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杭州萧山陈家埠发现古墓群
2018-08-24 12:28:23 杨金东 崔太金等
陈家埠古墓群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闻堰街道湘湖旅游度假区老虎洞村陈家埠浙江海洋学院周边山坡,坐落于华眉山东麓和将军山北侧,东临越王路,东北距萧山区政府约7千米。2016年10月25日至2017年6月5日,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萧山博物馆对其进行考古发掘,发掘总面积约1150平方米。此次发掘共清理春秋至明代的墓葬21座,其中春秋时期石室土墩墓1座;汉墓6座,其中竖穴土坑墓2座,砖椁墓1座,砖室墓3座;六朝墓葬4座,均为砖室墓,其中凸字形墓2座,长方形墓2座;唐墓1座,为纪年砖室墓;宋墓1座,为双室砖室墓;明墓8座,其中3座石室墓为曹氏家族墓,墓前有茔园,规模宏大。共出土文物115件(组),包括原始瓷器、玉器、陶器、青瓷器、铜器、铁器和青花瓷器等,另有7合墓志铭。
D41 为春秋时期石室土墩墓,土墩平面略呈覆斗状长圆形,长径18米、短径8米,现存土墩高度约1.7米。石室长13米、宽6米、高1.5米,由封门石、墓道、墓室、挡土墙和护坡组成,石室内平面整体呈刀把形。封门位于石室外南端,由整块较大的石块竖砌而成。墓道长1.46米、宽1.12米,深0.9~1.1米。墓室截面呈梯形,长9米、宽1~1.66米,深约1.5米。东西两壁使用大小不一的长条形石块平铺叠砌,底部的石块略大,上部的石块略小,大石块空隙处使用小石块和泥土填满,两壁厚0.3~0.6米。北壁使用一块巨石封堵作为后壁。石室外围均发现保存较为完整的挡土墙。墓室顶部尚存四块巨大的盖顶石呈倾斜状陷于墓室内。墓底随葬品位于墓室西北角和东南角,共10件,均为原始瓷碗。
D41属于中型石室土墩墓,其位置偏低,已接近山坡下部,墩底专门用石块修建一个平台,形成墩底垫层,土墩基础的处理方式十分少见,垒砌考究。它的发掘对研究商周时期的丧葬习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M7 为汉代凸方形竖穴岩坑墓,方向100°。由封土堆、斜坡墓道和墓室三部分组成。封土堆平面略呈圆形,直径约8米,高约2米,保存完整。墓道为长方形斜坡状,长4.4米,宽1.6~2.5米,坡度为11°,中部堆满大小不一的石块。墓口距封土顶部深1.8米、墓深2.7米、长3.46米、宽3.1米。口底同大,壁面较直,墓底平整,修制规整,墓底四面设熟土二层台。墓底设两条枕木沟,其内填满白膏泥。墓内填土为灰黄色五花土,近墓底平铺一层厚约15厘米的白膏泥,西南角发现有朱红色漆皮痕迹。随葬品多位于墓底北侧,共17件,器形包括盘口壶、灰陶罐、红陶罐、硬陶罍、铁釜、铁刀、铜盆、铜镜和玉手镯。
M16 为汉代横前堂双后室砖室墓,由封门、前堂、左右后室几部分组成,方向85°。封门单砖错缝平铺叠砌,宽1.06米、残高0.76米。前堂平面呈长方形,墓壁均呈顺向错缝平铺叠砌,墓底砖呈纵横交错对缝平铺。长2.58米、宽1.12米、残高1.77米。左后室长2.62米、宽1米、高1.78米,右后室长2.62米、宽0.78米,高1.78米。左后室专门放置随葬品,右后室和前堂亦发现铁刀等随葬品,共12件,有釉陶盘口壶、陶罐、陶罍、铁釜和铁刀。
M7 发现保存完整的墓上封土堆,并出土一件完整的玉手镯。M16规模较小的后室专门放置随葬品,这种横前堂双后室的结构可能还保留着战国至西汉早期箱式木椁墓的分室结构特征和功能布局特征。它们的发现为研究汉代丧葬习俗提供了新线索。
