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说改革开放:三位广东知名画家眼中的“艺术与时代”
2018-08-14 14:12:58 未知
“大潮起珠江——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北京站的展览于8月6日结束,并将于8月底移师广东展出。
展览中亮相的265件作品,共同构成了一幅以美术记录改革开放40年发展历程的恢弘画卷。艺术家们以历史使命记录伟大时代,为改革开放40年献上一幅生动的图像记录。
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期间,参观者络绎不绝,每天超过3000人次观看。其中,黄增炎的《同心协力》、孙洪敏的《女孩日记1》以及孙黎《繁忙的生产线——缤姿鞋业变奏曲》也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南方日报记者日前采访了他们,讲述画作背后的创作故事。
黄增炎谈《同心协力》
黄增炎1999年创作的《同心协力》水彩画,早在面世之初,就受到极大关注,当年摘得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金奖,此后还荣获广东省美协50年50件经典作品奖、广东省第七届鲁迅文学艺术奖等奖项,并参加多个国内外重量级展览。
△黄增炎 《同心协力》 水彩画 132cm×155cm 1999年
“在热火朝天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建设中,广东美术在反映改革开放的新气息、新面貌方面凸显自身特色。这件《同心协力》
当初之所以引起那么大的关注,一方面就在于它贴近时代,一方面在于它的大胆创新!”黄增炎表示。
《同心协力》表现的是上世纪80和90年代农村情景:在乡村泥泞的小路上,一台手扶拖拉机正在上坡行驶,因为泥路陡峭多滑,驾驶员尽力压低车头,众人齐心协力在同一时间发力,助推车子前行。
评论界认为,该作品以厚重朴实的造型和纪念碑式的表现手法,将劳动人民艰苦创业的形象镌刻在时代的丰碑上。“那时,积极反映时代精神状态的主流美术创作就是广东美术界创作的‘主旋律’,80年代以前,手扶拖拉机在乡村不多见,但是80年代以后就逐渐流行起来,这一场景不仅反映了乡村变迁,也容易使人联想到中华民族正是需要同心协力才能实现伟大复兴。”黄增炎说。
《同心协力》成为经典,固然与特定的主题有关,但更重要的还在于画面的精心组织以及作者在水彩语言方面的开拓。从人物造型、车辆刻画、石材质感到环境的铺陈,都凝聚着作者巨大的心血。
黄增炎回忆,在创作中,他首先对水彩画纸进行加工,涂上粘性较强的白色底料,既保护纸面日后不会变黄,又为绘制提供坚实的底子;同时,他把画笔换成刷子,用刷子作画,奔放自由,表现力强,一扫普通水彩画纤弱的习气,他还在颜料里调入适量胶合剂,使画面产生丰富的笔触和肌理。
这种表现形式,或许与他的艺术经历有一定关联,“我有过从军经历,早期学习过版画,后来接受学院水彩教育,此后从事装饰色彩教学研究。”因此,版画的质朴与力度、水彩的通透与流畅、装饰艺术的抽象造型与璀璨色彩,或隐或现融入在这张水彩画中,展现出水彩艺术浑朴、厚重和丰富的一面。
水彩作为西画的一种,在20世纪西学东渐的思潮中传入中国。在倡导重大题材表现的全国美展中,水彩画要脱颖而出并不容易。黄增炎的《同心协力》,却以博大雄浑的力度开拓了水彩画的前景,把水彩画开拓成艺术中的“交响乐”,用笔、用心、用情歌颂劳动,歌颂创造。“美术家的创作上就是强调生活化和现实感,以实验探索的精神,动用多种手段来贴切表现对象自然本真的状态,结合时代特色,锤炼出适合自己的艺术风格。”黄增炎说。
孙洪敏谈《女孩日记》
这次孙洪敏入选“大潮起珠江——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的《女孩日记1》,是其“女孩”系列作品之一。从2000年开始,孙洪敏开始创作“女孩”系列。2004年,孙洪敏凭借《女孩·女孩》一举获得第十届全国美展银奖,此后,又续创作了《女孩·女孩》《女孩日记》《我和你》等以少女为主题的作品100多幅,孙洪敏以极其理性和精湛的写实油画技巧,描绘极为纯粹的女孩形象。
