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古人与现代人都在追求艺术化的生活

2018-08-07 17:12:23 孙璐

  艺术与生活的结合以及艺术文创品的使用,并非仅仅是我们现代人的专利。在古代中国的各时期,人们也有将前人制作的艺术品通过旧物改造等方式,转变为适应当代所需的“文创品”。而古代的文人士大夫,由于自身的文化素养,更将自己的生活经营得有滋有味,那些往昔岁月的图景甚至成为我们现代人追求的艺术化生活的理想典范。

  清乾隆铜点金异兽钮“乾隆御览之宝”宝玺上绿色的斑痕,仿照的是青铜器上的铜锈痕迹。乾隆皇帝利用这种艺术语言,令一件清朝的当代艺术品,表现出古雅的品位

  北京保利拍卖2018春拍

  古代艺术化生活的意见领袖

  中国的晚明(约16世纪下半叶至17世纪上半叶),世界正处于大航海时代。在全球贸易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殖民者在南美洲发掘的白银不断涌入中国,用来购买中国制造的丝织品、瓷器等诸多品类的奢侈品,同时境外的各种物料、奇珍异宝也多有进入中国市场。白银的涌入,促进了货币的融通,这些都引发了商品经济在晚明的极大繁荣。商品经济的繁荣,通常也意味着社会上存在更多的富裕人群,吃饱穿暖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想要享受生活的愿望。需要注意的是,在晚明时期,士大夫阶层尚在社会中享有重要地位,除了宫廷以外,士大夫的品位风尚往往左右着社会对艺术的看法,他们是那个时代的意见领袖。

  文震亨,是姑苏望族文氏家族文徵明的后人,作为那个时代的“意见领袖”,他的《长物志》可谓文人阶层艺术化生活的指南,甚至还对后来清代宫廷的艺术审美观造成一定影响。《长物志》这类品位生活指南,对文人生活中要使用的各种器物都提出了意见,其中最突出的一类观点就是—器用要以“古”为中心。对明代人来说,商周的青铜器、汉代的玉器、宋代瓷器的花纹等等,都属于古代形象的代表,喜欢并且懂得欣赏“古物”,往往代表着人的学识与身份。在士大夫阶层掌握话语权的时代,对物品的评论关联着的是对人的品评,不懂得欣赏古代文化的人,往往也很难在社会上占有一席之地。

  古人如何玩“文创”

  今天当我们去逛潘家园,常可见将古瓷碎片改做镶嵌物的情况,像是用当下时髦的镶嵌工艺去镶嵌戒面和吊坠。我们会把这种旧物改造,看成一种新颖的文创产品。但如果你熟悉古人玩艺术的各种方法,就会知道这种套路其实很古老。比方这件台北故宫收藏的压尺,就是把汉代的“玉璏”镶嵌在明代的木料上,玉璏原本是汉代宝剑上兼具装饰性的实用器,在明代却变成了文房用品上的装饰,成为文人书写活动的伴读,亦为追思古代文化的媒介。晚明时期,类似的旧物改造作品是十分常见的,今天在上海周边发掘的明代墓葬中,就发现了很多类似作品,它们的广泛出现,意味着当时消费市场对古物的强烈需求。不仅如此,从很多当时的笔记文献来看,晚明还存在兴盛的古物伪造市场以及用重金抢购古物的事件。这些情况都在告诉我们,艺术品在那个时候就已经不是单纯的艺术品了,它们也是供人消费的商品。

  明代制作的紫檀压尺上镶嵌着汉代风格的玉璏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器型衍生,是古人做艺术衍生品的另一种玩法。青铜器,历来都被视为仿古的典范来源。在宋代兴起的仿古潮流中,就有大量仿照商周青铜器制作的宋代新版青铜器。另外,用瓷器仿制青铜器器型的情况,从宋代以后也都时有流行。例如,宋代龙泉窑的名品“鬲式炉”,其器型来自先秦时期的青铜器“鬲”。“鬲”本是一种可以用于烧煮食物的礼器。但在宋代,这种“鬲式炉”则被当作香炉使用,和上古时期有着截然不同的用途。有趣的是,宋代的仿古瓷器,在几百年后,又成为明代人的仿古对象,可以说对古代文化的仰慕和强烈需求,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文化艺术在新时代的传承。而用新时代的生活用器来表现古代器物外观特征的情况,又会促进古代文化元素在新时代的流通,让消费古代艺术这件事,既不会太昂贵,又可以和当代人的生活需求产生直接联系。

  古人艺术生活的产业链

  除了以上归纳的和古物直接相关的艺术消费模式,古人其实还会在各种所谓的“文娱”活动中消费古代文化。对古代文化的追求,不仅会形成“产业链”式的艺术生产和消费关系,某种程度还为产业链中的从业者提供了薪资与名望。

  乾隆皇帝的审美眼光常被今天的网友误以为是“农家乐”,但其实他也十分推崇古雅的艺术品位,在这条追求古代艺术的产业链中,乾隆皇帝更可谓是其中最重要的推手,例如乾嘉时代颇为流行的“访碑活动”。皇帝本人对汉代古碑上的汉隶文字十分感兴趣,当时的达官显贵为了满足皇帝的需求,即展开了一系列在今天看来像是“文化旅游”性质的“访碑活动”,在这样的背景下,山东等地大批千年以前的汉代古碑得以重见天日。时任河南巡抚还以“百金”的酬劳,聘请善写汉隶的书法家钱泳,来为乾隆皇帝的贡品题写汉隶。也许这在今天看来,是不甚光彩的行为,但在当时,一个未入世的读书人,能够得到百金酬劳的情况,无疑显示了优秀读书人可以依靠文化产业谋生的情况。甚至到了“碑学”大盛的晚清,今天在拍卖市场上让人们熟知的赵之谦等人,也还以研究、复制古碑为毕生的追求和谋生手段。

  

  经赵之谦考据并双钩的《刘熊碑》

  赵氏以“碑帖之学”为生,也由此获得世人的尊敬

  华艺国际拍卖 2018 春拍

  当今天的我们站在博物馆的玻璃窗前,看到的无论是商周、唐宋,抑或是明清等时期的古物,大多只是将它们定位成“艺术品”。而在真实的历史环境中,古物也是一种商品,存在对古物的需求,也就存在经营和销售古物的市场,还有围绕古物展开的艺术产业以及享受消费古代艺术的人群。

  当代大众的艺术化生活:方兴未艾与路在何方

  2018年的春季拍卖刚刚过去不久,不少拍卖公司都正经历着经营史上艰难的“冰期”,大量高价位的艺术珍品正经历无人接手的局面。面对此情此景,已有公司着手展开以平价拍品为构成的拍卖会,以吸引大众新买家入场。除了拍卖行业,更有众多企业加入到旨在为大众提供艺术消费的商业活动中来。我们看到曾经的媒体人,一边在坚持做着以读书为形式的文化推广活动,在笼络众多粉丝之后,凭借意见领袖的身份,来营销艺术化的生活方式。告诉你一杯茶可以如何品味,一杯酒中凝结的阳光又可以如何想象,那些昂贵的饮料不再是标榜社会身份的标签,一饮一食中亦饱含着生活的美好。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刘龙)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1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1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