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的方式重要么?
2018-08-15 10:57:17 未知
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开幕的徐冰最新个人展览可以说是艺术界在今年下半年最令人期待的展览之一,UCCA集团联合创始人及CEO、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馆长田霏宇与老一辈策展人冯博一先生联合策划了这场跨40年东西方时空的徐冰先生回顾展,取名为“思想与方法”。
此次展览的内容包含了这位“最具文人气质”的艺术家40年来的思想与创作成果,可以说这是对徐冰最完整的一次梳理回顾,因此展览内容本身就极具吸引力。同时,正因为徐冰如此重要、展览如此重要、展出的内容如此完整而庞大,我想许多艺术行业的从业者们也会与我一样,对田霏宇和冯博一两位策展人为徐冰此次展览所做的策展工作本身的“思想与方法”有着很大的研究兴趣与很高的期待。
策展人像小说家素材好未必成品好
同一个故事,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效果不一样,吸引力不一样,要不怎么会有名嘴,有名导,有诺贝尔文学奖小说家呢?策展人也有各种奖,往往多数优秀的策展人学问做得扎实、文章写得漂亮,但是展览做出来未必有太多人看。
此次徐冰“思想与方法”回顾展汇集了艺术家40年来的60余件重要作品,除了著名的《天书》《鬼打墙》《烟草计划》等大型装置作品之外,徐冰的汉字书法教室在UCCA的展览中得以再现,早期的大量素描和版画作品也分系列进行了梳理和展示。徐冰在早期素描尤其是版画作品部分,向观众揭示了一个有别于大众印象中高冷难懂的哲思艺术家的另一个自我;同时,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徐冰先生早期手写的文章、笔记、创作方案等文献资料,与其艺术作品呼应,为观众从艺术家的思考过程和工作方法角度更亲密地接触、更深刻地理解和思考其作品提供了很好的支撑。
《天书》 1987-1991年 “徐冰:思想与方法”UCCA展览现场
策展人及其团队将徐冰先生40年的创作与思想成果在UCCA的展览空间里呈现出来,他们尽一切可用空间之所用,洗手间出口一侧的墙壁上便已密密麻麻贴满了徐冰自1955年出生至2018年新作《蜻蜓之眼》获得奖项的逐年经历,年表墙之下是一片阅读台,准备了相关印刷品供观众翻阅。进入主展厅之后,第一个单独的空间里是对《天书》装置的呈现与阐释。之后右拐,上台阶即是贯穿全场的主通道,所连接的通厅是打开之后又被分割成的数个空间,它们与《天书》的空间之间以搭建的台阶和主通道平台分割。而这数个空间彼此之间也是以台阶与半墙做的分割,可以一眼望尽,又需要踮脚努力去看,似乎有种以《天书》作为人生辉煌的重要起点,而后望得见不迷茫、无悬念地一再突破自我、上升至新高度的一个个人生阶段之意——40年来,徐冰先生的创作从自己游走于世界的生命与思考出发,却从未远离本土的文化之根,亦保持了对时代、社会、国际环境前进之下的问题与语境带来的变化和问题的敏锐感知和应对。
《荣华富贵》 2004年 “徐冰:思想与方法”UCCA展览现场
在这些被分割的空间里,“书法教室”的部分与早期版画陈列的部分都在设计师的用心之下隐隐透露出其源出时空的时代特点与怀旧情结;“烟草计划”的部分中,艺术家对烟草香气与吸烟感受的表达体现在烟叶书、特制烟卷、火柴花、烟标纸、为烟而写的手写散文里,地上以66万支香烟加以综合材料制成的巨大虎皮则像这一篇章结尾巨大的惊叹号一般,一语道破了艺术家心中对烟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及其对世界烟草行业的发展与人类关系的反思。
事实上,观展过程中,我们更容易沉入艺术家作品中大量有趣的细节,并从中捕捉艺术家的思考过程和他不断调整却从未离开个人核心价值观与习惯的工作方法。艺术家作品,即这些优质的展览素材本身给观众的震动超过了整个展览,于是整个展览看下来,内心有些微小的波动——是否在策展人这一边的工作中,还有什么未尽之力,以至于展览这个整体难以超越作品而给人以更为震撼的体验?又或许这正是策展人的工作策略,让整个展览通过艺术家作品的展示与艺术家本人在一件件作品中的思想表述合成为一个令人心生疑问的场域,从而引导观众更主动地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
对于策展人来说,如何把握策展与艺术家作品之间合理的力的平衡,既能保持独立的策展理念的表达,同时不至于形成“策展霸权”,是一种需要长久历练的术。
展陈设计有视觉美感就够了吗?