△《女孩日记1》油画 160cm×130cm 2008年
《女孩日记》中,孙洪敏更以“日记”的方式,定格生活常态化的女孩形象,对画面形式感、色彩的追求更表现出作为一个女人细腻敏感的特质。
一把梯子、一个青年女性,在孙洪敏的笔下呈现出一种“天然美丽”的感性特质。尤其是眼睛——薄雾般的若有所思地望出画外,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和甜美粉饰,在与观众的“对视”中流露出某种微妙的情绪,传递出一种“她性姿态”的青年女性形象。
“这都是真切、真实、充满真情实感的。”孙洪敏回忆说,“女孩”系列创作来源于罗中立《父亲》给她的启示,罗中立刻画的不是某一个具体的人物,而是一个具有普遍典型性意义的父亲,他的形象可以触动所有人的内心,让人感动,“我笔下的女孩,也不是表达某一个特定的人,而是极具典型意义,能让所有人产生共鸣。”孙洪敏笔下的“女孩”是一个载体,通过她们记录和传达一个时代女性成长的生存状态。
“1978年改革开放我高中毕业,刚刚经历青春期。今年40年之后,我从女孩蜕变成一个女人,一路经历了风风雨雨和变迁。所以我画的女孩,也不只是一个女孩,她浓缩了一个女人从女孩到母亲再到迈入老年成长过程中所有的心理历程,她印记了一个时代女性成长蜕变的情感经历。”孙洪敏说。
孙黎谈《繁忙的生产线—缤姿鞋业变奏曲》
以往不少画家在画作中聚焦于“打工妹”及“打工仔”群体,描绘了其赶南下火车、坐在火车站、在休息吃饭等各种状态。但鲜见以宏大场面的“叙事性”历史感呈现改革开放制鞋业变更的作品,展现其打工者生产现场的更是少有。
△《繁忙的生产线——缤姿鞋业变奏曲》孙黎 150cm×90cm/ 150cm×170cm/ 150cm×90cm
展览中一件名为《繁忙的生产线——缤姿鞋业变奏曲》的油画作品,正是以此视角来切入。作品的人物主线是改革开放以来进城打工的劳动者,孙黎别出心裁地以三联式构图方式,通过绘画的叙事性,呈现发生在鞋业生产过程中的种种变化。
摆在作品中间的一幅画,记录了上世纪90年代作坊式生产的情景;两边的竖幅作品则将繁忙的现代化生产线流程表现出来,画面中,整个生产线繁忙而有序,从下料、打版、剪切,到压模、烘烤、封边……每一个环节都能感受到不同的劳动节奏之美及特殊的动作之美。
之所以将早期生产的方式作为重点放在画面中间,缘于孙黎认为这更能产生主题主体的叙事鲜明性。“虽然现在的生产线已经相当先进,但从绘画和记忆‘改革开放’的角度,绝不能忘却这种‘作坊式’的家庭生产单位所起的作用。”孙黎深情表示,工人们早期从边远的农村来到广东珠海打工,我们不能忘却他们早期生产条件的艰辛。
创作中,借助油画艺术的表现语境和独特的表现手法、技巧,使得这幅作品更为生动,更具时间感。譬如在画面的色彩处理方面,可以看到,中间的画作色彩稍暖灰,以表现室内作坊的早期状态。
而在人物处理上,以打工妹为画面视觉中心,每个人物都有其特有的动态及工作生产程序。“构图要合乎生活真实,让人真切感受到每一个鲜活的劳动者在专注生产。这其中又传达出各自的动态生命美感。人物形象要有典型打工妹特质,要有广东劳动者的特征。”孙黎说。
要想让作品有时光感,道具是特有的“旁证”。为此孙黎把制鞋的主要工序及道具进行概括表现,使之成为画面构成重要的语言因素,“以让观者一看就能明白,这是不同时间的鞋厂生产线和道具、款式。”
通过一系列深入生产生活,到第一线收集素材,构思构图,解决每一个环节所涉及的问题,与创作者反复研究,最终得以定稿。
画作完后,画中所呈现的每一个人物,每一个情景,每一个角落,都给孙黎留下了深刻感人的记忆,“其中的故事和‘叙事’使我深受感动,终生难忘!”
孙黎也希望通过作品本身告诉观者,劳动者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用自己的年华和劳动创造了这个时代的文明。
“而我作为一个画家,有责任将他们的这种大美永远记录在我的作品中!”在孙黎看来,这也是与时代同行的一种方式,“因为这种感动,所以我要一直画下去。这种幸福与快乐无以言表。”
(责任编辑:陈峰)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