M19 为南朝凸方形券顶砖室墓,由封门、甬道、墓室以及砖室前的排水道几部分组成。砖室通长5.6米、通宽2.2米。甬道内宽0.8米、进深0.84米、内高1.1米,墓室长3.98米、宽1.63~1.8米、残高1.52米。墓室南北两壁明显外弧,东壁平直,西壁微外弧。砖壁呈三顺一丁方式砌筑。墓底平铺两层砖,下层砖为人字形平铺,上层为纵横交错平铺,位于墓室中部。排水道位于墓门前正中,前端向东北方向转弯,墓室外部分长约16米,墓内部分穿过甬道一直延伸到墓室前部。随葬品共2件,位于甬道口,分别是青瓷唾壶和青瓷小碗。其发现为南朝墓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M12 为唐代纪年砖室墓,平面呈梯形,方向100°。内长2.73米、宽0.78~0.82米、残高0.68~0.81米。墓壁呈三顺一丁方式垒砌,共存三组。未见铺底砖,较平整。墓内填土为黄色五花土。丁砖侧面多模印铭文,铭文内容包括“大中三年”“大中四年”“大中四”“会昌五年”。M12为萧山地区首次发现的唐代纪年砖室墓。
M14 为宋代长方形双室砖室墓,方向25°。砖室内长1.02米、宽0.66米、残高0.43米。砖室内偏南部设一道夹墙将墓室分成左右双室。墓底砖纵横交错平铺。左右双室近墓底处均发现少量灰白色骨殖质,并见少量碳粒。M14墓底发现骨殖质和碳粒,可证明其为火葬墓,其发现为研究宋代的丧葬习俗提供了新资料。
M1 M5 M6 为明代曹氏家族墓,整体由地表茔园、神道和墓室组成。地表茔园自后向前分别是围墙和一级台地上的环道、封土堆、墓穴、第二级台地、第三级台地、第四级台地、第五级台地。第一级台地东西11米、南北20米,平台南侧、西侧和北侧用条石砌筑围墙。围墙与封土堆之间形成一圈宽约1米的环道。3个封土堆均呈圆形馒首状紧紧相连。第二级台地南北18.5米、东西3.05米。西侧设一堵挡土墙,南端和北端设条石挡土墙。台地上设两个踏步,踏步由石台阶和两侧的垂带组成。第三级台地南北17.7米、东西6.40米,台地上发现三个踏步遗迹。第四级台地西侧南北长18米、东侧南北长15.6米、东西6.08米,西侧设一堵挡土墙,发现两个踏步遗迹,石子铺地。第五级台地南北残长6.4米、东西残宽2米。台地上用小石子平铺地面。神道由石子铺成,总体东西向,整体西高东低,东部呈曲尺形转弯。神道总斜长30米,宽约1.6米。神道整体用石块铺成,两侧边缘的石块侧砌形成包边,路面上正中有一条使用较大的石块铺成的直线将路面一分为二,其间填满小石块,路面的横截面呈弧形,中间高两侧低,利于散水。墓室位于一级台地的三个封土堆之下,共八个墓穴。南侧封土堆下有四个石室,中间两室为主室,为双室并列的长方形石室墓,墓主为曹钦及其妻来氏,北侧室为妾室孙氏,南侧室为妾室郑氏。中间封土堆呈馒首形,直径约5米,顶部距离石室石盖板顶部约70厘米,封土呈黄褐色,较疏松,西部发现少量青砖残块。中间封土堆下有两个石室,为双室并列的长方形石室墓,墓主为曹钦与孙氏之子曹戬及其妻魏氏。北侧封土堆呈馒首形,直径约5米,顶部距离石室石盖板顶部约120厘米,封土呈黄褐色,较疏松。北侧封土堆下有两个石室,为双室并列的长方形石室墓,墓主为曹钦与郑氏之子曹戣及其妻黄氏。
曹氏家族墓为大型明代家族合葬墓,墓葬规模宏大、造型考究,出土七合圹志,志文信息量大,墓上茔园和墓前神道保存较完整,为研究明代的丧葬习俗和地方史提供了新资料。
陈家埠墓地最早的使用年代为春秋时期,后历经汉代、六朝、唐代、宋代和明代,直至近代仍为墓地,沿用时间长、时代跨度大。D41基础的处理方式、M7高大的墓上封土堆、M16左后室专门置放随葬品、M12出土纪年砖和大型曹氏家族墓等等发现都为研究南方地区古代丧葬习俗和地方史提供了新线索和新资料。(作者:杨金东 崔太金 赵一杰 杨国梅,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萧山博物馆)
(原文标题:杭州萧山陈家埠发现古墓群 图文转自:中国文物信息网)
(责任编辑:洪镁)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