UCCA自开馆至今所有的展览,在展陈设计上的水准一直颇高,此次徐冰先生回顾展览显然具有中国当代艺术发展40年里程碑的意义与价值。对UCCA来说,这必是年度最重要的展览之一,甚至在UCCA整个十年发展中这场展览也将成为其写入历史的重要篇章,所以,UCCA在这场展览的展陈设计上必然尽其所能。在展览海报上,我看到了两位展陈设计师的名字,将此项工作郑重加入海报内容,也足见主办方对这项工作的重视及其对所邀请展陈设计师的重视程度。
一场展览能够达到及格水准的核心要素之一是视觉效果。中国目前绝大多数展览在这一点上都是做不到的,可以说毫无设计,也毫无陈列的思想。但此次徐冰展览,不仅在视觉美感上较为出色,设计师在空间分割与动线引导、内容分组标示上,可见用心;更重要的一点是,这两位设计师的工作是基于对艺术家40年的艺术生涯、思想与方法,以及两位策展人的策展理念的深刻理解之上的。笼统一点说,面对艺术家60多件庞大而复杂的作品与40年超长的时间跨度,正是设计师的努力使得这场展览让观众感觉疏密得当,顺畅易懂,行走节奏舒展起伏,使人在终于看完全场而原路折回离开之时,隐隐有种意犹未尽的感受。从故意掩得很窄的大门走出离去之前,回望整个展览,这隐藏在半墙之下无法肆意看全、无法一走到头却不得不一次次折回主通道,却又能让人站在较高处远远看全的设计,让人不由感叹其巧妙。
《鬼打墙》 1990-1991年 “徐冰:思想与方法”UCCA展览现场
在近40年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历程中,多元的、复杂的、良莠不齐的中国艺术在无数场展览、文章、出版物,以及无数次媒体报道与拍卖与交易中延续着,然而专业展陈设计的大量缺失状况改善极慢,绝大多数展览连美感都不具备,也很少考虑过公共教育的功能,一些策展人甚至连展览应有的流程和结构都不清楚,因此,尽管展览数量庞大看似热火朝天,真正可以推动行业前进的专业人与事却太少了。在国策驱动之下近年发展更快速的展览行业,不可或缺的正是像徐冰展览的设计师们这样,既能够有独立的视觉美感创造力,又能与策展团队和艺术家实现思想高度一致的人才,将是策展水准整体升级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之一。
除了讲座和讲解员还能为观众做些什么?
此次徐冰展览现场,遇到一位志愿者讲解员,她主动走过来,为我讲解了我正在认真观看的一件作品的来历与涵义。与全世界所有专业的优质美术馆和展览一样,训练有素而热情积极的讲解员志愿者是让展览与观众之间更好地交流互动的重要参与者。同时,UCCA也从未缺少与展览密切相关的讲座、活动的策划和实施。
除此之外,还能为观众做些什么呢?
主题阅读区、主题影像区、让观众可带走的衍生产品的研发,馆内与周边社区和其他公共空间的教育项目的策划与执行……一场优质的展览,能为观众做的事情还有许许多多——这一切,都是为了让展览本身,让艺术家,让策展人,让展览的教育专员,能够与观众发生更多的互动与交流。我在此次展览中看到的第一个、进入主展区之前的区域,即是主题阅读区。
此外,今天的媒体传播渠道、方式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今天的展览想要在浩瀚如海而又瞬间被覆盖更新的信息浪潮里获得应有的影响力,需要策展人具备跟得上时代的传播的“思想与方法”。
(责任编辑:杨晓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