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公共艺术概念中的关键词】第三空间(Third Space)

2018-08-08 10:27:05 Judith Laister

  

  第三空间是一种后现代的理论概念,它在起源、框架和功能上的来源颇多。其诞生,要归因于经新通信、视觉和运输技术之大力扩张,所导致的日趋复杂的空间聚集;而它的繁荣(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到90年代登顶),是由针对现代主义那种“非此即彼”之二元论的后现代主义批判所发动。作为空隙的一种三元性实例,第三空间指向的是在后殖民主义话语中,占主导地位的一种(政治的)理论概念,它被用来勾画哪儿又爆发了权力之争、文化实践在哪些范围内得到协商,以及某些思想间接转化成了稳定的认同。

  弗里德里克·詹姆斯(Fredric Jameson)

  美国学者弗里德里克·詹姆斯(Fredric Jameson)所确切阐释的某些关键看法,奠定了“第三空间”的基础。在他的代表作《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1984)中,詹姆斯指出,空间问题是后现代理论和实践中最重要的一个。从现代空间转向一种“后现代多维空间”(postmodern hyperspace)的这一转换,把我们抛进了一种崭新的体验维度。詹姆斯据此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判断,我们的认知和知觉器官,仍然无法“把捉透这个大型的全球跨国和去中心化的通信网,我们发现,自己是作为个体式的主体而卷入其中的。”这样一种“让人眼花缭乱的晚期或跨国资本的新世界空间”,已经完全改变了空间坐标,世界图景再也无法以传统模式来绘制。只有以“动态”的形式才能呈现它,也因此而否定了局部化的观察。对詹姆斯而言,后现代和跨国的多维空间,不仅仅是一种“文化意识形态,而且它作为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第三次原始大爆发,在历史上和社会经济层面有真实的现实性。”

  学者霍米·巴芭

  但是,詹姆斯是将他这一空间的三种类型,给描绘成资本主义进行统治的三个不同阶段的代表,而印度裔学者霍米·巴芭(Homi K.Bhabha)则将他的“第三空间”概念,定位到由于文化接触,而导致互动和冲突的后殖民空间之中。他用负有争议的概念“杂交性”(Hybrid),来构造他的“第三空间”。这显然有别于本质主义的概念和种族范畴,巴芭的“第三空间”描绘的是一幅由于总是遭到政治对立,而处于变动之中的生活图景。

  爱德华·苏贾(Edward W.Soja)

  另一种由于政治推动,但采取了不同方法去思考空间和空间形式的,是爱德华·苏贾(Edward W.Soja)的“第三空间。”在直接运用“第三空间”的同名书中,苏贾尝试从人文地理学的角度,来重新思考生活的空间维度。它的概念基础是列斐伏尔所提供的,(列斐伏尔批判了在物理感知和认知建构空间之间的二分)苏贾引入了实际生活空间中所存在的第三维度。借用那位法国哲学家的说法,苏贾把“第一空间”界定为直接感知的“客观”空间。在这一可从经验上进行测量和图表化的第一空间中,人类活动仅仅被看作是可以通过统计记录的众多事件。“第二空间”表示心理空间,它涉及图像和表象、建构而成和象征的世界,围绕着理论话语,最著名的问题是,空间是如何在特定时间内被我们思考的。而苏贾所理解的“第三空间”是生活的空间,它既是现实空间,也是想象的空间,它可以使我们从认识上,逃脱那种只集中在“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之上的“两室牢笼”。联系到跨学科研究和批判性文化研究的行动主义定位,苏贾把他的“第三空间”描述成是一种政治实践。他想找出,集中在生活空间之社会生产上的影响,有哪些具体运用的可能。“第三空间”与第三空间的个体概念可能在细节上有所不同,它们大多数明确追逐的目标,是要造成一种实实在在的影响。这种抱负也在相关领域引发了批评。这些批评直指第三空间,或者与之相关的概念,诸如“分裂空间”或“异型”(他者空间/异托邦)这类迅速蹿红的抽象模式。原本被认为是反对支配型空间的概念,在此期间却改旗易帜,成为高引用和时髦的口号,大量融合或把社会问题审美化。因此,悬而未决的问题是,第三空间(在它的隐喻用法之外)是否可以成为实践行动的一种有效空间。

  《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作者简介:Judith Laister,任教于奥地利格拉茨大学,研究城市人类学、视觉人类学、公共艺术和美学教育等。

  译注:

  第三空间理论的来源,往早追溯可以到苏联心理学家利维·维果斯基(Lev Vygotsky)的理论。他认为社会环境会影响学习,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整合促成了学习。他与皮亚杰一起发展了认知发展理论。在苏贾的“第三空间”中,主观之物与客观之物、灵与肉、意识与和无意识等,聚在一起。他综合了列斐伏尔的空间和福柯的“异托邦”概念,还运用了博尔赫斯的小说《阿莱夫》,来类比他的第三空间,博尔赫斯笔下的“阿莱夫”是一个无限空间。而苏贾的第三空间也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概念,它围绕着认识论、本体论、一种在持续运动之中超越二元论的历史性,它是一个不断扩展,从而囊括他者的超越性概念,所以才能由此重新划定和主张边界和文化认同的问题。到了巴芭的后殖民语境中,一切文化形式都处于一种持续的混合或杂交过程之中,而这种文化的混合过程,引出了差异之物,也引出了新的和未解之物。当然,对巴芭这一理论最严厉的批判则认为,它的这种杂交或混合,其实是跨国资本在意识形态上的共谋者,因为最需要跨界、杂交和多元文化身份的正是资本。

  译者:张钟萄

(责任编辑:陈耀杰)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