完成创作。

(责任编辑:张彦红)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