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雕塑】磨砺钢铁意志——2018太原国际金属雕塑创作营札记(二)
2018-08-12 11:54:40 文/孙洁 图/李志杰
创作营工期近半,厂区内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机器的轰鸣声、金属的敲击声,谱写出一首工业文明的交响曲。
经过切割、打磨、淬炼,钢铁雕塑逐渐成型。 学生们在这里锻造钢铁作品,也是在历练更强大的内心,磨炼钢铁般的意志。
在投入创作的同时,安全意识也十分重要。指导教师团队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用生动的事例提醒同学们穿好工装、带好安全帽,在焊接、切割的过程中注意用电安全,保障创作的顺利完成。
在工厂里利用废旧零部件和型材进行雕塑创作,这是一种面向社会的教学实践,不仅培养一个独立的艺术家,也塑造一个有社会关切的人,磨炼钢铁般的意志。青年艺术家是“钢铁之夏”的亲历者,让我们来听听他们的心声吧!
从学校到社会,进入到更大的场域中,也促使思维方式的转变。王钦正同学形象地说,在学校里的时候材料都是很“听话”的类型,都是可控制的,而在营地都是“庞然大物”,可以说完全不要想改变它现有的形状,这就是要比在学校有趣的地方,很多的不可控因素会带来意外的惊喜。
找到钢铁雕塑的语言,的确是一个磨砺意志的过程。刘童同学第一次参加钢铁之夏创作营,面对的是庞大且沉重得多的材料,时常使他感到难以控制。较大型雕塑的创作并非小雕塑的放大,在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结合了老师与师傅的经验得以改善。相比于在学校中反复比对考量的创作方法,这次的过程中多了许多直觉与偶然性的产物。
“钢铁之夏创作营充满了激情和汗水,面对着大量留下的被遗弃工业旧材料,充分的发挥想象,去思考这些堆积如山的钢铁材料本身以及它背后所蕴含的意义。我在创作过程中选用被挤压变形的机械部件和不规则金属板,利用它们的边缘进行拼接,空间上借助材料本身的凹凸顺势生长,让材料的偶然性转变的更加合理和具有张力。这次创作让我对废旧材料本身在雕塑空间、形体中运用的独特性有了更新的认识。”陈程同学通过与材料的对话,逐渐找到作品的呈现方式。
与老师、同学、师傅的沟通协作是作品完成的基础。徐文翎同学称:“在创作营需要更多的协商合作,还有很多的突发状况都需要去学习解决,感觉需要更独立。每一部分的拼接构成以及和整体空间的关系都需要更仔细的考量,然后也需要去和工人们去做一些沟通。老师在创作过程中起了一个很好的疏导作用,能帮我们把杂乱无章的思绪整理清晰,有些时候同学也是很好的解惑人,不同人总有其独特的视角和想法。”
“学院派”与“老师傅式”的工作方法相互补充,章献同学认为,师傅们总有各种方法让你目瞪口呆,让你大呼“这也可以?”,这和“学院派”讲究的精确度与配合度不同,当我看到师傅把螺纹钢锻打并简单热处理后做出的烤蓝色锤子时,我是服气的。这些技巧无关乎数字理论,全凭几十年的经验和对材料的把握。另外在创作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和师傅们的相处之道。这需要你放下“艺术家”的包袱,做个善于沟通、有社会关怀的人。
从兴趣出发,让创作的过程充满了乐趣,陈啸东同学常想起很小时候,坐在家里的装满各种金属小零件和工具的大抽屉中间,转着圈没完没了的玩和看,把它们想象成是各种各样的象征物。太化厂子里的材料堆就像那个抽屉,被放大了。从学校创作到在创作营,也同样有一种放大的感觉。原先双手可以解决的问题,现在需要机械车和各方配合,原先做一米以内,现在要做好几倍,原先比较温和的材料,现在变得不顺从,要用好钢铁之夏的特点来进行创作,平衡和掌控各样元素。
外国艺术家的加入给创作营带来多元的视角,他们也有很多收获。来自保加利亚的Nikoleta称,“钢铁之夏”创作营带给了我全新的创作体验,作品材料、大小都不受限,且要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创作,很能激发我的动力。不管是工地现场还是日常起居都管理的井井有条。来到异乡,语言交流算是此次创作营的最大障碍了,但是随着更多的接触,我和我的工人师傅们也逐渐互相了解,慢慢形成默契。
来自澳大利亚的Nigel称,平时不怎么接触“拾得物”,所以此次创作营能够让我创造一些不同的新的作品,极大地开阔了眼界。但在此次活动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其中最大的莫过于我自己的思考过程必须与平日里不经常接触到的材料完美结合。为了克服这个困难,我试着从材料本身出发,引导自己的创作构思,去迎接更多不同的可能性。
(责任编辑:陈耀杰)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