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仄炯:绘画的雅格与新妍
2018-08-07 10:50:57 顾闻
中国画,乃我国传统造型艺术之集大成者。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内涵,对于创作者更是提出了极高的素养要求。因此,在我们惯有的印象中,国画艺术家总是沉稳内敛,古朴飘逸,言谈中或许更多的是追忆古昔,倾心于那一方天地。
我们于酷暑中登门采访专攻国画的艺术家邵仄炯之前,难免对于国画家形象有着某种既定的想象。而开门的他,却是意外的年轻和精神,穿着有设计感的时尚夏恤,言谈又松弛又可亲。于是,邵仄炯在他位于上海西区的这套雅致素净的工作室里,与我们开启了一场为时两个小时的忆古谈今之“文化短旅”。
忠于自己内心的爱好
邵仄炯的工作室位于申城西南的一个普通住宅内,小区看上去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他却在这里营造了一个都市内的“世外桃源”。整个工作室被他打造得古色古香,却又不失现代感:条案上既有灵璧石山子,亦有英国顶级品牌B&W(Bowers & Wilkins)音响;原本应该被刻成匾额的斋名——“二敏堂”,却被邵仄炯做成了印花,放在了一个从日本淘来的相框中。
而最为特别的是一间木质家具的休憩室,放满了许多韵味十足的摆设,书架上则堆满了关于古典文化的书籍,这样的环境让内心立刻就平静了下来。与休憩室相邻的是一个庭院,满院的绿色植物,木桌藤椅,都让人仿佛回到了那个吟诗作画,对酒当歌的文人雅士般的生活。
1975年,邵仄炯出生于上海的一个普通家庭。小学的时候他就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四年级,他专门去外面报了绘画班进行学习,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第一次知道了中国画,“当时在课堂上接触了毛笔,宣纸这些工具,老师会教我们画一些花鸟,山水等,我觉得中国画很有韵味。”初中毕业时,邵仄炯报考了上大美院附中,并在三年后获得了直升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的机会,选择了国画系专业。
毕业之后,邵仄炯曾在上海书画出版社工作,一做就是近十年。他坦言一来是因为这个平台在业内还是比较有权威的,二来是因为与自己的专业很契合。“在杂志工作的好处就是信息量会很大,每天要处理很多稿件,还要策划选题,栏目组稿以及编辑加工,才能制作出一本完整的杂志。”邵仄炯介绍到:“在进入书画出版社之后,我还先在它旗下的朵云轩工作过一阵,这是一家经营艺术品的商店,那段时间也让我对艺术市场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市场和学术有时候也会有冲突,所以我觉得艺术家一定不能闭门造车,你要知道人们现在正关注什么,喜欢什么,这样才不至于让作品与时代脱离。”
重新解构 转换经典
对于外行来说,初看山水画,总觉得大同小异,色彩和表达方式都很有限,画面的内容也都大体相似。但如果是行家来看,则能从中感觉到不同时代、不同画脉的笔墨风格,原来画一座山、一块石头、一棵树,有那么多种皴法。
邵仄炯告诉我们,在大学期间,他才逐渐知道了古代各种流派的画法,开始真正了解山水画的历史。这种知识的积累令他的山水画清逸脱俗,对传统文人画中的多种经典脉络都有精到的把握,但细节之下,又并不拘泥于古法。对此他表示,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希望能对传统的画派、文脉进行梳理、对话。
“传统文化的整个知识体系都很严谨,它有自己的脉络,从文化思想、艺术形态、变现技法都是一体的,如果改变其中任何一项都会影响大局。因此初期必须怀着敬畏的心情去学习,不能夹杂任何个人主观的想法。”邵仄炯这样说道。他认为中国文化是在融合贯通的基础上,才会有新变。
因此一个成熟的艺术家,会在学习的后期开始考虑变通,而并不是一味地模仿技法,这会让作品充满了匠气。“在创作时需要寻找艺术流变中的契机,人物、作品、观点,这些才是活的东西,是思维模式和知识结构的积累。”邵仄炯解释道:“对于我来说,我会把古人的作品进行重新解构,即将图像拆离、分组,把传统的东西从它的符号形象上拆开,或是重新提取,随后再通过我自己的理解来重新组配。这个方法我一直都在用,我觉得在梳理学习绘画流派时,主要的方式就是解读经典,再用自己的理解,想法去演绎。”
但他也表示,在拆分时要非常谨慎,因为这需要创作者对整个知识体系有着非常完整的了解,才不至于破坏其本质。“当代艺术家学习古人的画法和理念,正确的对待方式是既要敬畏,又要有自己的立场和艺术见解。如果只是一味地接受,而没有基于自己所处的环境,时代进行相对应的变通,那么成为不了一个好的艺术家。”
致敬古人有教养 寻求创新有想法
邵仄炯称,尽管自己专攻的是传统绘画,但却并没有沉溺于古老死板的艺术理念。“我觉得自己还是一个具有现代绘画意识的画家。我希望别人看到我的作品时,能够从中感觉到既有传统渊源,又有自己想法的,是有教养的作品,这对我来说才是最重要的。”
邵仄炯将自己的工作室取名为“二敏堂”,主要是为了表达对于赵孟頫(赵文敏)和董其昌(董文敏)的敬意。在邵仄炯看来,这两位画家书画兼修,每一次的“复古”,实际上都蕴藏着新的变革。
“我喜欢他们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技法有多高超,而是这两位大师在当时都具有非常超前的开拓精神,这才是最大的才能,是很了不起的。”在邵仄炯看来,任何传统的文化都是会有变化的,而这就需要一些人在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中,结合自己的才能特点,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入全新的东西进行融合,从而让包容性变得越来越大,让传统文化获得更好的传承和拓展。
当然,他也承认,艺术的开拓,都会有其两面性。“比如在毕加索之后,有些人就会开始胡乱的创作,也将其称之为作品。”邵仄炯幽默地说道。“我觉得,艺术中的任何流派或是创新都应该知道并且理解,但还是要明确自己的道路,坚持做下去,才会有可能获得成功。”而对他来说,坚持将复古与创新,这两个看似对立的命题在自己的作品中实现完美的统一,才是绘画最高的境界。
教学相长 传承国画
如今,邵仄炯是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生导师。我们一般都认为,传统书画离现代人比较遥远,年轻人接收更多的是当代艺术的熏陶,所以十分好奇作为书画专业硕士生导师的邵仄炯,是如何看待国画传承的这一问题。对此他表示,以前他也认为年轻人和书画之间是有隔阂的,但是在近几年,他渐渐发现学习传统文化已经悄然变成了一种新的时尚。
作为老师,邵仄炯也有着自己的教学心得。他一直告诫学生,学艺术还是要“志存高远”,说到这里他自己也笑了:“可能这个词听上去有点矫情,但真的是这样。我的学生中有些是在外面工作过一段时间之后,再回到校园来的,他们就是想要再提升一下自己,让知识储备得更加完整。”他很希望让学生明白“艺术”究竟是怎么回事,不要急功近利。作为艺术家要时刻明白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不要以为是高高在上的。艺术家说到底还是在为社会服务,既要有包容性,也要保持自己独立的个体,这是很不容易的,但是一定要有这种清醒的意识,才会往正确的方向发展。
除此之外,他还会要求学生在学习时,不仅仅要提升审美能力,更要多学习一些技能。“现在这个时代,做纯粹的国画家太难了,所以如果能够多掌握更多技术方法的话,就可以融会贯通。对于学生未来的就业发展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责任编辑:张媛[已离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